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颈肋综合征 |
释义 | 颈肋综合征是胸廓出口区重要的血管神经受压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又名颈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 简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则肌肉萎缩无力、手部青冷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等。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青壮年较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 由于第7颈椎的横突异常增生,隆突形成肋骨,而使胸廓的出口狭小,以致出现神经和血管的压迫症状,此即颈肋综合征。劲肋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人,因为人步入中年以后,颈肋软骨逐渐骨化,血管弹性差,胸廓出口的血管、神经容易受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手臂疼痛,感觉异常,肤色苍白,手指发冷,患肢肌肉萎缩、软弱无力,其中以手掌尺侧小鱼际较明显。严重者可出现患肢瘫痪,感觉消失,甚至手指坏死现象。颈部触诊,可在患侧锁骨上凹中部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在肿块下可以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如作颈椎X线摄片,可发现第7颈椎患侧横突异常,形成肋骨,即可明确诊断。 如颈肋短而小,神经和血管的压迫症状不明显时,可不作治疗。若压迫症状严重,则需手术治疗,切除颈肋。 流行病学青壮年较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发病率为O.3%~O.7%,也有学者统计达1%~2%。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对于劲肋综合征的病因中医及西医各有各的看法: 1、西医病因 (1)颈肋:第7 颈椎肋骨残存或横突过长。 (2)斜角肌三角间隙变窄。 (3)肋锁通道结构变异:第1 肋骨或锁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伤骨折、肱骨头脱位等。 (4)肩部外展时肋喙韧带或胸小肌腱后的神经,血管受卡压。 2、中医病因病机 (1)气血瘀滞:由于前斜角肌附着部先天肥大,三角间隙狭小,或由于外伤引起前斜角肌肿胀,导致局部筋脉、经络受压,气机郁滞,血行瘀阻。气滞与血淤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淤或血淤导致气滞,终因瘀阻反碍气机,或气滞产生血淤,使疼痛加重。 (2)肝血亏虚:本病久治不愈,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功能减退,以致肝血虚。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虚风内动,可见皮肤麻木不仁,筋挛拘急,瘛等表现。 (3)风邪侵筋:《诸病源候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说:“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说明机体虚弱,风邪首当犯之,且常伤及头颈部等阳位。风邪袭于肌腠,则麻木不仁,风袭经络则强直、痉挛等。 病理生理1、颈肋:第7 颈椎肋骨残存或横突过长,可改变出口的结构,易使臂丛跨越颈肋时受到压迫。有颈肋者不一定出现症状,只有出现症状者方需治疗。 2、斜角肌三角间隙变窄:锁骨下静脉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在前斜角肌的后方,在此区域内的动、静脉和神经可单独或同时受压而产生症状。前斜角肌痉挛、挛缩或纤维化、肌肉异常发育或过度肥大,或者止点外移,以及增厚的中斜角肌筋膜和韧带,都可使间隙狭窄,神经、血管受到卡压。 3、肋锁通道结构变异:第1 肋骨或锁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伤骨折、肱骨头脱位等,均可使肋锁间隙变小,产生臂丛神经和血管压迫症状。当肩部上抬时锁骨上升,裂隙加大;肩部下垂时则锁骨下降而致肋锁接近,通道变狭窄。 4、肩部外展时肋喙韧带或胸小肌腱后的神经,血管受卡压。另外,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都可使肋锁间隙狭窄,对神经、血管产生压迫。 症状本病常发生在青年或中年,女性多见。常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由外伤、劳损或其他原因诱发;单侧发病多于双侧。 1、症状 (1)神经症状:患侧颈肩部疼痛,或前臂、手痛,一般多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区,多为持续性,呈钝痛或刀割样痛。有的患者有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烧灼感、蚁行感、痛觉过敏等,以尺神经支配区最明显,任何外展活动都可使症状加重。据报道90%以上的病人出现神经症状。 (2)血管症状:动脉受压迫时导致患肢血流障碍,可出现疼痛、无力、发凉、怕冷、手指苍白,并有缺血性疼痛。患肢上举时疼痛加重,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征阳性率可达72%。静脉受压时患肢肿胀,手部发绀,水肿,静脉扩张等。 (3)运动障碍:患肢在出现神经、血管症状的同时,常有疲劳感,握拳无力,持物不稳或脱落,但肌力无明显改变。病程长者,日久可出现受累肌肉的萎缩,肌力下降,精细动作困难等。 2、体征 (1)斜角肌试验:病人正坐位,双手置于膝上,医生摸其患侧桡动脉,再令病人头后仰并转向患侧,同时深吸气。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则为阳性。 (2)肩外展外旋试验:当肩关节外展外旋90°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3)直肘后伸试验:让患者尽量将肩部移向后下方,俩肘伸直,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4)前斜角肌压迫试验:用手指压迫前斜角肌止点时,患者感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前臂尺侧,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沉重感则为阳性。 (5)过度外展试验:患肢伸直并被动过度外展,此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表示动脉受到胸小肌腱的挤压。 (6)举臂运动试验:双侧上肢外展外旋90°,双手做快速连续的屈伸活动,患侧上肢在数秒钟后即出现疼痛、麻木、乏力且自行落下则为阳性。 诊断检查一、诊断:典型的动脉型和静脉型TOS 诊断常不困难。当锁骨下静脉阻塞,肢体远端肿胀、无色、静脉怒张,对侧肩部伴行静脉扩张。多普勒检查及静脉造影可确诊。对动脉型TOS,非侵入性血管检查及动脉造影具有重要价值。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已如前述。 二、诊断要点:根据顾玉东的归纳,诊断要点如下。 患者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及肌萎缩,并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可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1、前臂内侧皮神经有明确的感觉障碍。 2、臂丛神经下干的运动、感觉障碍。 3、锁骨下动脉或静脉有受压现象(脉搏改变或静脉曲张)。 4、颈椎平片可见颈肋或第7 颈肋横突过长。 5、特殊试验阳性者。 6、肌电检查尺神经锁骨段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颈肋综合征X线检查 四、其他辅助检查: 1、X 射线检查 常规X 射线拍颈椎正侧位片及上胸部正位片,以便确定有无颈肋或上肺部肿瘤、锁骨或第1 肋畸形等。 2、血管造影 血运障碍较重者,可行锁骨下动、静脉造影,以了解血管受压、闭塞或狭窄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 3、肌电图检查 检查肌肉在静止和收缩时的生物电变化,有助于确定病变是在周围神经还是在肌肉本身。 鉴别诊断1、颈椎病:颈椎病多见于40 岁以上男性,本病多见于40 岁以下女性;颈椎病疼痛多以颈肩部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为主;颈椎病很少有大小鱼际肌萎缩,没有血管受压体征;颈椎正侧位X 射线片、颈椎MRI 有助于确诊。 2、脊髓空洞症:本病年龄在20~30 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1;感觉障碍呈分离现象(痛觉消失,触觉存在)严重;后期空洞扩大而损害前角细胞时可出现萎缩及腱反射消失(本病运动障碍往往较感觉障碍先出现,因运动纤维的周径大,易受压);上肢虽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无血管受压体征。MRI 对鉴别该症具有重要价值。 3、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进行性肌萎缩症:该病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无感觉障碍;尺侧腕屈肌常受损;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部位完全不同;无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 治疗1、封闭疗法:对前斜角肌症状明显,局部压痛者,可用1%普鲁卡因5~10ml局部封闭。封闭方法:患者取坐或卧位,头转向对侧,在锁骨上2.5cm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嘱患者深吸气憋住,以确定前斜角位置,然后用细针垂直刺入0.5cm 左右,回抽无血及气泡即可注入药物。 2、手术治疗:症状严重、影响工作而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一般行前斜角肌或坚韧纤维带切断术,若有颈肋也可同时切除。手术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局麻下作切口,在锁骨上2~3cm 处,自胸锁关节开始向外侧延长7cm 左右,按层暴露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处,切断该肌,细心分离进入,结扎颈横动脉、肩胛上血管并切断之。游离前斜角肌,注意保护膈神经,靠近止点切断前斜角肌。若该肌增厚,可切除3~4cm。术毕冲洗伤口缝合。术中注意查询剪断后的感觉,满意后方可缝合创口。术后注意预防感染,症状解除后应康复治疗。 护理1、护理问题: 本病胸廓出口区重要的血管神经(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引起的复杂临床症候群,其主要护理问题如下。 ①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肢体疼痛,颜色苍白,冰冷,脉搏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等。 ②静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水肿、指端发绀及溃疡。 ③神经受压时,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手指无力,肌肉萎缩,功能受限。 ④患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患病后心理负担加大。 2、护理目标: 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肢体缺血加重;采取一切措施,减轻神经、血管受压;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护理措施: ①清除紧张焦虑不良心理反应:A.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耐心倾听主诉,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期望,便于针对性地交谈、疏导,使患者及其家属能正确地对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疗;B.为明确疾病的诊断,告知病人可能接受的检查与治疗措施及注意点,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C.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地护理,严密观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D.运动障碍患者常常生活受限,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鼓励患者用能动的肢体进行活动,让患者在建立自立能力中取得自信,建立自我护理意识,清除焦虑,切忌完全性替代护理。 ②维持病人肢体的代谢需要:用颈悬带悬吊患肢前臂,使肩部上抬,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以促进血液循环,安排适当运动及休息,避免肢体疼痛及疲惫;保持肢体温暖;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③手术治疗是解除压迫的最后手段。护理人员遇此情况,宜向病人解说,并提供术前、术后护理。 康复本病系因解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经受压后综合征。如症状较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试行康复疗法:适当休息,悬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耸肩活动,局部热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普鲁卡因(奴夫卡因)封闭。试行1 个月左右,如症状加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应行手术治疗;若后期遗留上肢活动障碍、肌萎缩,应适当给予体育疗法、理疗,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并发症严重者三个下神经干均可受牵扯,血管受累的症状表现为手与手指出现反复的肿胀、寒凉、苍白、发绀与麻刺痛。在极严重的病例可发生手指尖的坏疽,血管受累时常有锁骨下动脉受压,桡动脉暂时性阻滞,锁骨下动脉的销赃骨上部分搏动增加与杂音。 预后本病痛苦,但预后良好。 预防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肢体缺血加重;采取一切措施,减轻神经、血管受压;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如症状较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试行康复疗法:适当休息,悬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耸肩活动,局部热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奴夫卡因封闭。试行1 个月左右,如症状加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应行手术治疗;适当给予体育疗法、理疗,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