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惠公 |
释义 | 晋惠公(?-前637年),姬姓,晋氏,名夷吾,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之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弟弟。晋惠公生年不详,周襄王三年(前650年)即位,卒于周襄王十六年(前637年)。 相关事件夷吾(前696——前637)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他们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26年去世,遗命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大夫里克等接连杀死继位者奚齐、卓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夷吾。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夷吾回国即位,许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三年(前651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元年。惠公即位以后,就背信弃义,首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背弃割地给秦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第二件事是除掉里克、丕郑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最先对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给他原来许诺的汾阳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权也夺了。过后还不放心,恐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让里克自杀。惠公对里克说,如果没有里克,他当不了国君;但是,里克杀过奚齐,有这样的人为臣,国君就没法当。里克绝望地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只得伏剑而死。除掉里克以后,还害怕他的同党兴风作浪,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齐杀死。做完这两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可是国内人心已经离散。 惠公四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卖给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设,暂不计较晋惠公悔约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 (今陕西凤翔南)至晋都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络绎不绝,称之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也请求晋国交给一些粮食。晋惠公与大臣商议此事,韩简等认为应该答允,秦国能不念前嫌给晋国运粮救灾,晋国理应回报。但吕省、虢射认为,没有割地给秦国,两家已成仇敌,现在给秦国救灾,无疑是给敌人助长力量,这事不能答应。惠公采纳了后一种意见,没有给秦国运粮。 晋惠公六年(前646年),秦国度过灾荒,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惠公整军抵御,因他的所做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韩原(旧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清人考证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晋军大败,惠公被俘。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预备把他杀了祭祀上帝。多亏穆公夫人是晋惠公之姊,以自焚要挟穆公,才劝阻了此举。晋惠公在秦国当俘虏期间,秦晋两国订立盟约,然后被礼送回晋,继续为君,直至逝世。 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而在秦国遭灾时,又以怨报德,企图依靠自然灾害打击秦国,再一次在道义上失败。韩原的战败被擒,只不过是前两次失败的自然延续而已。惠公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当然不能和其他大国争衡,较一日之短长了。 晋惠公年表前666年,晋献公派夷吾守护二屈(今山西吉县)。 前655年,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夷吾,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圉,女孩取名为妾。 前651年,晋献公驾崩,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了夷吾。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国请求帮助,说会把晋国的一块领土给奉献秦国。秦军护送夷吾回国即位。晋惠公即位后,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穆公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答应了。 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却不肯向秦国卖粮食,不听庆郑的劝阻。秦穆公大怒,攻打晋国,在韩交战。晋惠公不想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打战时,惠公的战车陷在泥土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惠公叫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置之不理。惠公改让梁由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穆公的勇武士兵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让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带回秦国。秦国将要杀晋惠公祭祀上天。晋惠公的姐姐是穆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穆公说:“俘获了晋侯应该庆贺高兴啊,现在你竟悲痛起来。况且我听说箕子看到唐叔刚刚被分封时说过‘他的后代一定繁荣昌盛’,晋怎么能灭亡呢?”于是,秦穆公就和晋侯在王城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 同年十一月,秦送回晋惠公。晋侯返回晋国后,杀了庆郑,重新修整政务。与大臣们商议说:“重耳在外,诸侯大多认为他有利而接待他。”晋惠公想派人到狄杀死重耳。重耳听到风声,跑到齐国去了。 前643年,晋惠公让太子圉到秦当人质。 前641年,秦国灭亡了梁国。梁伯喜好大兴土木、修筑城池沟堑,百姓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多次互相惊吓道“秦军来了”,百姓过分恐惧,秦终于灭亡了梁。 前638年,晋惠公生病了,他有几个儿子。太子圉说:“我母亲家在梁国,今天梁被秦国灭亡,我在国外被秦轻视,在国内又无援助。我的父亲病重卧床不起,我担心晋国大夫看不起我,会改立其他公子为太子。”于是太子圉与妻子怀嬴(秦穆公之女)商量一起逃回去。怀嬴说:“您是一国的太子,在此受辱。秦国让我服侍您,为的是稳住您的心。您逃跑吧,我不拖累你,也不敢声张出去。”太子圉于是跑回晋国。 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这就是晋怀公。 晋惠公非庸君 霸业他亦有功核心提示:晋惠公当然算不上什么英明的君主,品德上可指摘的地方更多。但脑子不笨,有笼络的手腕,身边也有一群相当有素质的辅佐。他当国君十四年,晋国虽然没能对外扩张,但国力保持得还可以,至少,他没糟蹋。对这个结论,最重要的证明实际上不是我上面说的这些,而是晋文公重耳的霸业。鲁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登基;僖二十五年,晋文公帮助天子平王子带之乱,并开始外出征伐;僖二十八年夏四月,城濮破楚,一战定霸。积蓄国力,那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事。晋文公只有短短四年多的时间,晋国强大的国力是哪里来的?只能是,晋文公接手的本来就不是一个烂摊子,惠公时代晋国的底子,本来就不错。所以文公的要做的,是整合,而不是积蓄,这才是四年时间可以完成的工作。 晋惠公背信弃义遭报被擒春秋战国时期,晋惠公夷吾,在秦军的护送下,回国继承了君位。在此之前,他曾向秦穆公保证:如果秦国支持他回国即位,他即位后,就把晋国的河西土地,奉送给秦国,作为回报。然而,他返国即位后,背信弃义,秦国一寸土地也没得到。 晋惠公四年(前647年),晋国遇上了连续大饥荒,惠公派人请求秦国卖粮救灾。秦穆公向群臣询问意见,大夫百里侯认为:“天灾流行,是各国屡屡发生的事;救济灾荒,体恤邻国,是立国之道。应该卖给晋国粮食。” 从晋国逃到秦国、与晋惠公有杀父之仇的邳(读丕)豹(人名),却主张利用晋国遇灾之机,讨伐晋国。秦穆公赞成百里侯的意见,说道:“我们厌恶晋国的君主,但晋国的百姓却是无辜的。”就派人把粮食从秦国都城雍,运往晋国都城绛。解救了晋国缺粮的困难。 第二年,秦国也遇上了大天灾。秦穆公派人请晋国卖粮给秦国。晋惠公与群臣商议卖与不卖。大夫庆郑认为:“国君依靠秦国的力量得以即位,过后却背弃了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不计前嫌,仍然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遇到大灾害,求我们出售粮食,卖给他们就是,何须商议!”大夫虢(读果)射(人名)却说:“去年上苍有意把晋国赐给秦国,秦国不来攻伐,反而卖粮给我们。现在上苍又把秦国赐给晋国,晋国岂能违背天意,错过夺取秦国的时机?应该乘机伐秦。”两位大夫激烈争论起来,庆郑说道:“背弃别人的施恩,就不会有人亲近你;对别人的难处幸灾乐祸,就有失仁爱之道;贪恋所爱的货利,而不与人方便,就会有灾祸加身;激怒邻国,则不合乎道义。抛弃道义,凭什么能守卫国家?”虢射反唇相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晋秦结怨至深,即使卖给他粮食,也难以缓和两国关系。”庆郑则道:“丢掉信义,背弃邻国,有了灾难,谁会体恤?没有信义,必生灾祸;失去援助,必定垮台的。”虢射却说:“卖粮给秦国,未必减少他们对我们的怨恨,相反倒会增加敌人的实力,不如不卖!”庆郑反驳道:“背弃恩德,幸灾乐祸,这是百姓唾弃的行为。亲近的人,都会因此产生仇恨,何况是结怨的敌国呢?”晋惠公与虢射一拍即合,决定不仅不卖粮给秦国,而且还要乘秦国困难之际,立即发兵伐秦。 秦穆公闻讯怒不可遏,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晋国。晋军接连三次败北,一直被追赶到韩原。晋惠公对庆郑说道:“敌军已经深入,怎么办才好?”庆郑答道:“秦国帮助您即位,您却违背诺言,不给他土地;晋国发生饥馑,秦国运给晋国粮食,而秦国闹灾,您不仅不给粮食,反而乘人之危发兵征战。他们现在大军深入,我们现在节节败退,不正是恶有恶报吗?”惠公怒吼道:“放肆!” 秦军虽然人数少于晋军,但将士斗志旺盛,士气倍增;而晋军人数虽然众多,君臣离心离德,士气低落。结果晋军被秦军击败,晋惠公成了秦穆公的俘虏。 正是: 背信弃义众愤愠, 天怒人怨皆欲惩。 恶报如雨淋到头, 惠公变成俘虏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