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东南说唱道情
释义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称为“道腔”,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些民间艺人为了维持生活,在庙会中为人说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晋东南说唱道情分布于山西屯留、阳城等地,由于过去是以地摊说唱的形式演唱,故称其为“晋东南说唱道情”。

历史背景

屯留道情又名“莲花落”,俗名“打莲花板”,起源于屯留县的上莲,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屯留道情在明朝末年初具雏形,以后逐渐兴盛,到清初满汉文化交融时期最后定型,曾流行于长治、长子、潞城、壶关等地,抗日战争开始后,走向衰落。

特色

屯留道情唱腔属板腔体,规整有序,富于音韵变化,善于抒情叙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演唱方式简易独特,演唱者一身多角,表演灵活自如,惟妙惟肖;乐器与道具兼而使用,有简板一副,官钗一扇,筷子一枝,无弦乐伴奏,在全国唱曲范畴中亦属罕见;唱本体例顺畅自然,段落结构层次分明,容易识记;曲目主要有《珍珠倒卷帘》、《林英送茶》、《黑闺女嫁了黑女婿》、《五朵金花》等,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以宣扬抑恶扬善、和谐相处、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精神为主要内容 阳城道情因兴盛于阳城南关,故亦称南关道情,其曲调婉转动听,深受人们喜爱。阳城道情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的形式,是流行于阳城县境内的一个外来曲种,它于何时何地流入阳城说法不一,不少专家认为,阳城道情音乐具有苏南民间吹打乐的某些特点,很可能是由苏南一带传播而来。阳城道情的唱腔曲牌有【皂调】、【歪调】、【垛板】、【回调】等十个组成,贯称“十段锦”,其唱腔特色和当地方言土语紧密联系,旋律委婉明快,行腔流畅自如,富于变化,大有苏南民歌轻柔活泼的特点。

阳城道情的伴奏乐器为渔鼓、简板、铜板、京胡、四弦、箫、三弦、月琴等,说唱曲目多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曲目分为韩(湘子)家和李(翠莲)家两类。韩家的曲目有《拷打追湘》、《七仙点化》、《湘十八救母》等14本,李家的曲目有《何金龙算卦》、《唐王游地狱》、《对金舍钗》等4本。

晋东南说唱道情是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是上党地区盛开的一枝艺术奇葩。挖掘、抢救、保护这一传统曲种,对道教民间音乐、中国曲艺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当初状况

目前,一些颇有造诣的说唱艺人年事已高,或已退出舞台,或已谢世,而参加演唱活动的年轻演员愈来愈少,因而绝技难以得到有效传承,加之大多曲牌在文革中遗失,搜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导致许多优秀作品及唱腔逐步失传,故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