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济学人 |
释义 |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杂志的写作风格十分有特色,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从2012年1月28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开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这是70年来,该杂志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上一次,是在1942年开辟的美国专栏。 中文名称:经济学人 外文名称:The Economist 语言:英语 类别:政治和商业 主办单位: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 创刊时间: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 出版周期:周刊 国际刊号:ISSN 0013-0613 定价:US$5.95; €5.20; AUD$10.50; CAD$7.50 ;HK$60 简介杂志最早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目录页上。在杂志创刊之初,“经济主义”(economism)意思是经济保守主义,但是今天该杂志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的立场都是倾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过度的介入。不过当然不同的作者立场也会有所不同。《经济学人》的文章也以妙语闻名,几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带嘲讽与幽默。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它的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 销量《经济学人》2007年的全球发行量据报道约为每期140万份,其中有半数销往北美洲,20%在欧洲大陆,15%在英国,10%在亚洲。《经济学人》有意识地将自己看作是一份国际性杂志,因此报道不仅仅局限于或偏重于英国或欧洲,因此其80%以上的读者是在英国以外地区。 收入《经济学人》的发行人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是经济学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经济学人集团则是一家私人企业,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东控股,另一半则由《金融时报》拥有。在2002年,经济学人集团的营业额达到2.27亿英镑,赢利1500万英镑。其收入大约一半来自读者订阅,另一半则是广告收入。 特色《经济学人》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而闻名,他们通过比较麦当劳在各国的快餐店销售巨无霸的价格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这个指数不仅有趣,而且被证明是十分准确的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法。2006年5月,《经济学人》纪念巨无霸指数创立20年,并指出美国不少政客不时滥用巨无霸指数。 定位《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 《经济学人》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除常规的新闻之外,每两周《经济学人》还会就一个特定地区或领域进行深入报道。 立场《经济学人》坚守超党派的立场,不怕得罪大人物,比如,出版的杂志中,有一期的封面标题是“托尼·布莱尔的末日”,“布什做对的唯一一件事”,用蒙着眼睛的公鸡代表法国的将来…… 《经济学人》一直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支持同性恋婚姻,支持合法的“卖淫”,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支持免费的教育,支持私营组织探测宇宙的计划,倡议美国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反对死刑,反对一周工作35小时,反对英国规定工资的最低标准,反对任何场合条件下,对个体精神或者肉体上进行折磨…… 中国专栏为中国开专栏70年来头一次 为了配合新专栏的开辟,2012年1月28日出版的这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的,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而在新开辟的专栏内,安排了六篇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云南的烟草与咖啡种植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房地产行业等等。 据了解,以往的《经济学人》中,有关中国的文章一般安排在亚洲专栏内,每期杂志约有一两篇。 《经济学人》此前有六个专栏,分别是美国、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以及英国,上一次该杂志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还是在1942年,为美国开辟的。本次的中国专栏也成为70年来该杂志开辟首个国家专栏,也是该杂志除本国外的第二个国家专栏。 《经济学人》编辑约翰·米克尔维特表示,该杂志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深入报道,不过鉴于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应当为其开辟一个专属的栏目。这也能让该杂志有更多的空间来报道中国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话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