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井岭 |
释义 | 井岭(Jǐnglǐng)在清远县城南12公里。属龙塘镇。清乾隆年间(1 736—1795),花县狮岭王氏迁此建村,因四周有山岭,地形似井,故名。? 井岭人,“王”姓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人。祖传王氏族谱:偶问万物原夫上天下地各姓本于五帝三王但世远年烟而溯本穷源非考世系建族谱何以克笃简烈佑启后人者哉维我王氏系出姬姓始于周霊王太子韦子乔字晋因激谏出奔山西太原郡太原县晋阳河汾以王赐姓受封于王遂以为氏越后晋那家武元年韦道公出将入相加封鄕郡公又以为琅琊郡而太原支聨一脉派衍三槐是以集浙江河南江西福建云初定三槐谱系自春秋战国歴秦汉晋 要想了解井岭,一定要知道的就是井岭的:“静轩王公祠” 静轩王公祠整个建筑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从族谱可知,王氏始祖出于周朝的太原,王氏子孙历代分流,部分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在龙塘井岭一支乃乾隆年间从花县(今花都)迁徙而来,静轩王公祠纪念的是他们的创业之祖,名为王志渊,字静轩。因其在族人中一直保持较大的影响,所以建于清代中期的静轩王公祠一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基本保持了原貌。 静轩王公祠整座建筑坐东南向西北,广五路深三进,整个建筑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包括正中间的宗祠,东西两路各11间横屋,横屋左右是宗族学校“志成书院”和“静轩家塾”,足见当年王氏家族乃书香门第。 且说中路的宗祠静轩王公祠,分为三进二井。 一进为尾厅(门厅),内置屏门,前设四步廊,台基花岗石包边,趟栊门,门口设有素面门枕石和很高的门槛,以寓意“高门第”之意,花岗石门框上阴刻“静轩王公祠”。 二进的中厅为议事厅(大堂),是族人议事、聚会的公共场所,内置屏门,带天井及侧厢。天井四边的坡屋形成“四水归一”之势,它不仅具有防潮、通风、祛湿、隔热、防噪的作用,同时还有祈求“藏风聚气,通天接地”之意。屏门上分别悬挂嘉庆十八年(1813)立“成均进士”和光绪年间立“文魁”牌匾,以歌颂祖先功德和倡导“孝”、“悌”等儒家礼制仁爱思想,达到教化子孙目的。 三进为上厅(祠堂),三开间带天井及两庑,内饰以木雕花隔扇,中央神龛上安放族人列代祖先灵位,以供后人拜祭。族人婚嫁,添丁,考取功名,乃至百年归老,都到祠堂行礼以告知“太公”。 静轩王公祠东西两路由两横屋各11间组成,间以天井相隔。公祠前还有地堂与水塘,开阔的平地更是烘托出祠堂的雄伟气势。族人道,这里一度是族人举行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今最为热闹时要数清明,分散在四处的族人拜祭祖先之后在此同聚同宗之谊。一旁的“静轩家塾”也变成了为聚会煮食的大厨房,室内存有不少桌椅和碗筷。 在静轩王公祠不远处还有一口井,族人说,从前新媳妇入门,不但要到太公前行拜,还要在过门次日清早到此井担水,以得到族人的认可。今此井水已不作饮用,但水井保持依然完好,井水清澈见底,从未干涸。 “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效法儿孙”,无论是皇族还是百姓,都有其祭祀祖先的建筑。官式的以皇族的太庙为代表,民间祭祀建筑在北方称为“家庙”,在南方称为“祠堂”。(来源: 清远日报,略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