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精神疾病
释义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定义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组成)、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这些活动过程相互联系,紧密协调,维持着精神活动的统一完整。

种类及症状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感情障碍(如焦虑、忧郁等),思维障碍(如强迫观念等),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而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强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的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对由于大脑病变所导致的器质性精神疾病,或中毒性精神疾病需与一般的功能性精神疾病加以区分。轻型精神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

当机体受到内、外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脑功能活动失调时,就会发生各类精神疾病。当整个精神活动明显异常或紊乱,精神活动完整性和统一性受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疾病;如果主要是精神活动能力受到削弱,而无严重持久的精神活动紊乱,就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如果精神活动的发育受阻,就表现为精神发育不全。

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心理治疗(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有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顽固且严重的病人,精神科医生也会选择一些物理疗法,如电抽搐疗法。激素疗法,如胰岛素疗法。或采用神经外科手术,破坏大脑额叶上的某一个兴奋点,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效果。

诊断

对精神疾病的诊断,目前医生主要还是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行为并与病人沟通,来了解病人内心世界的想法,从而来判断病人的思维,认知能力,还有自知力等,在判断病人的病情如何。除此之外,医生有时也会让病人去做一些生化检查或X光、MRI等检查,通过对病人血液里某些生化指标和对脑成像等检查,对判断病人的病情是会有一定帮助的。中医学对精神疾病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把人体正常精神活动归之于心,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不仅主持人的精神活动,而且统管人的五脏六腑,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阳明脉解》论阳明发狂的症状:“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俞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为也,.......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与《素问.厥论》所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均是古人对感染中毒性精神病人的观察记录。而《灵枢.经脉》所说:“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人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窗而处。”近似现代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与幻觉症状。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特点和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巨大成就,使基础医学,特别是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精神药理及医学遗传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受到重视,将推动精神疾病本质的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扩大了本学科的研究范畴。

服药后常见问题

服抗精神病药后常见的“问题”

由于抗精神病药有一定副作用,所以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懂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问题之一

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服药早期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处理办法:去医院接受医生的对症治疗。

问题之二

出现药物性震颤麻痹。患者面部表情呆板缺少变化,医学上叫做“面具脸”。四肢和躯干的肌肉僵硬,活动时动作缓慢笨拙,走路时迈不开步子,上下肢静止不活动时有震颤,手指出现“搓丸样动作”。

处理办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苯海索(安坦)治疗。

问题之三

静坐不能。患者服药后脑子清楚多了,胡思乱想减少了,但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虽经劝说,还是要不停地起立和来回走动。

处理办法:出现这种情况后,立即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服用盐酸苯海索和苯并二氮卓类药(地西泮及其衍生物)。

问题之四

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出现歪脖子,即头转向对侧,或两个黑眼珠往上转,只露出眼白的现象,医学上叫“胸锁乳突肌痉挛”和“动眼危象”。

处理办法:一旦出现肌张力障碍,就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苯海索和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

问题之五

血常规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有些患者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时,会发生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

处理办法: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每月检查血常规一次,以后根据服药时间的长短和化验结果,可以适当延长,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问题之六

药物性皮疹。轻者头面、颈部及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充血性潮红,有小丘疹。严重时,颜面、躯干、四肢可出现大面积皮肤潮红和斑丘疹,并伴有高热。

处理办法:发现轻度皮疹后,应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暂停服抗精神病药,并服用抗过敏药。如皮疹范围增大,并伴有高热,则应立即就医。

问题之七

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和巩膜黄染等症状,可能出现药物性肝炎。

处理办法: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停药,化验肝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的保肝治疗,一般1-2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治疗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升学、就业、失恋、失去亲人等心理压力以及意外刺激处处存在,一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极限,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就会乱,出现失眠、头痛、抑郁、强迫、焦虑、心慌、胃部不适等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形成心理疾病。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精神疾病一般都有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早期只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是最容易矫治的,早期发现,早期正规系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康复,所以一旦发现家人有精神症状,应及到正规医院治疗。

精神疾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1.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精神治疗。

2.保持心理平衡,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预防各种反应精神疾病。

BOT生物心脑免疫疗法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心、脑血流信息、脑功能、脑神经递质功能等均会出现明显异常。该疗法应用国际尖端的数字心脑综合抗阻血流图检测仪,对受检者的脑、心、肺、肝等器脏进行检测,综合分析受检者的心、脑血管血流变化信息,评估心脑功能状况。

精神疾病权威专家根据患者心脑功能,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从患者病源出发,采用“非侵害性”原则,以及辨证施治的原理,利用现在生物技术和传统中医等技术治疗精神疾病。

根据最新的精神调控法则,我们将精神疾病的治疗归纳为一下几个步骤,运用现在生物技术治脑,清除病根;再根据辨证施治的传统医学原理,利用中医治疗舒经活络,增强免疫能力;同时利用先进的经颅磁和睡眠诱导治疗等方法,巩固机体免疫力,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然后将心理疏导应用治疗,调结患者心态,增强心理免疫能力;最后,根据国际精神疾病康复标准,为患者打造一个科学的康复环境,进行安神调养,彻底治愈。

适应症:失眠、抑郁,精神分裂,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生物基因微导疗法

生物基因微导技术遵循“宁神解郁,化痰散结,清除毒素,增强免疫”的治疗原则,采用心理疏导辅助物理治疗等多种疗法,从内及外整体调理治疗,快速修复病变组织,全面激活机体免疫能力,提高血液含氧量,促使神经元正常分泌,恢复脑内机体各项功能,达到培元固本、标本兼治躁狂症之目的;见效快、不复发、疗程短、安全无副作用是生物基因微导技术的主要特点。

精神疾病的分类

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必须有分类学的观点,精神疾病的分类常有变更,世界各国的分类也不尽一致,但不外乎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精神疾病大致可分为病因已明和病因未明两类。病因已明的是指通过现代检测方法可以找出致病的观依据的精神障碍,如由脑部疾病,脑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及外来毒素的中毒等病因所致的精神障碍。病因未明的一类是目前所具有的检测方法尚不能发现致病的客观依据的精神疾病。前者器质性精神疾病,后者属“功能性”精神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病因不明的“功能性”疾病将会被澄清。目前,这种分类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中仍有实际意义。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精神疾病一般分为轻型与重型两大类。轻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如神经症。所谓重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称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这种轻重之分也是相对的,一些重型精神疾病的早期常呈现轻型表现。

根据预后类

某些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时,可结合病程的长短与预后的好坏进行分类,如精神分裂症与反应性精神病,前者病程长、预后差;后者病程短、预后好。

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 1989》(即CCMD-Ⅱ)中精神疾病的分类

00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阿尔采末氏病与其它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01. 0 阿尔采末氏病

01.00阿尔采末氏病·老年型

01.01阿尔采末氏病·老年前期型

02.02阿尔采末氏病·非典型或混合型

01.1匹克氏病

01.2Creutzfeldt-Jacob氏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3亨廷顿氏病所致精神障碍

01.4巴金森氏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9其它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02.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2.0卒中后精神障碍

02.1多发病梗塞性精神障碍

02.2皮层下血管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02 .9其它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03 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03.0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03.1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04 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04.00 颅脑外伤所致的意识障碍

04.01 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病

04.02颅脑外伤所致的遗忘综合征

04.03颅脑外伤所致的人格改变

04.04颅脑外伤所致的痴呆

04.05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症综合征

04.9 颅脑外伤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

05 颅脑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

05.00 脑瘤所致的意识障碍

05.01 脑瘤所致的精神病

05.02脑瘤所致的遗忘综合征

05.03脑瘤所致的人格改变

05.04脑瘤所致的痴呆

05.05脑瘤所致的神经症综合征

05.9脑瘤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

06 癫痫性精神障碍

06.00癫痫性意识障碍

06.01癫痫性精神病

06.02癫痫性遗忘综合征

06.03癫痫性人格改变

06.04癫痫性痴呆

06.05癫痫性神经症综合征

06.09其它癫痫性精神障碍

07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8内分泌疾病与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9其它脑器质性与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病的精神随意

09.0正常压力脑积水

09.1脱髓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09.8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9.9其它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1嗜洒所致的精神随意

12鸦片类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3镇静催眠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14镇痛麻醉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15兴奋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17多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随意

18未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9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20精神分裂症

2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2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3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24精神分裂症未化型

25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26不典型精神分裂症

26.0分裂精神病

26.1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27精神分裂症残留型

28精神分裂症衰退型

29其它型精神分裂症

30情感性(心境)障碍

31躁狂症

32抑郁症

32.0单次发作抑郁症

32.1反复发作抑郁症

33双相情感障碍

33.0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相

33..1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相

33.2双相情感障碍 混合相

33.9其它双相情感障碍

39其它情感障碍

40偏执性精神障碍

41偏执型

42急性妄想发作

43偏执型精神病

50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与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51~53)

51进食障碍

51.0神经性厌食症

51.1神经性贪食症

51.2神经性呕吐

52睡眠与觉醒障碍

52.0失眠症

52.1嗜睡症

52.2睡行症

53 性功能障碍

53.0性欲减退或缺失

53.1阳痿

53.2早泄

53.3性乐高潮缺失

53.4阻道痉挛

53.5性交疼痛

53.9其它性功能障碍

神经症(54~56)

54癔症性神经症(癔症)

54.0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型癔症)

54.1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型癔症)

55 各种焦虑症

55.0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

55.00广泛性焦虑症

55.01惊恐发作

55.1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

55.2恐怖性神经症(恐怖症)

56其它类别的神经症

56.0抑郁性神经症

56.1疑病性神经症

56.2神经衰弱

56.9其它神经症

心因性精神障碍(57~59)

57反应性精神障碍

57.0急性心因性反应

57.1延迟性心因反应

57.2持久性心因反应

57.3神经症性反应

57.4适应性障碍

57.9其它反应性精神障碍

58感应性精神病

59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59.0恐缩症

59.1民间健身术引起的精神障碍

59.2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59.9其它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60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61人格障碍

61.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61.1冲动型人格障碍

61.2偏执型人格障碍

61.3分裂型人格障碍

61.4强迫型人格障碍

61.5表演型人格障碍

61.9其它型人格障碍

62性心理障碍

62.1异装癖

62.2易性癖

62.3露阴癖

62.4窥阴癖

62.5恋物癖

62.9其它性心理障碍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72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73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74极重精神发育迟滞

79非特定的精神发育迟滞

80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81儿童精神病

81.0儿童孤独症(全面性发育障碍)

81.1儿童分裂样精神病(Asperger综合征)

81.2婴儿痴呆

81.9其它儿童精神病

82儿童情感障碍

82.0儿童焦虑型(分离性焦虑)

82.9其它儿童情感障碍

83多动综合征(注意缺陷障碍)

84品行障碍

85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85.0言语功能发育障碍

85.1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85.2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85.8混合性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85.9其它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86儿童少年期其它行为障碍

86.0排泄障碍

86.00遗尿症

86.01遗粪症

进食障碍

86.10异食症

86.2睡眠障碍

86.20夜惊

86.3口吃

86.4抽动障碍

86.40一过性抽动

86.41慢性抽动

86.42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86.49非特定类型的抽动障碍

86.9其它行为障碍

89其它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90其它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91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91.0分裂一躁狂性精神病

91.1分裂一抑郁性精神病

92周期性精神病

99其它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99.0无法归类之精神病

99.1无法归类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9.9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99.90诈精神病

99.91无精神病

99.92边缘性精神病

99.93边缘智力

99.94 自杀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

时效波先生在《需求斗争奖赏与精神疾病》一文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科学地论述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摘述如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生命与环境长期进行矛盾斗争的产物,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形成了“需求—斗争—奖赏”这一人类特有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个体的人,其一切为满足需求的斗争活动和相应情绪,都是在脑的指挥、控制和感受下产生的,都遵循着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1.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是:人为了满足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这一规律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需求—斗争—奖赏”,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正常人的“需求—斗争—奖赏”总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即便偶尔有所偏激,也是应急状态下的应急行为。而“需求—斗争—奖赏”这三者一旦严重分割或长期不协调,即说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不是在遵循着这一规律,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从原始生命到动植物到人类的发展进化,是有需求的生命主体与客观环境长期斗争的结果。“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是生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生命漫长的矛盾斗争历程,进化出了能够识记、思维、体验情绪的物质器官──人脑。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协同协作下,遵循“需求—斗争—奖赏”这一规律,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成为正常人。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像人的胃这一器官,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满足生命体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厌食症患者那样毫无食欲、味同嚼蜡地进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专门吃些生鱼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违背了作为生命进化发展结果的胃的活动规律,当然要受到惩罚。

再进一步形象地比喻:斗争就像撞钟,情绪就像钟声。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撞击钟的正确位置——钟体的下沿处,钟才能发出铿锵优美的正常响声。如果毫无心劲、有气无力地撞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固执地去撞击钟的中部或中上部(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自然产生不了正常的钟声。钟声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撞钟方式和撞钟部位,只要撞钟的方式和部位选对了,就能发出正常的声响;同理,情绪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向和斗争方式,只要遵循需求斗争奖赏规律,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就能体验感受到自信、愉悦等积极健康的正常情绪。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副面的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2.需求斗争奖赏与人类精神疾病

(1)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人)

正常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是:为满足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是一个奋进的过程,只有追寻需求目标,从事自己热爱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才能获取维持生计的报酬,才能感觉充实和幸福,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劳动创造了人,人不能脱离劳动。脱离现实和行动,有需求,无斗争,那是空想,是做“白日梦”,这样的人生会迷惘困顿,生活会贫困潦倒;没有压力和动力,无需求,无斗争,那是懒散,是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生会空虚无聊,生活会苍白索然。因此,无论是从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还是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角度,都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遵循规律,脚踏实地,为满足需求而斗争。

(2)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迷失了斗争的方向。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这种消极麻木、浑浑噩噩的斗争方式同样违背了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因此,这种没有主导需求、没有动机兴趣的斗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斗争。

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场满足需求的斗争过程,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一个人不再有能够激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需求时,他的生存空间也就被剥夺了。抑郁症患者,或者极为孤独,或者疲于应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价值所在。比如,当抑郁症患者说出了钓鱼的想法。治疗的目的则不是让他用钓鱼来打发时间,而是挖掘钓鱼背后的意义,让他意识到,喜欢钓鱼是因为钓鱼意味着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可以置身大自然……总之,就是帮助患者找出对他的个人而言所有关于钓鱼的一切意义所在(认知疗法的侧重点)。因此,抑郁症患者应致力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理想目标,增强志趣和竞争理念,以提高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包括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神经质症和焦虑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观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的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演讲,会感到紧张;经过辛苦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会感到自卑;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则会主观上把那些正常的反应和感受视为逆端,会威胁到自我个体的成长发展,因此,总想拼命消除之,否则就会心理不安,就会有危机感;而这种无能为力、无进展奖赏的斗争,只能进一步产生焦虑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适情感,更加过敏,从而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使这种不安不适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因此,神经质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却是不断地创造着神经质症状,并使其迁延不愈。

(4)虽有主导需求,却逃避斗争,奖赏自然也无从谈起(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昏迷狂乱、神游物外、蒙蔽视听、痉挛痛苦。显然,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岭遭遇了虎、狼之类的猛兽,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则很难使他们有逃生的机会,因为猛兽是不会被这种现象吓退的。

(5)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精神病患者的脑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这种人思维紊乱、神志不清,甚至对保护照顾他的人也“翻脸不认”,难免要被环境、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法律规定重症精神病患者不应当结婚或者暂缓结婚,这主要也是出于精神病在遗传上影响人口素质的考虑。

精神疾病的病因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是一种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是目前精神医学基本理论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来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但对人们影响最大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疾病为例。至今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为了探索发病的因素。可从两方面来寻求。一是从个体内的生物学;二是从个体外在环境中的心理——社会因素。而两者往往相互作用的。精神疾病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致病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1.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决定个体生物学的特征。在某些精神疾病病因中有一定地位。也是精神疾病病因中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某些类型等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据国内外调查资料,精神分裂症国内群体流行学遗传调查,总患病率为5.6‰;家系遗传调查为17.5‰。躁狂抑郁症国内流行性遗传调查总患病率为0.37‰。虽然说明遗传因素对某些精神病有密切关系,但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遗传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获得性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且遗传性这一因素能否显现,还要了解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社会环境对病人影响来决定。如良好环境或减少心理因素是可以降低或避免发病。

(2)体质和性格因素

体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体的机能状态和躯体状态。性格,是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

体质和性格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些相关,有的研究者从形态、生理和心理学的观点把人们的体型分为四种类型:①瘦长型,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②肥胖型,往往见于躁狂抑郁症;③力士型,常见于癫痫;④发育异常,可见于精神发育迟滞。

性格,病前性格特征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且不同的性格特征易患不同的疾病,巴甫洛夫经实验提出四种类型。①弱型,②强不均衡型,③活泼型,④镇静型。他认为弱易患精神分裂症和癔症;强不均衡型易患躁狂抑郁症和神经衰弱。但他强调弱型和强不均衡型不是发病型,而是正常过度变异,只不过顺应小,微弱而已,他又将人们分为:①思想型易患强迫性神经症;②艺术型易患癔症;③中间型易患神经衰弱。

(3)性格和发病年龄

性别和年龄由于机体的发育,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特点的差异,与精神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女性由于性腺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的特点如月经、妊娠、分娩和产褥的影响,常可出现情感多变、冲动或抑郁、焦虑等。同时女性富于情感、易脆弱、敏感等。往往由于心理的应激可引起脑机能障碍。可表现出各种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男性常因饮洒、吸毒、外伤、性病、感染等机会较多。因而易患酒依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和神经衰弱等。

发病年龄,不同的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疾病。儿童期,由于整个精神发育和心理活动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处于幼稚情感和原始行为时期。偶可出现儿童期特有的症状或疾病。如行为障碍、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等。青春期,由于分泌系统改变和植物神经机能不稳定,这时若遇心理因素往往易患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中年期,正处于脑力和体力最充沛最活跃时期,思维和情感的变化复杂,易在心理因素下,常易发生妄想状态或抑郁状态,心身疾病等。老年前期或老年期,由于脑和躯体生理机能处于高龄衰老时期,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和心理活动等机能出现衰退或老化。如遇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老年前期易患焦虑、抑郁或偏执状态等。老年期往往发生阿尔采末病、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等。

(4)躯体因素

①感染,包括急、慢性躯体感染和颅内感染。由于细菌、病毒、原虫、螺旋体的感染和其反应的高热,电解质平衡失调,中间代谢产物蓄积和吸收,维生素缺乏,血管改变等招致脑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精神障碍。

②躯体疾病 包括内脏各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和胶原病等疾病,由于各种因素招致脑缺氧、脑血流量减少、电解质平衡失调、神经递质改变等引起精神障碍。如肝性、心性、肺性、肾性等脑病和内分泌机能障碍等疾病。

③中毒 即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由于某些体外毒物中毒,如工业用毒物,食物、药物包括催眠药、阿片类药等,从不同途径经体内侵入脑部招致精神障碍。

④颅脑外伤 由于颅脑被冲击,坠跌和炮弹、炸弹爆破以及气浪伤直接招致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和脑脊液动力失去平衡或脑内小出血点,脑水肿等引起短暂的、持续的精神障碍。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如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和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等,是心理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不是起病的单一致病因素。主要看心理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对患者反应的程度而定。即个体对心理因素所持的态度。

①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可按张明园和Holmes等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65项或43项作参考。如离婚、丧偶、失败、失恋、失学、家庭纠纷、经济问题等等。

②自然灾害 是指突然、强烈而急剧的精神应激,如地震、火灾、洪水、爆炸、滑坡、空袭、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等重大而骤然事故。心理急剧受致超过限度的应激多急剧诱发短暂的或持久的精神障碍。

(2)社会环境因素

①环境因素 是指社会上和环境上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杂声音、居房拥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人们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且发病率很高。

②文化环境是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风气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由于文化、民族和环境不同出现特有的精神疾病。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拉塔病(Latah)、行凶狂(Amok)和缩阳病(Koro)。加拿大森林地区的冰神附体( wililge)。澳大利亚北部的灵魂附体(Molgri)。日本冲绳岛的矮奴(EMU)。蒙古的比伦奇等精神疾病。

从上述精神病病因中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各有偏重。在某些精神疾病中以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另一些精神疾病中的某些因素起决定性影响。不是单一的致病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精神医学工作者或有些患者的家属、单位、亲友们往往单纯调查寻找心理因素,认为心理是发病的唯一的致病因素是不全面的。心理因素只是各种发病病因中的一种,可以说属于诱发因素。如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等心理因素是起主导作用。但还有其他生物因素的存在。而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疾病中主要是生物因素的影响。如遗传、性格、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特点起主导作用。而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诱发因素。又如感染性、中毒性、躯体性、颅脑损伤性和其他器质性疾病时精神障碍,感染、中毒、躯体外伤和其他病因的疾病,在某些人中产生精神障碍,而在某些不发生,这些差异不能不与患者的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关系,性格特征和体质等因素有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