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草蛉
释义

昆虫名,为脉翅目,草蛉科。分布在湖北、四川、河南、山西、北京、河北、山东、上海、安徽等地区。寄主昆虫有蚜虫、棉叶螨、鳞翅目的卵和幼虫等,主要危害棉花等作物。

中文学名:晋草蛉

拉丁学名:Chrysopa shansiensis Kaw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脉翅目

科:草蛉科

分布区域:湖北、四川、河南、山西、北京、河北、山东、上海、安徽等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9毫米左右。前翅长12-13毫米,后翅长10-11毫米,翅展30毫米左右;雄虫体长8-9毫米,前翅长11毫米左右,后翅长10毫米左右,翅展28毫米左右。初羽化时淡黄绿色,数日后变成黄绿色,头顶黄色常与胸部、腹部、背面中带相连成1条黄色纵带。足淡黄绿色,足附节黄褐色。头部无斑纹。触角丝状黄褐色,长13-14毫米,比前翅长,这为其主要特征,可区别于中华草蛉。翅端尖,翅脉全绿色,翅痣黄绿色,前翅径中横脉位于内中室外角端处,后翅狭长有1个三角形翅室,翅脉中有黄褐色短毛。

单粒散产。卵粒长椭圆形,长0.80-0.90毫米,宽0.30-0.40毫米,卵柄长4-5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快孵化时灰黄色。

幼虫

共三龄,各龄期主要特征是

一龄

体长1.30-1.80毫米。初孵幼虫淡黄白色,后呈淡黄色,头部背面有3对褐色斑纹,胸部背面有褐色斑纹数对。

体长4-5毫米。体淡棕黄色至灰白色。头部有褐色斑纹3对,胸部和腹部背面红褐色斑连结呈大斑。

三龄

体长6-7.50毫米,较细长。体灰褐色,背面淡红色斑纹集中。头部3对褐色斑纹,从头基至触角基部1对较长,位于此斑纹之间和两侧者较。胸部侧毛瘤上的刚毛有10根左右,毛的端部弯曲。

幼虫

体背驮有蜕的皮壳、食物的残屑及其它碎屑,稍受惊动即停止不动,整个身体被杂物所覆盖,故不易被发现。

近圆球形,直径2.50-3毫米,白色,但茧的表面粘有幼虫背驮的碎屑。

生物学特性

历期

温度对晋草蛉各虫态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8℃-30℃。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各虫态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2℃恒温条件下,卵期和蛹期延长,在35℃恒.条件下,卵不能孵化。由于龄期不同,故对湿度要求也不一样,如在15℃-20℃温度范围内,一龄期长于二龄期和三龄期;在25℃-32℃温度范围内三龄期长于其它两个龄期。

发育

晋草蛉各虫态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11.03℃和55.91日度;一龄幼虫期,13.55℃和35.53日度;二龄幼虫期,9.94℃和45.08日度;三龄幼虫期,9.94℃和74.99日度;蛹期,8.05℃和407.10日度。

年生活史

晋草蛉在湖北省和四川省均以预蛹期在茧内越冬,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根据我们室内饲养,在武汉市一年最多可完成6个世代(表91)。由于成虫寿命较长,又有连续产卵习性,故有世代重叠现象。

繁殖

晋草蛉的茧一般结在植物叶背、树皮下和枯枝落叶层内。快要羽化的蛹咬破茧壳而爬出。蛹出茧壳后在茧壳附近爬行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蜕皮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需要经过补充营养的阶段才能达到性成熟。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平均在12天左右,自开始产卵后并不一定每天都连续产卵,其产卵的次数与寿命的长短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雌虫的产卵次数平均在35次左右,摄多达50多次,从18头逐日产卵的平均数来看,自产卵之日起25天之后有下降趋势;产卵时闯多在夜晚19-21时。日产卵量平均在30粒左右。其总产卵量平均750粒左右,最多可达1,500粒以上。雌虫产卵量的多少与幼虫期的食物有一定的关系,如幼虫以米蛾卵作饲料,雌成虫30天的平均产卵量为700多粒;幼虫期以菜蚜作饲料,雌成虫30天平均产卵量在900粒左右(赵敬钊,1980年)。

捕食

晋草蛉幼虫属于广捕性,在棉田内可捕食棉蚜、叶螨、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初孵幼虫。根据我们测定,整个幼虫期可捕食棉蚜平均750头左右,捕食棉铃虫卵448粒左右。由于龄期不同,取食量也不一样,随着龄期的增加其捕食量也加大,其中以三龄幼虫取食量最大,要占总捕食量的50%以上,因此在饲养时要注意根据不同龄期加添饲料。晋草蛉幼虫虽然可以捕食时螨的各个虫态,但最喜捕食成螨,而对螨卵不喜捕食。以虫态混合饲养.其结茧率均高于单个虫态饲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