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王
释义

晋王,中国古代王爵。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并未称王,不过后世常以“晋”作为山西一代传统地名。与此渊源,中国古代册封的晋王较多,这里举最有影响力的晋王介绍之。历史上有名的晋王有三国时期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两晋时期晋王司马睿等。

三国时期晋王

晋王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即晋文帝,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早年随父抗蜀,多有军识。

魏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八月,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冬十月,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增封并前共20郡。

咸熙二年(265年),薨,谥晋文王。死后数月,其子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著名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于此。

晋王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十二月,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曾出任中抚军,其父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两晋南北朝时期晋王

晋王司马睿

司马睿(276~323年1月3日),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 十五岁时嗣琅邪王位。西晋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

朝廷遂于永嘉元年 (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建兴四年 (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

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建武元年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建武二年、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其在皇帝位六年。

由于司马睿做晋王实为过渡,且历时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为东晋元帝。(详情参见词条东晋司马睿)

司马保

晋朝皇室,司马模之子。晋愍帝死后,司马保自立为晋王。不久病死。或说被部将张春所杀。

司马瞻

司马瞻,晋朝皇室。司马保死后,无子,张春便以司马瞻嗣司马保,晋王。陈安来攻,张春败走,司马瞻投降。陈安把司马瞻献给前赵刘曜?,刘曜杀之。

司马顺宰

司马顺宰(?—416年),十六国时期北魏河内人,北魏神瑞元年(414年)叛魏自称晋王,部分史家即以北晋称呼其政权。次年(415年),上党胡人推白亚栗斯为单于,以司马顺宰为谋主,北晋当在此时即被取消。416年,胡人复改立刘虎为主,北魏伐刘虎,大破之,司马顺宰被杀。

拓跋伏罗

拓跋伏罗,北魏太武皇帝之子,真君三年封晋王,加车骑大将军。后督高平、凉州诸军讨吐谷浑慕利延。军至乐都,谓诸将曰:“若从正道,恐军声先振,必当远遁。若潜军出其非意,此邓艾擒蜀之计也。”诸将咸难之。伏罗曰:“夫将军,制胜万里,择利,专之可也。”遂间道行。至大母桥,慕利延众惊奔白兰,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斩首五千余级,降其一万余落。八年薨。无子,国除。

司马休符

司马休符,徐州人,北魏皇兴二年二月叛,自称晋王。北魏遣将尉元灭之。

刘粲

刘粲,前赵皇帝刘聪之子,晋王。刘聪死后,刘粲登基为帝。后靳准叛,杀刘粲自立,追谥刘粲为赵隐帝。

姚绪

姚绪,羌族。后秦国君姚苌之弟。后秦国将军。宰相。

隋朝晋王

晋王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618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独孤氏。开皇元年(581),立为晋王,晋王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开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开皇八年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封太尉。开皇二十年(600),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宝殿,太子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为了使南北双方的联系加强,控制江南,南粮北运等,大业元年(605)兴修运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庙号世祖,谥号明帝,唐时谥炀帝。《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着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

杨昭

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开皇四年生于大兴宫,开皇十年立为河南王,仁寿元年徙封晋王,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昭美容仪,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自奉俭朴。大业二年,朝于洛阳,后数月,将还京师,愿得少留,帝不许。拜请无数,体素肥,因致劳疾。帝令巫者视之,云房陵王为祟。未几而薨,时年二十三。谥“元德”,帝深追悼之。义宁元年(617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

唐朝晋王

晋王李治

唐高宗(628—683)李治,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领土最大,史称“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崩后,武则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最后终于成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灭门。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高宗后期治世,有赖武氏(武则天)指挥。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则天,是王氏,后因为与萧淑妃争宠,引入武氏,最后两人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

根据史书记载,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请御医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认为要刺杀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则认为不妨一试,短时间内果真有效。但最后仍无法根治。

晋王李克用

简介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唐末五代人,因出兵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被朝廷封为晋王,实际上已建立独立的晋王国。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唐朝灭亡。唐亡后,李克用仍使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唐为名与梁国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子李存勖即晋王位。

小说中著名的“十三太保”即描述李克用的十三个儿子(包括养子)。

人物生平

李克用(856—908年),唐末将领,沙陀部人,本姓朱邪氏,别号“李鸦儿”。其父朱邪赤心为振武节度使时,克用为云中守捉使。乾符五年(878年)李克用于云州发动兵变,杀主将段文楚,自请为留后。广明元年(880年)唐廷发兵讨伐,他与其父北逃鞑靼部。次年,唐廷召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兵攻入关中,迫黄巢军撤出长安,以功授河东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又率军渡河,败黄巢军于中牟,使黄巢军从此不振。次年,李克用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共击败盘踞关中的朱玫、李昌符,进犯长安,纵火大掠,僖宗出逃。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克用败张为统帅的诸领兵。大顺二年(891年),唐廷恢复克用官爵,并封晋王。此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战争连年。天佑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称帝后,追尊他为后唐太祖。

李普

李普,唐敬宗长子也。母曰郭妃。实历元年,封晋王。太和二年薨,年五岁。上抚念之甚厚,册赠悼怀太子。

薛仁越

薛仁越,薛举之子。薛举称帝,封薛仁越为晋王。

安庆绪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安禄山反唐称帝,封安庆绪为晋王。后来安庆绪杀死自己的父亲自立为帝,被部将史思明所杀。

董景珍

董景珍,隋将,后反隋,拥立萧铣为帝,封晋王。后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萧铣派张绣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败,被部将所杀。

五代十国时期晋王

晋王李克用

晋王李存勖

李存勖(xù,885年至926年),应州人,沙陀族,小名亚子,晋王李克用长子。908年即晋王位,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他即为后唐庄宗。同年十一月,灭亡后梁,统一中原。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成人后状貌雄伟,稍习《春秋》,略通文义,作战勇敢,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当时,军阀混战、占据河东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温)牵制围困,兵力不足,地盘狭小,非常悲观。李存勖劝说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灭四邻,想篡夺帝位,这是自取灭亡。我们千万不可灰心丧气,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李克用听后大为高兴,重新振作起来,与朱全忠对抗。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袭晋王位。办完丧事,他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并率军解潞州(山西上党)之围。李存勖认为潞州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他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惊,他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266)

潞州围解,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战,于是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役,晋军有周德威等3000骑兵和镇州、定州兵;梁军有王景仁率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梁军守柏乡、以逸待劳,在地形、兵力、装备几方面处于优势;而晋军是骑兵,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大,对梁军构成威胁。战役开始,李存勖采用周德威建议,引诱梁兵出城,聚而歼之,晋军主动后撤。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倾巢而出。晋军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进。这时晋军李存璋率领的骑兵大队也赶上,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这一仗,使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之后,朱全忠一听晋军就谈虎色变。而李存勖却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他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河东大治。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员勇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扇了他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责罚 ,反而予以赏赐。伶人受到皇帝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还争着送礼巴结。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此外,李存勖还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险遭杀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李存勖得讯忙拿出内府的金帛赏给洛阳的将士,逼他们开赴汴水。军到中牟县,听说李嗣源已进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势已去急返洛阳,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阳后,他试图抵抗李嗣源的进攻。四月,李嗣源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自己率军去扼守。丁亥日,军队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勖正用早餐。这时,被提升为直御(亲军)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又当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后的庙号为庄宗。

欧阳修是这样评价庄宗的:“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柴荣

柴荣,后周世宗。郭威反后汉自立,建立后周,封妻侄柴荣为晋王。由于郭威的族人被后汉杀光,郭威死后,柴荣继位。

耶律道隐

耶律道隐,字留隐,辽义宗耶律倍五子,母高氏。道隐生于唐,人皇王遭李从珂之害,时年尚幼,洛阳僧匿而养之,因名道隐。太宗灭唐,还京,诏赐外罗山地居焉。性沉静,有文武才,时人称之。辽景宗即位,封蜀王,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迁守南京,号令严肃,民获安业。居数年,徙封荆王。统和初,病薨,追封晋王

耶律敖卢斡

耶律敖卢斡,辽国宗室,辽天祚帝长子,母文妃萧氏。幼年时便驰马善射。乾统年间过继给大丞相耶律隆运,乾统六年(1106年)封晋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辽国名臣,先后被封为燕王、吴王、宋王、北院大王、辽王,最后被猜忌,下放为南京留守,封晋王。

萧孝先

萧孝先,字延宁,小字海里。统和十八年,补祗候郎君。尚南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开泰五年,为国舅详稳。将兵城东鄙。还,为南京统军使。太平三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寻加太子太傅。五年,迁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复为国舅详稳。改东京留守。会大延琳反,被围数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钦哀召孝先总禁卫事。兴宗谅阴,钦哀弑仁德皇后,孝先与萧浞卜、萧匹敌等谋居多。及钦哀摄政,遥授天平军节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为北院枢密使。孝先以椒房亲,为太后所重。在枢府,好恶自恣,权倾人主,朝多侧目。三年,太后与孝先谋废立事,帝知之,勒卫兵出宫,召孝先至,谕以废太后意。孝先震慑不能对。迁太后于庆州。孝先恒郁郁不乐。四年,徙晋王。后为南京留守,卒,谥忠肃。

萧普古

萧普古,辽国丞相,晋王。

萧孝穆

萧孝穆,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任西北路招讨都监。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以节度使率军至漠北平乱,击败阻卜等部,以功任北府宰相。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燕王。九年,率军镇压辽东大延琳起义,改东京留守。重熙十年(1041年),兴宗拟以武力迫宋割地赔款,但孝穆以兵力不强,缺乏制胜信心,却又反对兴宗背弃盟约。十二年任北院枢密使,封齐国王,病卒,追封晋王

石敬瑭

石敬瑭,后晋开国皇帝。他向辽国称臣,先被封为晋王,不久后被封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

刘晟

刘晟,南汉高祖刘之子,原名刘洪熙,晋王。他杀死自己的哥哥刘玢自立,为南汉中宗。

宋朝晋王

晋王赵光义

宋太宗(939~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太祖封其为晋王,后于976年即位为宋太宗。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四弟秦王赵廷美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元朝晋王

晋王甘麻剌

孛儿只斤甘麻剌(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裕宗真金的长子、成宗铁穆尔之长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之父。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

甘麻剌自少为祖母昭睿顺圣皇后养育,时常侍奉世祖,未尝离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无隐。

至元中,奉旨镇北边,叛王岳木忽儿等闻其至,望风请降。既而都阿、察八儿等诸王遣使求和,边境以宁。尝出征驻金山,会大雪,拥火坐帐内,欢甚,顾谓左右曰:“今日风雪如是,吾与卿处犹有寒色,彼从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庐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鉴》。戒其近侍太不花曰:“朝廷以籓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辈辅助。其或依势作威,不用我命,轻者论遣,大者奏闻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业,主上无北顾之忧,则予与卿等亦乐处于此,乃所以报国家也。”

至元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边日久,特命猎于柳林之地。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众皆如约,民赖以安。北还,觐世祖于上京,世祖劳之曰:“汝在柳林,民不知扰,朕实嘉焉。”明年冬,封梁王,授以金印,出镇云南。过中山,又明年春过怀、孟,从卒马驼之属不下千百计,所至未尝横取于民。

至元二十九年,改封晋王,移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更铸晋王金印授之。中书省臣言于世祖曰:“诸王皆置传,今晋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视诸王宜有加,请置内史。”世祖从之,遂以北安王傅秃归、梁王傅木八剌沙、云南行省平章赛阳并为内史。明年,置内史府。又明年,世祖崩,晋王闻讣,奔赴上都。诸王大臣咸在,晋王曰:“昔皇祖命该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母弟铁木耳仁孝,宜嗣大统。”于是成宗即帝位,而晋王复归籓邸。

元贞元年,塔塔儿部年谷不熟,檄宣徽院赈之。又答答剌民饥,请朝廷赈之。诏赐王钞千万贯,及银帛有差。皇太后复以云南所贡金器,遣朵年来赐。是岁冬,奉诏以知枢密院事札散、同知徽政院事阿里罕为内史。大德二年,诏给秫米五百石。

大德五年,成宗以边士贫乏,分给钞一千万贯。

大德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王天性仁厚,御下有恩。元贞初,籓邸属官审伯年老,请以其子代之。内史言于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为朝廷所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可胜计。子三人:泰定帝也孙帖木儿、松山、叠里哥儿不花。王薨后十年,元仁宗即位,谥王献武。又十一年,元英宗遇弑,也孙帖木儿以嗣晋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圣仁孝皇帝,庙号显宗,祔享太室。

又六年,文宗即位,乃毁其庙室。

晋王世系表

甘麻剌

也孙帖木儿 (即泰定帝)

明朝晋王

晋王朱棡

朱棡(1358年-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生于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晋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东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宫城。府邸东西320步(约合 528米),南北422步(约合 696米),开三门,其地今称南华门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它城外有外城墙,今称东肖墙、南肖墙、西肖墙、北肖墙。晋王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毁于大火,布局已无考。仅从地名上得知,现称东丹墀、西丹墀是宫殿台阶所在地,东夹巷、西夹巷是宫内的东、西夹道。肖墙内则有祭天地的天地坛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园的杏花岭街。它的旧址即今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宿舍为中心的肖墙(街)以内的一片地方。朱棡文学宋濂(《元史》总编),书学杜环(明初书法家),善骑射,有谋略。人长的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器重,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为明初巩固北方边防做出不少贡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薨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谥号“恭”,后人称“晋恭王”。

朱棡殁后的第二年,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许的黑驼山上(今太原市小店区黄陵乡老坟村)。墓区周长1.5公里,以夯土围墙,高四米余。墓冢朝南,直径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献殿等,均毁。墓早在清康熙年间被盗,有“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文革中又遭破坏。现见墓道掘进50米,东西各有洞室,盗掘痕迹比比皆是。

晋王世系表

晋恭王 朱 棡

晋定王 朱济熺

晋 王 朱济熿(被废、幽凤阳)

晋宪王 朱美圭

晋庄王 朱钟铉

晋端王 朱知烊

晋简王 朱新(土典)

晋惠王 朱慎鋷

晋穆王 朱敏淳

晋裕王 朱求桂

晋 王 朱审煊

南明晋王

晋王李定国

简介

李定国(1620年7月11日—1663年7月21日),字鸿远,小号一纯,陕西榆林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明崇祯三年(1630),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1631—1636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杀敌无数,屡获战功。永历六年,李定国与与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收复楚、粤,纵横数省。十年,孙可望谋称帝自立,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可望大败,势穷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

人物生平

李定国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身材魁伟,眉目修阔举止有度,推附者遂赠外号“小柴王”;谦恭下士有文儒气象,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骁勇超逸素称“万人敌”;“小尉迟”;在农民“军中独以宽慈著”,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明崇祯十年(1637),李定国17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安西将军。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顺治六年(1649),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顺治十三年(1660),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十五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十六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 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顺治十三年(1656)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清廷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1660年,李定国转战西藏。大破西藏清军30多万。击毙清王3位清将23名。

1660-1661年,李定国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破清军。1662年,李定国展开伐清战争,大获全胜,歼灭清军30万。1663年7月病逝于军中。年仅43岁。

1662年5月,李定国因悲愤而晕倒,但未致于死,在这期间,他听说台湾复明时,心中振奋,病情好转。便准备再次招兵买马,开始了伐清之战。

朔州之战中,清军损失兵力30余万。这次战役是李定国将军平生最后一次战役。

1663年7月21日,定国不幸患病,在弥留之际,再次嘱咐部将:“我死后,尔等要忠心报国,千万不可投降。(原话:宁死荒外,勿降也)”说罢叹了一口气就与世长辞了。

说定国,定国到

李定国将军乃明末清初的第一猛将,我们要向他学习,效忠国家。隆武帝继位后,在一次狩猎中,不幸被清王尼铎10万大军追杀,正在这危急时刻,李定国率领大西军及时赶到,经过3天激战,全歼清军,击毙清王尼铎,这才保住了隆武帝的性命,不久,李定国把隆武帝送回了南明。隆武帝激动不已,挥泪与李定国告别。李定国也开始了他“扶南明抗满清”的大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