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近代老学研究 |
释义 | 《近代老学研究》主要从道论、政治思想、修身养生三个层面对近代中国老学展开较全面的研究,及注意到传统老学在近代社会的新发展,又注意揭示近代老学由于融汇吸收西学而开始具有近代文化的性质。该书不仅丰富了中国老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版权信息书 名: 近代老学研究 作 者:李程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开本: 16 定价: 38.00 元 编辑推荐《近代老学研究》中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一,近代老学更加注重儒、释、道三教文化的会通,从而使自己成为由多种传统文化因子会合而成的更先进、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其二,在整个考据学相对衰落的情况下,近代老学对《老子》的考证却有所加强;其三,近代老学将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放在了首位,更加注重老学的经世致用;其四,近代老学开始融通西学而使自己具有近代文化的性质。 目录第一章近代老学的思想学术背景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华民族的危机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的危机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近代新学的兴起 第四节 近代诸子学的兴盛与老学的繁荣 第二章近代老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节 近代老学的主要著作及研究者 第二节 三教思想在老学中进一步会通 第三节 近代老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近代老学的道论 第一节 近代老学道论概述 第二节 魏源《老子本义》之?#36947;? 第三节 刘鼐和《新解老》之道 第四节 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之道 第五节 近代老学?#36947;?#35770;的特点 第四章近代老学的修身养生思想 第一节 近代老学的修身养生思想概述 第二节 李涵虚《道德经注释》中的养生思想 第三节 黄裳《道德经讲义》中的修身养生思想 第四节 近代老学修身养生的特色 第五章近代老学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一节 经世致用是近代老学的主旋律 第二节 魏源《老子本义》的救世思想 第三节 滕云山《道德经浅注》中的治世之方 第四节 近代老学的救世特色 第六章近代老学对《老子》的考证 第一节 近代老学中的考据学内容 第二节 刘师培《老子校补》中的主要较补方法 第三节 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的勘误方法 第四节 近代考据老学的义理发挥 第七章中西文化会通的新老学 第一节 刘鼐和及江希张等人的中西会通思想 第二节 刘师培的近代老学思想 第三节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西方思想 第四节 关于近代新老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八章近代老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近代以前老学的地位 第二节 近代老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第三节 近代老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地位 第四节 近代老学的历史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前言近代老学研究包括传统老学研究与近代新老学研究两个方面。传统老学研究又主要是从道论、养生论及治国论三个方面展开的,同时又贯穿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通;近代新老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老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交融着手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近代老学研究的思想体系。 第一,近代老学的道论。近代老学的道论主要是从本体论来探讨宇宙的生成问题。它继承了传统老学关于道先于万物、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等道论观,同时,近代老学在解释老子之道时还吸收了大量的儒、释思想,从而使道不仅成为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且成为融通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理论基石。并特别注重阐释道作为道家思想特有的本质,强调了道家之道的“反面”特征。 第二,近代老学的养生论。近代老学继承了传统老学的养生思想。同时,近代老学的养生论在近代科学的影响下,逐渐忽视了外丹养生的思想,而更加注重内丹在养生中的重大作用,强调了“心性”的修养与“性命双修”。 第三,近代老学的治国论。近代老学的治国论是近代老学最核心的内容。近代老学从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出发,更加强调了老学的经世致用。它从老子之自然变化的观点立论,主张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自然变化;从道与器的辩证关系立论,强调了“器学”在近代中国的重大作用;从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立论,阐释了“无不为”的积极作用,并强调了广大群众在挽救危亡与创造新世界中的伟大作用;从老子的战争论立论,论证了“好战”的危害及反抗侵略的必要性。 文摘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其统治的人才,结果却培养出了反对清王朝的一支中坚革命力量,他们组织爱国团体,创办报刊杂志,鼓吹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宣传革命主张,进行反帝爱国活动。这说明“西用”客观上要求以“西体”与之相适应。 三、中国文化的危机 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在近代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之前,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①然而,自16世纪起,伴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文化在自然科学等方面渐渐地落后了。 首先,中国的教育制度落后于西方。中国的文化教育制度长期采用科举取士制度。与西方近代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制度愈显得陈腐落后。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因袭传统的方式,以科举为主干,辅之以学校。与科举相应的各级各类学校,京师设有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另有宗学等贵族子弟学校及八旗子弟学校。地方儒学分府学、州学、县学。此外,各地还有国家设立的大小书院,未入学的儿童一般在私馆(私塾或村塾)就读,富贵之家则可聘请塾师在家教授子弟。有些地方为贫苦子弟设有义学或社学。然而,这些名目各异的学校只是科举制度的附庸,学制和教育内容完全服务于科举考试。而科举被时人认为是“天下最无补最无用”②之学。八股文的禁锢使人们思想日趋褊狭、闭塞、僵化。科举制培养出来的人是“一无所志,一无所知,惟利禄之是慕,惟帖括之是学”③。在“重理义,轻艺事”的传统观念之下,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因而,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封建统治的忠实卫士,而较少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