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中秧歌 |
释义 | 简介一祁太秧歌(一名晋中秧歌),是由祁县、太谷一带的民歌演变而成的一种山西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祁县、太谷、孝义、介休、寿阳等地,深受晋中农村人民群众的喜爱。 历史与演变明朝中期,祁县、太谷一带农民在田间劳动时传唱“小曲曲”,同时也配合元宵节闹红火表演,这是祁太秧歌从民歌发展为歌舞结合的最初级形式。清朝初期,安徽凤阳花鼓流传到晋中,一些节目与当地秧歌结合逐渐发展为踩街秧歌。当时表演没有弦乐,只是以轻敲鼓边、轻击锣镲来掌握节奏,内容多是第三人称数说见闻典故。迄至嘉庆年间,晋中商业蓬勃兴起,文化也随之传播交流,促使秧歌向戏曲化发展。道光初年,祁太二县出现了群众性的乐班,除正月十五举办踩街秧歌外,还登门进行演出,并逐步向邻近县份发展。光绪十五年以后,祁太秧歌开始登上戏台表演,有的以村组班,有的数村联合组班,农闲时外出活动。光绪二十二年,祁太秧歌艺人成立了“祁太德盛社”,以半职业性质的班社和戏曲化的表演形式出卖台口,明码标价至附近各县流动演出。 民国初年,祁太秧歌与晋剧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联合成立“风搅雪”班社,既演晋剧也演秧歌,进一步推动了祁太秧歌发展,正式出现了“祁太秧歌”名称。民国十五年前后,祁县、太谷的秧歌艺人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写出《唤小姨》、《劝戒烟》、《送樱桃》等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秧歌戏。这些剧目和曲调流传至今。 曲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专署文教局组建“祁太秧歌研改社”,一边演出一边研究改革,整理改编许多传统秧歌剧目,移植排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戏,祁太秧歌得以推陈出新,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55年,榆次县成立了专业秧歌剧团,改革音乐唱腔,变一剧一曲为一剧数曲,增加弦乐伴奏,丰富打击乐器;改编《偷南瓜》、《当板箱》等传统剧目,移植演出《朝阳沟》、《李双双》等现代戏;培养出邱金兰(艺名“盖平遥”)、王基珍(艺名“盖汾阳”)为首的第一代女演员;此时的祁太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起了质的变化,剧种日臻完善。 扎根于晋中农村的祁太秧歌,至今尚存300多首曲调和500多个剧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