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静乐县
释义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东部与忻府区、阳曲毗邻,南接娄烦、古交,西邻岚县、岢岚,北靠宁武、原平。全县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16万人。县境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汾水流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海拔1140—2420米。

中文名称:静乐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山西

下辖地区:鹅城镇、杜家村镇、王村乡

地理位置:山西西北汾河上游

面积:2058平方公里

人口:16万

著名景点:玉石驼峰、天柱龙泉、神烟风洞

历史概况

静乐县春秋时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名静乐县,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为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复置静乐县,至今未改。

1937年10月底,中共静乐县委成立。中共晋西北临时工委派马隆兴(八路军120师军事干部)和龚允恭(中共太原市委委派)来静乐建立党组织。组建成立了首届中共静乐县委,受中共晋西北临时工委领导。县委书记马隆兴(公开身份是动委会武装部长),组织部长朱辉照(公开身份是八路军工作团团长)统战部长龚允恭(公开身份是牺盟会特派员、动委宣传部长),同时组建了各区区委,二区(驻地娄烦镇)区委书记刘达仁。县委通过动委会、牺盟会作掩护发展党员,建立区、村基层组织。

1940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5年9月,全境解放。 现全县总人口约16万人。

地理环境

静乐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尤以东部山地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西部较低,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境内诸山均属吕梁山脉。其主要山峰北部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中子山,南部有高金寨山等,海拔除高金寨山1932米外,其余均在2000米以上。中部和西部为黄土丘陵区,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较为破碎。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汾河干流源于宁武,自北而南流经县境中部,途中并有多条支流汇入。该县气候干寒多变,年平均气温为 7度,一月均温-- 9度,七月均温23度,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无霜期120至135天。

行政区划

全县现辖4镇10乡,即:鹅城镇、杜家村镇、康家会镇、丰润镇和双路乡、 段家寨乡、神峪沟乡、王村乡、赤泥洼乡、堂尔上乡、中庄乡、辛村乡、娑婆乡、娘子神乡,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人文民俗

静乐境内多山,长期处于相对贫困和封闭落后状态。居民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食其力的生活,形成纯朴、善良、老实、忠厚、务本求实、吃苦耐劳、爱憎分明的民风。若与人交,则肝胆相见;效力公事,则竭尽全力;外出求学,则刻苦用功。但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不强,表现为小富即安,知足长乐,乐于安居故土,富不喜外,穷不嫌乡,且不善交际,合作性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青年一代观念更新,因循守旧的思想大为改变,进取向上的意识逐步增强。

境内人民衣着朴素,不尚奢华。1949年前,农家衫裤鞋袜,多以河北粗布和自织土布手工缝制。爱穿贴身布制夹背心和棉背心,俗称“腰子”。因处于高寒地区,无论男、女,喜戴帽子,并有穿羊皮衣服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衣着逐步改观,衣料先时兴海昌兰、毛兰布,以后又时兴涤卡、涤纶、花达呢、花哔叽,到近年穿毛衣和毛料、呢绒服装者也以常见。家做布鞋布袜也为皮鞋、胶鞋、塑料鞋和线袜、尼龙袜所取代。衣服式样日新月异,花色丰富多彩。城镇女子烫头发,穿高跟鞋,夏天穿裙子,男士西装革履者,已随处可见。

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日常生活仍以莜面、豆面、山药为主食。除节日和待客外,一年四季,罕见白面、大米。逢年过节和有客人来,也多是做一锅粉条、豆腐、猪肉杂烩菜。1979年以后,随城乡经济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变化,白面、大米从外地大批购进,城镇和部分富裕农民已变为以白面、大米为主食,菜肴也逐步以炒盘取代了大烩菜。但在肉食上却与内蒙牧民有相近之处,农家自养自宰百多斤重的猪和几十斤重的羊,斤两不卖,全部自食。有客或过节,吃肉常常是大块大块或整碗整碗。

住宅历来以四合院为多,以正房为上,较富裕户一般为一堂两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宅院内多是北面一排正房,南面或东西面配几间平房。80年代后,住房多为“一线高”,即无主房与耳房或配房之分,一排房一般是3间、5间或7间。住房多以3间为一套,最初是里面一间存放粮食和日用什物,外间两间生活起居用;80年代以来,多是里屋一间作居室,外间两间作客厅,近年来,城镇和部分富裕乡村,建造了一批瓷砖贴面、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或三层小楼。木地居民,特别是农民,均习惯睡火炕,一般在居室内要设锅灶,既做饭,又取暖。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2平方米,较1970年增加2倍,城镇居民每百户有彩电51台,洗衣机68台,收录机50台。

新中国建立前,人们出行常为步行或骑牲口,只有县官和有钱人出门坐轿。新中国建立后,从坐马车、骑自行车开始,交通日益发达,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骑摩托车、坐小轿车、公共汽车,拖拉机都十分方便

民间艺术

静乐剪纸

静乐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既保持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又显示了黄河文化的古老文明。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民间故事、生活、小品耐人寻味,花鸟、树木各具形态,人物、兽禽栩栩如生,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她是点缀、装饰生活的艺术,是象征美好生活的祝愿与追求,更是一代又一代静乐儿女孕育和滋养的文化硕果。

古往今来,静乐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习俗,一直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经过一代文化工作者的抢救、挖掘、整理,静乐的民间剪纸艺术,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特别是文化部在静乐扶贫以来,县里一方面积极组织人才出精品,一方面通过省、市及全国性的大型展览和各种媒体宣传,使静乐民间剪纸获得了“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称誉。2000年5月,静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静乐县民间剪纸风格粗犷、独具特色,既有别于江南剪纸之纤秀,又包含着土、粗、野的原始风味,乍看有淳朴、厚实、粗壮之美,细观却粗中有情,虽土而工,野中见趣,被称为“中国北方剪纸的代表”。尤其是张贴于室内墙壁上的各种“墙花”,大小随意,组套结合,阴阳相错,动静适宜,更为世人所爱。静乐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活写照、民间传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样样生动传神,件件引人入胜,辛芙英的《回娘家》,形象逼真、生趣横溢,令人久看不厌,富有极强的生活情趣。冯问成的新作《吃奶》,挚情别具,活灵活现,将所有观赏者带入了孩童时代。吕慧的《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细腻工整、精巧玲珑。李凤鸣的《育种》等作品更是内涵丰富、制作精细,别具一格。剪纸是静乐人生活的升华,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乔迁新居、过会赶集、生日满月、访亲会友无不以剪纸相赠、或家庭窗壁、或教室礼堂、或门市商店无处不有剪纸图案张贴。剪纸在静乐大地上点缀、装饰着美好的生活,也闪烁着耀亮的光芒。

静乐儿女心灵手巧铸剪纸,纷呈各异竞风流,代代传承,辈辈升华,剪纸能手层出不穷,因而使静乐民间剪纸以百倍的身价博得现代文明与艺术家的青睐。1998年2月18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了“山西省静乐县民间剪纸展览”,获得了始料不及的轰动效应,出自农民之手的剪纸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中外参观者,震惊了中国艺术界,得到了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评述:“静乐民间剪纸件件不失为精品,其中不少传承久远的纹样及制作手法蕴含着秦汉文化的博大浑厚,又具有唐宋文化的浪漫与圆润,更显明清文化的妖艳与入俗,可见静乐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为可贵的是溶进了新剪纸法,进入了主题性、系列性的创作……静乐剪纸很有前途!”一位艺术家这样形容:“山西民间剪纸犹如山花烂漫,静乐民间剪纸更为美丽动人。”正因如此,静乐剪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达百余件,集入《山西民间剪纸》中80多件,全国各地民俗馆院凡得必藏,有不少传统精品曾在英、法、韩、日等国家和地区参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曾为静乐民间剪纸作过精彩报道。静乐剪纸可谓“飘香全国,蜚声海外”。

如今,在静乐剪纸不再是昔日那种顺应民俗的活动了,而注入了创造现代美好生活的希望。

静乐道情

《中国曲艺通史》文称“至清末,山西曲艺的道情受戏曲影响陆续转向戏曲形式发展。晋北道情受北路梆子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二人台音乐,形成为戏曲的晋北道情;临县道情则与临县秧歌相结合,形成为戏曲的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是受蒲州梆子影响,吸收当地民歌小曲,形成为戏曲的洪洞道情;河东道情则受中路梆子影响,形成为戏曲的东路道情。” 静乐道情是晋北道情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衍变,也直接渊源于道歌、说唱道情,也与当时社会上蓬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从而使道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出现在戏曲音乐之中长期流传在广大农村和山区,每逢农闲季节,到处搭班唱戏,成为当地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通俗易懂的唱词,优美动听的曲调,朴实自然的方言,诙谐幽默的道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形成了性格鲜明的汾河文化。据静乐县志记载:“清代传入境内,清末至民国年间道情在本县盛行,从北到南都有私人班社排演,很多村庄爱好者一到冬季就组织业余班社,请师傅教唱,置办简单的服装道具,排练几场剧目,活跃乡村文化。”

历史上静乐有着比较浓厚的道教信仰氛围, 解放前,这里几乎各村都有经堂,道情过去被视为“神戏”,旧俗庙会第一场戏为敬神戏,人们总用道情敬神。道情若与其它剧种同台或对台演唱时,也总是让道情先唱,道情不开戏,其它剧种不能开戏,较早期的道情极受人尊重,从事道情的艺人们亦以此自恃。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不高,那些唱词文雅的传统道情越来越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后来艺人们从当地的梆子戏中移植了一些武打戏及生活小戏,剧目上有所改变,乐队中也增添了一些乐器,深受群众的欢迎,随之静乐道情出现了半职业性的乡党班社,即由村里的艺人们组成的道情班,职业艺人的出现对道情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一代涌现的优秀的名角有很多,其中最赫赫有名的是道情艺术大师候四则,候四则道情班在当时十分受民众的欢迎,北面演至雁北、大同、内蒙一带,西渡黄河唱到陕北。静乐道情在当时盛极一时,有名气的常年班社就有二十多个之多。民国后期时局动荡,班社在舞台上的活动减少,但是群众凡庙会,红白喜事,求神祈雨,还愿均邀请道情班社演唱,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表示庆贺,静乐村民们纷纷邀请道情班唱愿书,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新的道情班社应运而生,农村半职业及业余道情演出团体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农忙务农,农闲时在静乐各乡村等周边地区巡回演出,到文革中,旧戏禁演,一些群众想看,艺人们只能偷偷为他们演,80 年代以后,旧戏开禁,静乐半职业道情演出团体又重振旗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网络等对戏曲市场的冲击下,道情逐渐走向衰落,到现在比较活跃的有两个班社,盆子水道情班,杨家沟道情班,其中盆子水道情班中辛存林的技艺最好,名气最大,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不仅红黑生旦扮演得活灵活现,而且文武场上的吹拉弹样样精通,几十年的演出中,辛存林逐渐吸收融合晋北各个派系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目前这个班社坚持常年演出,其余班社演出较少,静乐道情以其原生态及鲜明的特色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经济发展

全县土地面积308万亩,其中耕地49万亩,林地37万亩,草地74万亩,尚可开发利用的宜林宜牧地141万亩,是目前建设生态畜牧经济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世行贷款植树项目的重点区域。全县人均国土面积近20亩,人均耕地近4亩。境内以汾河川为主的八大流域河川滩地面积13万亩,拟开发建成田林路坝渠“五配套”的高效农田。境内水资源充足,境内汾河纵贯南北,全长40公里,还有碾河、鸣河等7支大流呈网状分布,纵横全县,人均占有2040立方米,远远高于全远远高于全省、全区人均水平。

著名人物

静乐从古至今出了好多名人,赵武灵王,李銮宣等都是静乐著名的名人。

静乐是革命老区之一,现代著名革命者高君宇、郭炳、吕调元等就出生在此地,其中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党团组织的创始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静乐是晋绥边区的东大门,八路军东渡黄河途经县境,撒下革命火种。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境内生活和战斗过,促成各界联合抗日。 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山西静乐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25年在北京病逝。

发展规划

2001年以来,静乐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全球经济形势趋暖的机遇,在煤炭市场复苏转旺的形势下,提出了“立足资源优势,打出煤炭品牌,建好工业园区,兴工强县富民”总体思路。主要建设三大工业园区:一是以焦化厂为中心的焦化工业园区;二是以县发电厂为中心的电化工业园区;三是以杜家村煤矿为中心的煤焦工业园区。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全县经济得到了稳步快速的发展。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5057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75万元,财政收入达到80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167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静乐确定了“三个龙头(治汾、煤电、乡镇企业),一个根本(教育)”的长远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富县、基础强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国民经济呈现出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特产

莜面窝窝

又叫莜面栲栳栳,是用莜面(是由莜麦加工磨制而成的)做成的一种面食。 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寒,富有营养。莜面栲栳栳也是山西的名特产。

静乐胡麻油

胡麻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在民间称谓极多,有汪油、潞油和麻油等。胡麻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俗称芝麻、脂麻。胡麻油也称芝麻油,它是从胡科植物脂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 山西省静乐县也是出产优质胡麻的地方,当地的百姓很早就以胡麻榨取油脂。胡麻油被当地的百姓用来做饭,在没有煤油和电灯的时候还用胡麻油点灯,而用胡麻油拌凉粉可是当地直分好吃的一种静乐小吃。

静乐小梁油

说到胡麻油当然要说说静乐的小梁油,这种油也是已当地出产的胡麻为原料,而榨取工艺却和我们现在的不同,小梁油出油率虽然低,但是榨出来的油却比我们用现代的机械榨出来的要香,而且也更好吃,用这种油炸出来的油糕不但颜色好看,而且也十分的好吃。在静乐当地现在还是有一些小的作坊可以生产这样的小梁油,静乐县汾源粮油厂就是从这样的小梁油发展而来的。现在静乐汾源粮油厂也有了自己的品牌“晋粮”,他们的油是静乐县最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因为,他们生产的油不但有传统胡麻油特有的香味,同时也用了我们现代的工艺,在卫生方面也比其它的小作坊要好的多。

矿藏

静乐矿藏丰富,有煤、铁、铝、云母等,其中尤以煤为最,煤属大宁煤田,煤质优,属烟煤,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工业发展

该县主要工业有采煤、水泥、化肥、针织、机械加工、电机、农机修造、皮革制造等行业。

农业发展

全县现有耕地4952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莜麦、山药、糜子、黍子、小麦、豆类、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以胡麻、菜籽为大宗。静乐素产良马,以体壮力大,性驯耐劳而著称。

交通运输

该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有途经该县的临县碛口至忻州的干线公路省道忻黑线,和宁白线。通往太原的干线公路有太佳高速,和康西路,2012年忻保高速将通车。此外还有矿区公路与简易公路多条,沟通着全县各乡镇和大部分村庄、矿点。

风景旅游

静乐八景

1:天柱龙泉:

天柱龙泉“岩岩天柱高,湛湛龙泉静。清乘兴一登,临日影波映。两川烟雨晴,孤城楼阁晓。上下树参差,来往人还绕。山峙水停停,炎凉知多少。”古人题写的龙泉,坐落于城南天柱山半山腰,高山出泉已是奇观,泉水清澈见底,凉爽沁心,旱不涸、涝不盈,甘而冽、无尽意,更为罕见,难怪有“天柱圣境启心智,龙泉奇观令神怡”之颂,相传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山因有龙泉而名,龙泉因山而灵,实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已为世人所认同,全国《名山大典》上早有记载,首当为静乐之景。

2:文峰凌霄:

文峰凌霄是一处人文景观。高耸的文笔塔,屹立于县城东北的岑山之颠。始建于何年、毁于何时均无从考证,在传说的引领和令人期盼的呼声中,复建于2006年,成为静乐城醒目的一处亮点。静乐城地处汾碾交流处,两河就像城池的两翼,似天鹅腾飞,岑山就是天鹅之首,翘首远望,时刻待起。因此,静乐素有一个美丽的别称——鹅城,于是,曾几何时,有鹅来仪,于此盛世,静乐幸之,鹅城幸之。由此,自古岑山即为静乐教育的发祥地,规模宏大的元代文庙在此至今保存完好,岑山书院、静乐师范,直到如今的静乐三中相继设立于此,培养了一代一代的文化人才。如今,文峰塔在岑山顶上凌霄突起,气势宏伟,与天柱名山、风神山遥相呼应,同半山的文庙古建容为一体,自成一景。登岑山顶,攀文笔塔,汾碾河川尽收眼底。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赋诗作文,以表心志:“绿影婆娑景色妍,文峰塔立白云边。风铃伴读吟佳句,雨韵弹琴诵好篇。雁塔题名惊四海,蟾宫折桂裕千年。人人都说岑山美,美在繁星灿烂天”。

3:神烟风洞:

神烟风洞“混沌谁人凿窍开,天风从此应时来。清朝识得神功秘,三月年年设奠杯。”神秘的“ 神烟风洞”就在县城对面的风神山上,昔日的风神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烟雨朦胧。山风似烟中起,如洞中来。风洞何人所凿,谁人所就,天风用时自然来,恩泽百姓、惠泽自然,每到三月,有十里八方村民组织庙会,风神山之景谓为壮观,相传曾有风神居山之说,也有“封神山”之称。实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静乐古“八景”之一。作为近年来全县的绿化重点地段,相信“神烟风洞”的神秘异彩定会重放光彩。

4:悬钟神韵:

悬钟神韵悬钟山,又名馒头山,地处静乐东部康家会镇境内,属天然花岗岩山体,形似倒扣古钟,独立于群山之中,光秃圆净,高约150余米,围560余米,顶部平坦,上留古人类遗迹,有“上有石寨,名为马寨”的记载。其钟以西,石体裸露,形态各异,或如人、或如禽、或如兽,怪石林立,是中国北方少有的石林景观。饱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山涧请水常流,极具神韵。钟山之顶,石凿古井,洞窟石阶保存完好,自古通顶一条道,人称“中国第一钟”,是集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神奇景点,魅力无限。

5:显字佛崖:

显字佛崖显字佛崖,位于县境东北堂尔上乡的万华山上,山洼里依山而建的清凉寺,因庙宇无梁而独特,更因山崖峭壁上奇妙的“显字崖”而出名。万华山,以其奇迹般的自然景观和美妙的人文景观错落变换,呈现出完美迷人的景色,春翠秋红、绿阴蔽日,夏天云雾缭绕、野花暗香、如真如幻、神秘莫测,如世外桃源的空灵,使人身心清爽,赏心悦目。四周山水相应,森林密布,怪石嶙峋,虽古寺残根断碑,然神奇的“显字佛崖”依然无损,上书工整楷体“南无阿弥陀佛”,晴天无踪,雨后显影。吸引着世人驻足寻胜参拜,探究奇妙,如此奇观确属全国少有。

6:银桥卧波:

银桥卧波建于2005年的银桥,横跨汾河之水,连接着汾河两岸,和县城十里长街——汾河大街融为一体。远远望去,蓝蓝的汾水碧波荡漾,与湛蓝的天空浑然一色,银色的大桥仿佛横卧水波,又似凌空玉带。桥上行人车流来来往往,桥下轻舟漫游,游鱼嬉戏,一幅美丽的水上乐园图卷时刻映照在人们的遐想之中。夕阳西下,夜幕降临,鹅城巍然,汾水波光粼粼,两边堤岸上绿荫笼罩,卧波之桥灯光闪烁,更像一条美丽的彩虹,装点着鹅城夜色,习习凉风拂面,确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宏伟的银桥不仅方便了两岸的百姓,利国利民,也是鹅城美景之中的一处亮丽风景,真正宽阔的“汾碾水上乐园”建成之时,“银桥卧波”的魅力将会更加突现。

7:巾岩濑雨:

巾岩濑雨在县境东北60公里的娑婆乡漫岩村,有一处绝顶壮如巾字,布石如云的奇山,名曰“巾字山”。其山山势奇特,岩山兀出,云雾缭绕,集水奇妙,山岩滴水如雨,清洁如莹,空气清新,湿润宜人,为静乐“古八景”之一,人称“巾岩濑雨”。“突出巾山秀,翩跹鸟道欹。昼晴寰宇小,夜静斗牛卑”。可见,置身于此,放眼环望,四周空旷,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的爽感顿生,心情是格外的舒展。山下有泉一泓,天旱祈雨必应。由此,早在宋宣和年间就建有祠堂庙宇,供奉“显应侯”。现如今寺庙重现,香火旺盛,生机昂然。“风动林岩应,云封殿阁微。深山通路泽,兀坐雨沾衣。”的美好仙境,重新焕发着特有的古韵。

8:太子灵蛇

太子灵蛇太子寺坐落在距县城北40里许的黄华山上。相传因阿育王太子在此修行涅磐而得名,始建于金元时期,扩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群集于形如簸箕的腹凹山岩中,面向万辉河,背靠岩壁,三壁陡峭,四周松柏长青,苍翠满山。庙宇气势宏伟,由佛神聚集寺院、太子殿(水阁凉亭)、玉帝庙、铁佛寺四部分组成,入寺六进院落,三层大殿,七星漫院,八大金刚(松树),配殿、禅堂、僧舍一应俱全。佛尊、神像、浮雕、壁画、匾额样样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瞻仰之间,令人目眩神寒。庙内丰碑林立、记述着古寺繁荣,僧侣传奇及清顺治帝微服前来避暑等逸事和历史。实为昔日静乐大地上一处规模最大的寺院。可惜文革期间的某日,青天霹雳,一条白蛇在破四旧的愚人惊动下,发出了震声的万丈悲光,从古寺腾空东去,令目击者为之茫然,为之失落。从此,庙宇群荡然无存。近年来,百姓在众多有识之士的集结下,年年举行庙会,唱戏三天,募资集款,发起了复修古寺的举创。期间,于2006年5初10庙会即将结束之时,一条巨蛇现身,盘踞于戏班车上,或许是珍惜久违的香火,或许是挽留虔诚的众生,也许是为重建的庙宇祝福,无论车主如何烧香祷告,围观人怎样惊动,巨蛇却总是纹丝不动,直至戏班重新整装,决定再开大戏三天,巨蛇才缓缓离去。百姓甚是惊奇,众议,“太子灵蛇”冒险显灵,依恋着这片风水宝地,难道我们不应当让昔日美好的风光重现吗?如今重修太子寺景区工程已初具规模。

静乐美景

玉石驼峰:玉石驼峰县城东南赤泥洼乡松沟村的玉石窟山,海拔高2200米,其山不仅矿产丰富(有玉石、石英等矿物),而且以山体独特、古洞神秘更为迷人,整个山体就如巨大的骆驼,首尾齐全。其中突现驼背的“驼峰”,更为逼真,两个巨大的山峰,清晰卧立于宽阔平缓的山脊中央,在蓝天的映衬下,凝望飘游的白云,如同骆驼漫步于天地之间,行走的骆驼仿佛驮着远古的文明,向现代走来,令人遐想。近瞧,“驼峰”高大,圆润光洁,分明的石纹就像是仙人留下的骑痕。驼峰静静地耸立在人们面前,是那样的温顺,那样的可亲,仿佛在等待着负重。“玉石驼峰”天然奇观虽未曾有文字记载,可身临其境无不有人称奇。相传在“驼峰”以西的山洼里,有一处神秘莫测的石洞,到底有多深,洞内有多奇多险,无人知晓。慕名前来探险和游玩的人们从未有一人到过洞窟的尽头,值得人们探究。

月潭映日:月潭映日在“悬钟神韵”西部不远处的石林里,有一处特别奇妙的景致,光秃圆润的山体上,顶部天然形成一个几米见方的“月牙形”石潭,里面四季积水,不渗不漏,更神奇的是常年不涸不溢,清澈见底。每当夕阳西下余辉四射之时,或日出东方,霞光万丈之晨,潭中映日格外晶莹,微风吹拂,波光粼粼,金光灿灿,在大自然中独显神韵,我们称其为“月潭映日”。“月潭”四周奇石林立,悬钟景区风光无限,值得保护值得开发。

移水神象:桂林有个闻名世界的象鼻山,它以其形似和优越的自然风光给当地带去了无尽的旅游收入。可谁曾知道,在静乐也有一处更为形象、更为逼真的大象山,那就是龙家庄乡昔湖洋边的“神象”。其象鼻深插河床,圆净的象眼和硕大的象耳清晰到连孩童都能分辨。相传,昔日的昔湖洋一片汪洋,水草丰盈,那里是富水地区,水便来自龙家庄的龙口里。某日,大山里跑来一头喝水的大象,用象鼻深深一吸,湖水骤然减少,昂头一喷,二十里外的村庄积水为潭(现在的汾河二库),大象想喝第二口的时候却没有了水源。从此,昔湖洋“湖”干水断,大象也永久地渴死在湖边。

除上述景观之外,静乐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山水风光,如“狮子崖”、“洞洼”、“饮马池”等等。

风土人情

居住习惯

静乐县民居有窑、房两种。窑洞多见于丘陵地区,房屋多见于山区、河川地区。窑分土窑、石窑、砖窑。 土窑在红胶泥或黄土崖上依山而掘,大小深浅视土质而定。土质松的支木头楦,以防坍塌。讲究的还接石口或砖口,以保持坚固美观。人称这种土窑是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石窑、砖窑是筑起地基后分别以石、砖砌成,有的两孔之间通门,一窑两堂。房有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多位三檩两椽的鞍架瓦房,规格过去基本是八尺排间,丈二进深,现在大部分是九尺或一丈排间,两丈左右进深。80年代以来,城乡还出现不少钢筋混凝土平房,人称平板房,门面瓷砖贴面彩绘。普通人家屋内盘土炕炉灶,顺墙通房顶留烟囱,两间为一居室,做饭、取暖、就寝、接待客人“一揽子”功能。富有人家则一人几堂,有客厅、厨房、卧室、储藏室等。此外,昔日财主人家还有楼房,有的是石窑上盖一层木结构房,有的是高丈八的二层木板楼。多数财主住厅,厅比一般瓦房高大宽敞,每五间五檩、四柁、十八柱、四批椽、高脊岭,立栏卧栏加斗拱。筒瓦盖顶中脊瓦兽,猫头滴水有飞檐,花式门窗外油漆,壮丽美观。书香人家墙上挂山水字画,不少还画炕围,山水鸟兽、戏剧人物,青漆罩面,光彩耀人。 本县民居院落一般都是四合院,由正厅或正房、西厅或西房、东房、南房四面各三至五间合成一院。一般正房、西房为窑,东、南是房,正房、西房住人,东房、南房作畜圈或库房,西南角安厕所,东南开大门。过去有钱人家的大门飞檐斗拱露明柱,牌匾石狮门墩鼓,铜钉兽环上马石,油漆彩画装饰美。有的人家一进三院,大门进前院,过门到中院,月门通后院;一进两院的分上院、下院。还有的大门前设一照壁,祈寄保护家族平安吉祥。

饮食习惯

当地饮食习惯早晚喝稀,中午吃干。一日三餐。家常饭早晚煮山药稀饭或光稀饭、拌炒面,中午蒸莜面或抿豆面,河川区多吃焖粥、捞饭、黄软米馒头。热菜基本上是烩山药。一日三餐均是腌菜下饭,家家常年以自种的萝卜、蔓菁、茴子白、芥菜腌一瓮咸菜,沤一瓮黄菜。山区农村种植新鲜蔬菜不多,常以野菜补充,有甜苣、苦苣、木根根(蒲公英)、苜蓿、地耳、柳米米、蕨菜、蘑菇、榆钱钱、粘蓬、灰菜、燕燕衣。

风俗习惯

每到春节临近,家家杀猪、宰羊做年食,摊一瓮黄米面折饼做一瓮糕,还要做豆腐、生豆芽、漏粉条,烧肉、炸丸子,足够吃一月四十天。中秋节临近,烤月饼、买瓜果,亲友间相互馈赠。家家吃肉喝酒、包饺子。其它节日则熬山药加粉条、豆腐、猪肉,称为大杂烩,主食为油条、烙饼、花卷、油糕或包子。招待亲朋贵客,备酒,菜有凉拌、热炒,主食有油糕、烙饼、饺子、蒸包子。婚丧嫁娶喜庆宴宾,一般前一天是烩菜蒸莜面,晚上吃饺子和四热四冷。正日子接戚为粉汤、油糕,坐席过去是七碟子八碗,现在是十冷十热,主食为白面馍馍。

庙会

静乐庙会在每年农历的6月15日 。6月13日起会,6月18日完毕。是静乐人民最红火热闹的日子之一。静乐人民会选择在这段时间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老年人喜欢去南河滩、天柱山看戏,年轻人则旋转于各个娱乐场所之中娱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4: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