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景俊海 |
释义 | 景俊海,男,汉族,1960年12月生,陕西白水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现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 中文名:景俊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白水 出生日期:1960年12月 职业:公务员 毕业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现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个人履历1978.10——1982.07,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部物理师资班应用物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07——1992.0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1992.06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其间:1985.09—1988.01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09—1992.08借调到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招商和企业管理工作); 1992.09——1993.08,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项目开发部副部长(主持工作); 1993.08——1995.01,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项目开发部部长兼创业中心主任(1994.01兼涉外工作部部长); 1995.01——1997.08,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1997.08——1999.12,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1998.10晋升为教授); 1999.12——2002.05,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市科协副主席; 2002.05——2003.01,陕西省西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市科协副主席; 2003.01——2003.05,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西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市科协副主席; 2003.05——2004.04,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兼市科协副主席; 2004.04——2005.11,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兼市科协副主席; 2005.11——2005.12,中共陕西省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兼市科协副主席; 2005.12——2008.01,中共陕西省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 2008.01——2008.02,陕西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共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 2008.02——2012.05,陕西省副省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2012.05——,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 2012年5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 陕西省第十一、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中共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 工作分工负责民族宗教、内外贸易、工商管理、文物、旅游、对外开放和对台方面的工作。分管省民委(宗教局)、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文物局、省旅游局、省台办、省会展中心、省盐务局、省物资产业集团总公司、中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香港骊山公司、省旅游集团公司。联系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商务部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陕西储备物资管理局、中储粮陕西分公司、中石油陕西分公司、省贸促会。 西安高新区履历景俊海在西安高新区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科技工业园、技术创新、企业孵化、风险投资、区域经济发展等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相继出版《硅谷模式发展·模仿与创新》、《科学园区的西安模式》等学术著作6部,是我国科技工业园及企业孵化器发展理论的创建者之一,现兼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走到国家高新区管理工作岗位,经过16年的拼搏和奋斗,现在走上陕西省副省长的领导岗位,景俊海的人生和火炬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景俊海对话,往往会被他身上那种学者般的睿智博学,改革家般的锐意创新,企业家般的开拓进取精神所感染。其实,景俊海身上所具有的这些品质,是火炬计划实施20年来所造就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正如景俊海所言,西安高新区之所以能够在16年的时间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新区,靠的正是西安高新区千千万万个创业者们“高昂的创业激情、坚忍不拔的创业勇气和锐意开拓的创业胆识”。可以说,这种激情、勇气和胆识是火炬给予他们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禀赋。 景俊海把在火炬战线上摸爬滚打16年的经历看成是自己“人生历程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科技园区的西安模式1、背景西安地处内陆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不具备沿海地区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基础和优势。如何建设和发展高新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当时摆在西安高新区决策者、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2、困难建设和发展高新区是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景俊海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创新资源,培育了优势产业,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科技人才荟萃、创业活跃、技术与资本有效对接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高新区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 “在国家火炬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西安高新区应运而生,并担当起了建设西安科技新城的重要任务。”景俊海回忆:“1991年6月14日,西安高新区是在一片农田的泥泞之中冒雨奠基的。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及陕西省、西安市领导亲自为西安高新区奠基。那时,我们只有10万元的启动资金,人员只有十几个。” 3、思路“我们坚信,我们高举的是可以燎原的高科技火炬,我们脚踩的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的科技宝藏,我们拥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属全国第一的人才优势,我们沐浴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加快的强劲春风,我们具有率先改革创新的优越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梦想一定能够成真。”景俊海充满激情地说,正是由于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梦想,在西安高新区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放弃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很有前途的教师职业,全身心地投入高新区事业。 16年来,景俊海亲身经历了西安高新区初创、发展、成长、壮大的各个阶段。2007年,西安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887.5亿元,工业总产值1316.32亿元,工业增加值422.3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在36%以上。全年实现外贸出口9.97亿美元,同比增长58.9%。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10亿元企业有30家;过亿元企业达到186家。国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25家。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平均拉动西安市经济增长4.5-4.8个百分点,占西安市增量的1/3以上,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西安高新区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实施火炬计划的战略机遇。”景俊海在总结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时说,西安高新区自创建之初,就紧紧抓住了自主创新这个根本,立足自身基础,率先营造市场配置资源的小环境,使园区成为激活、整合所在城市科技产业资源的平台;进而又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外部资本化战略,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走出了一条内生发展道路,创出了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西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规模经济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景俊海认为,西安模式的特色突出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创新创业环境优化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是动力、创新型人才是根本。 4、成果景俊海认为,经过16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运行机制先进高效、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征明显、园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源聚集能力日益增强的全国先进高新区,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基础和条件。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将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成都的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作出重大贡献。 2006年6月,西安高新区等6个国家高新区在西安市共同签署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宣言》。 2006年10月,科技部在深圳发布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行动方案》。 2007年8月和2008年7月,西安市和陕西省相继出台了举全力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相关政策。 5、目标“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是陕西省、西安市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战略任务。”景俊海说,这将有利于实现陕西省经济强省、科教强省的目标,有利于增强陕西和西安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加快和谐陕西、和谐西安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景俊海介绍,未来,西安高新区将通过“三步走”战略,力争建设成为一个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创新之城;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成为具有一流机制、一流环境、一流要素、一流绩效的科技园区。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许因为是学者出身,景俊海十几年来在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岗位上虽然公务非常繁忙,但他还是一直孜孜以求地对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未来趋向、产业定位等问题作了很多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了6部著作。今年年初,他将这些理论文章和多年来对科技园区发展的一些系统思考,结集出版了《科技园区的西安模式》一书。在这部书里,景俊海将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模式归纳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模式、上海张江高新区的产学研联合驱动模式、深圳高新区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和西安高新区的内陆地区自主创新模式等。除了详细阐述了科技园区的西安模式外,书中还提出了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新方向。 景俊海还提出了科技园区发展“五元驱动”理论。他认为,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界、大学科技界、企业孵化器和投融资机构的共同驱动,即官、产、学、孵、金五元驱动。西安高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是在五元驱动理论的具体指导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科技资源,面向全球配置高端资源,营造了吸引全球各种要素资源进入的市场化区域环境,引来了众多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入区创业与投资。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高新区进入了“二次创业“的全面提升期。在新时期,国家高新区该如何发展?景俊海认为,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7、发展路径他列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大路径:一是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驱动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培育内生动力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三是园区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四是发展目标从注重招商引资、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五是政府调控模式由统一管理向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转变;六是园区立法从地方立法层次向国家立法层次转变;七是发展功能由单纯的产业发展功能向具有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等综合功能的科技新城区转变;八是体制机制改革由单一政策优惠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向转变。 8、前景景俊海认为,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中,要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坚持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和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并重,坚持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推进、坚持政策引导与法制保障的双重效应,在开放式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国家高新区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不断增强国家高新区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