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都皇宫 |
释义 | 京都皇宫位于京都市上京区。为日本皇室于西元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居所,并非目前皇室一家所居的东京千代田区的皇居。日本国都从奈良迁至京都,当时皇宫离现在的皇宫两公里,大约 600 年前才迁到现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减少被火烧毁的危险,拆掉了整个长廊,但其他部分依旧保存完好。 简介京都御所是日本的旧皇宫,又称故宫。从公元 781 年奈良迁都到明治维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历代天皇的住所,后又成了天皇的行宫。京都皇宫位于京都上京区。前后被焚7次,现在的皇宫为孝明天皇重建,东西宽700米,南北长1300米,面积11万平方米,四周是围墙,内有名门9个、大殿10处、堂所19处,宫院内松柏相间,梅樱互映。 京都皇宫位于京都市上京区。日本国都从奈良迁至京都,当时皇宫离现在的皇宫两公里,大约 600 年前才迁到现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减少被火烧毁的危险,拆掉了整个长廊,但其他部分依旧保存完好。 建礼门是天皇圣驾通过的门,在皇宫紫宸殿的正南面,后来此门除天皇的圣驾通过外,一些来访的外国国王、总统等国宾到此才把门打开,由此通过。邓小平访日时,建礼门就打开了。此外,天皇即位式、受冠礼、立皇后、立太子、节会等一类重大仪式时也开门。宜秋门也叫“唐门”、“公卿门”。过去,它是亲王、公卿或被许可上殿的将军及诸侯进宫的第一道大门。 平唐门是诸大夫房屋里正式公务的人脱鞋后上下殿所通过的门,它东面的一间房子为虎间,又称“公卿间”,是参加仪式的公卿休息用的。下面的房子叫“鹤间”,又称“殿上间”,是诸侯、僧侣们的休息间。皇宫内的主建筑群是承明门、日华门、月华门、紫宸殿等建筑,四周另用墙围起来。 承明门是一座中国式建筑,有 5 间、3 门、12 柱。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让位以及天皇即位、元服、立后、立太子等严肃礼仪时走的门。进了承明门,右侧有日华门,左侧有月华门,都是按中国风格建筑的门,结构与承明门相同,但比承明门少 4 根角柱。 在日华门的东北角是春兴殿,这是一个全木质结构、铜瓦铺顶的侧殿,古代是天皇继位时放置神器和御镜的地方。现在的建筑,是大正天皇(公元1912~1925 年在位)即位时建造的。 紫宸殿是皇宫主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它宽大雄伟,肃穆端庄。殿前是宽广的庭院,被称为“南庭”。殿前右边有樱树,开粉红之花;左有桔树数棵,结橙黄之果。大殿当中墨笔竖书“紫宸殿”三字,是日本名书博士冈本保孝之笔。殿中间是 18 层木台阶。殿内东西共有 9 间,长约 33 米,南北共4 间,长约 23 米。大殿全部用刺柏为建筑材料,屋顶以刺柏皮压顶。中间房屋为主屋,四周房间为厢房。紫宸殿也称“南殿”或“前殿”,是天皇即位、元旦节会、白马节会、立太子、元服、让位、修法等举行最庄严仪式的地方。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设“高御座”,右后设皇后用“御帐台”,是即位时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紧挨紫宸殿的是清凉殿,也叫中殿,全部刺柏木结构建筑。清凉殿东正面的中庭称“东庭”。清凉殿在平安朝时,是天皇日常起居处。在紫宸殿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座木结构、刺柏皮盖顶的建筑,称为“小御所”。小御所在镰仓幕府时代是将军的世子居住的地方,因而称为“小御所”。建长年间,小御所被用来举行东宫御元服、读书、立太子等仪式的地方,所以也称为“御元服御殿”。另外,将军、幕府的使者、诸大名在被引见时,小御所也曾被使用过。紧挨小御所的,是“御学问所”,顾名思义,这里是讲学的地方。实际上天皇有时也在这里接见亲王、摄政,举行歌会。这是书院风格的木质结构的建筑,室内共分 6 间。常御殿是京都皇宫中最大的殿堂,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又称“常大内”。 在京都皇宫内,还有莲池,碧波荡漾;秀丽的榉桥,新月当空;轩廊阵座,古色古香;迎春处可以赏春,御凉所可以避暑,“听雪”处可行茶道;御花殿是东宫居住之处;皇后殿是中宫皇后起居处;若宫、姬宫之殿则是皇子们的住处。也叫“南门”。 建筑标签建筑名称:京都皇宫(Imperial Palace,Kyoto) 建筑设计师:未知 位置:日本京都Kyoto 大楼类型:宫殿 结构体系:木材、木构架 风格:传统日本风格 基本构造建礼门建礼门是天皇圣驾通过的门,在皇宫紫宸殿的正南面,后来此门除天皇的圣驾通过外,一些来访的外国国王、总统等国宾到此才把门打开,由此通过。邓小平访日时,建礼门就打开了。此外,天皇即位式、受冠礼、立皇后、立太子、节会等一类重大仪式时也开门。宜秋门也叫“唐门”、“公卿门”。过去,它是亲王、公卿或被许可上殿的将军及诸侯进宫的第一道大门。 平唐门平唐门是诸大夫房屋里正式公务的人脱鞋后上下殿所通过的门,它东面的一间房子为虎间,又称“公卿间”,是参加仪式的公卿休息用的。下面的房子叫“鹤间”,又称“殿上间”,是诸侯、僧侣们的休息间。皇宫内的主建筑群是承明门、日华门、月华门、紫宸殿等建筑,四周另用墙围起来。 承明门承明门是一座中国式建筑,有5间、3门、12柱。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让位以及天皇即位、元服、立后、立太子等严肃礼仪时走的门。进了承明门,右侧有日华门,左侧有月华门,都是按中国风格建筑的门,结构与承明门相同,但比承明门少4根角柱。 春兴殿在日华门的东北角是春兴殿,这是一个全木质结构、铜瓦铺顶的侧殿,古代是天皇继位时放置神器和御镜的地方。现在的建筑,是大正天皇(公元1912~1925 年在位)即位时建造的。 紫宸殿紫宸殿是皇宫主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它宽大雄伟,肃穆端庄。殿前是宽广的庭院,被称为“南庭”。殿前右边有樱树,开粉红之花;左有桔树数棵,结橙黄之果。大殿当中墨笔竖书“紫宸殿”三字,是日本名书博士冈本保孝之笔。殿中间是 18 层木台阶。殿内东西共有9间,长约33米,南北共4间,长约23米。大殿全部用刺柏为建筑材料,屋顶以刺柏皮压顶。中间房屋为主屋,四周房间为厢房。紫宸殿也称“南殿”或“前殿”,是天皇即位、元旦节会、白马节会、立太子、元服、让位、修法等举行最庄严仪式的地方。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设“高御座”,右后设皇后用“御帐台”,是即位时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 清凉殿紧挨紫宸殿的是清凉殿,也叫中殿,全部刺柏木结构建筑。清凉殿东正面的中庭称“东庭”。清凉殿在平安朝时,是天皇日常起居处。在紫宸殿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座木结构、刺柏皮盖顶的建筑,称为“小御所”。小御所在镰仓幕府时代是将军的世子居住的地方,因而称为“小御所”。建长年间,小御所被用来举行东宫御元服、读书、立太子等仪式的地方,所以也称为“御元服御殿”。另外,将军、幕府的使者、诸大名在被引见时,小御所也曾被使用过。紧挨小御所的,是“御学问所”,顾名思义,这里是讲学的地方。实际上天皇有时也在这里接见亲王、摄政,举行歌会。这是书院风格的木质结构的建筑,室内共分6间。 其它部分常御殿是京都皇宫中最大的殿堂,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又称“常大内”。在京都皇宫内,还有莲池,碧波荡漾;秀丽的榉桥,新月当空;轩廊阵座,古色古香;迎春处可以赏春,御凉所可以避暑,“听雪”处可行茶道;御花殿是东宫居住之处;皇后殿是中宫皇后起居处;若宫、姬宫之殿则是皇子们的住处。也叫“南门”。 “紫宸殿”的来历有所谓的知情人士说“紫宸殿”出自日本,实际不然。紫宸殿出自中国唐朝时期的大明宫,是三殿之一。三殿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石林燕语》卷2载:唐以宣正殿为前殿,谓之"正衙",即古之内朝也;以紫宸殿为便殿,谓之"上阁",即古之燕朝也;而外别有含元殿(即外朝)。 据此,大明宫以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谓中心,分为三部,是为三朝,分别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太极殿和两仪殿。含元殿南面广大地域曰“朝堂”,“如承天之制”。但是,其中朝和燕朝的建制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据近年考古发掘图,大明宫南北衙建制和太极宫有很大的不同,南北衙以宣政殿为界限,一道东西向的宫墙将大明宫拦腰截断,其北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段禁内外。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布列在宣政殿前东西两侧,已在宫禁之外矣!原来德中朝这时变成了外朝。据《隋唐嘉话》下篇载:武后临朝,薛怀义势倾当时,虽王主皆下,苏良嗣仆射遇诸朝,怀义偃蹇不为礼,良嗣大怒,使左右牵拽,搭面数十。武后知曰:“阿师当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也。”可见此时宰相所居已称“南衙”,禁宫内外南北界限十分严格。中书、门下两省完全被驱逐出了宫城,而居于皇城,实际上已不存在中书内省和门下内省了。决策机构被撵出宫禁,宰相议政居于禁外,致使其决策地位大为削弱,实际权利自然降低了,这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大变局。将决策机构撵出宫禁,降低宰相的权利地位,是武则天打击政敌,扫除唐开国以来把持中枢政权的关陇勋贵的绝妙一招。 又:唐大明宫在长安外郭东北角墙外,近年已经勘探和局部发掘。其平面南宽北窄,近于梯形,南面宽1370米,北面宽1135米,西墙长2256米,东墙不甚规则,面积为3.11平方公里。宫南墙即利用长安外郭北墙东段,宫内布置自南而北大致分四区。最南为深500米左右的广场,其北地势高起15米左右,在高岗前沿建第一座殿含元殿,南临广场。殿东西有横亘全宫的第一道横墙。含元殿后300余米处有宣政殿,东西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含元殿是举行大朝会之殿,性质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它左右的翔鸾、栖凤二阁实际是双阙,阙外有朝堂,也和承天门外的情况全同。宣政殿是皇帝每月朔望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太极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况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宫中的朝区。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是皇帝隔日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两仪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主殿在紫宸殿北,为蓬莱殿,殿后又有含凉殿,北临太液池。蓬莱、含凉二殿之左右又有若干次要殿,与之东西并列,自成院落。南起紫宸门,北至含凉殿,包括东西次要殿宇,四周有宫墙围绕,形成宫中的寝区。寝区之北为宫中湖泊太液池,池中有岛。池东、西、北三面各建有若干殿宇。池西有麟德殿、大福殿,都是巨大的建筑群,麟德殿是非正式接见和宴会之处;池东有太和殿、清思殿等,是唐帝游乐之所;池北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庙、三清殿等,都是道观,因唐崇道教,故宫中多建道教建筑。三清殿等之北即宫北墙,正中为北面正门玄武门。自寝区以北,包括太液池及其周围诸殿,是宫内苑囿区。 据《太平御览》,大明宫所处地“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掌,城市俯而可窥”是理想的建宫地。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龙朔二年命司农卿大兴宫殿,沿中轴线依次修筑大朝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在这三组宫殿的两侧及后部共建30余处楼台殿阁,并在大明宫北部依地形而凿太液池,池中作蓬莱山,沿池四周修建四百间周廊,开成大明宫的宫苑区。 宫门文化京都皇宫是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距今约1100多年前)由城堡迁移于京都时开始修建的。京都皇宫门多,而且等级森严。建礼门是天皇圣驾通过的门,在皇宫紫宸殿的正南面,也叫“南门”。后来此门除天皇的圣驾通过外,一些来访的外国国王、大总统等高级外宾到此才把门打开由此通过,还有亲王、诸侯等通过的“唐门”,正式公务人员出入的平唐门、永明门、日华门、月华门等。京都皇宫里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遗迹。在雄伟的紫宸殿,中央设有“高御座”,右后方设有“御帐台”,是天皇和皇后的宝座。在高御座和御帐台后设有“贤圣障子”,上面有以唐代为主的皇帝、丞相、学者32人,并有每人的传记。在紫宸殿西北御沟后有两株用木墙围着的竹子,叫“吴竹”、“汉竹”。据说,是从中国传入的,在夜御殿中,设有四角吊灯围绕的“大宋御屏风”,在五尺宽的屏风上画着中国宋朝人打球的各种姿势……,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