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释义 |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jìn jì lǔ yù kànɡ rì ɡēn jù dì)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岳和太行山区,创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入冀鲁豫地区,与地方党组织建立冀鲁豫、鲁西、湖(微山湖)西三个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又称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地区。1937年冬起,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除主力部队保持机动外,组成若干游击部队和工作团,分赴晋东南和平汉路以西的晋冀、晋豫边以及冀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又先后派出先遣支队、东进纵队和骑兵团深入冀南地区,协助中共冀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晋东南军民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收复了辽县(今左权县)、襄垣、沁县、屯留、长治等18座县城,奠定了晋冀豫、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同时,扩大了部队,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冀南军区。5月,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各以主力一部进入冀南和平汉路以西的冀豫边地区,开辟了漳河以南、道口至清化铁路以北的豫北地区。1939年春,一一五师主力一部进入山东。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挺进冀鲁豫边区,成立了冀鲁豫军区和行政主任公署,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同年8月,成立了太行、太岳、冀南行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开始,根据地军民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是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召开,制定了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及各种基本法令,正式选举组成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任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任副主席,从而建立了统一的抗日民族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5月,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同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1945年8月,成立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根据地军民展开战略大反攻,一举收复县城59座,解放了全区的绝大部分城镇。八年抗战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全区拥有县城105座,面积60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