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井亭村
释义

井亭村的形状像一只蝴蝶,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姜山镇东面,北与钟公庙街道接壤。这个村总占地面积两平方公里,是鄞东南的一个大村。和众多江南村落一样,走进井亭村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清秀之美。但清秀之外,散落在村中各个角落的古迹更昭示出它的古老历史。

在井亭村的整体布局图里,发现这个村河道四通八达,据说,村中的河道都与奉化江支流“下江”相通,河道将村庄分成一个大大的“井”字,各个自然村则都是沿水分布。该村共有6个自然村,分别为前百丈村、后百丈村、陈后岸村、乌家村、庙堰村和王家井头村(又名井亭村)。

早在明清时期,井亭村就以“一亭一井”而闻名,井亭村的村名由来也缘于此。老人无法说出“一亭一井”的具体名称,或许这“一亭一井”根本就没有名字。但老人们说,“一亭”位于王家井头村旁,亭边有河,名曰毛河江。亭子形似小庙,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它一直充当着“避风港”的角色,是南来北往行路者们绝佳的蔽日躲雨之处。时过境迁,如今,这个庙状亭子依然屹立在潺潺流水旁,亭头还被挂上了“井亭古迹”的牌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百姓物质生活的充实,它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地被削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亭子显得有些破旧。“一井”同样位于王家井头村,据传,这个井的井口呈圆形,直径达两米,年景好的时候井底常会向上冒水柱,尤为壮观。在老人们的记忆里,这个井常年用两米多宽的整块天然大圆石盖着,井中之水主要用于维持天旱时村民们的日常用水和农田灌溉。可惜这口井已在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被填埋掉了,如今踪迹难觅。此外,亭子边的井亭桥也有200多年的历史,村里人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座能并排走3人的石桥当年可是附近镇乡百姓进出姜山镇的惟一交通要道。古时候,桥边有一条老街,老街上有自然形成的集市,每月逢3、6、9日有大市,成群的商人会在老街聚集,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老街里的粮油店、百货店生意还很兴隆。这种盛况

一直维持到80年代初,镇里对井亭村进行统一规划,老街市场才淡出历史。

除了村名包含的“一井一亭”两处古迹,井亭村还有远近闻名的“一庙”,那就是 妃庙。据史载,该庙是为祭祀唐朝江夏侯黄晟而建,是鄞州少有的大庙。该庙历史久远,最早建成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曾多次被毁坏,又曾屡次在被毁后重建。据《鄞县志》记载,该庙在清朝道光三年曾拓基重建,咸丰年间为太平军所毁,光绪元年百姓又捐资重建,上世纪中后期也曾一度被作为当地外海渔业大队的用房,目前已被列为我区文物保护点。如今,被修缮一新的 妃庙外有威严的石狮守护,内有连三井的朱色厢房,显得相当气派。

由于井亭村由6个自然村落组成,村民的姓氏也相对较多,其中以张、王为大姓。据说张、王两姓的祖辈是从河南迁徙而来的。张、王两姓人世代务农,大概在100多年前,王姓人家中开始有人从商,并从此促使王家人逐渐以经商为主,如今还有不少人在上海等地经商。除去这些经商者外,井亭村的大部分人以种田为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井亭人在种稻谷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尝试连片种西瓜、茭白等多种经济作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1998年,该村还被评为茭白专业村呢!不过,现在该村种稻的人又多了起来,因为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本地人也乐于承包粮田,改变了种粮大户都是外地人的局面。

有着诸多古迹的井亭村并不富裕,2004年人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村的村民仍然过着“出门走田埂,做饭取河水”的日子,村级经济一直以来都比较薄弱,直到去年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但就是这个基础薄弱的村庄,村班子在改善村民生活、美化环境等方面做的实事一点不比经济强村少:1995年,该村开始安装自来水,1996年,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从此告别了河网取水的历史。随后,这个村又进行了电网改造,使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到了2003年,该村水泥路、水泥桥都已修缮完毕,村里人从此告别了走田埂的历史。为了美化环境,2003年,这个村建造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公园。为进一步保持村容村貌,村里还给每个自然村都配上了一个专职清洁工。同时,村里还发扬了尊老的传统美德,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过年都为每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上100元慰问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