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进口替代战略 |
释义 |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中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中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中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基本概况要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许多经济界的同行就会紧张起来。他们担心中国可能会从此实行一系列导向灾难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是与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有必然联系的。他们的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产生这种担心的根源是不加思考地听信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谎言,这种谎言把进口替代描绘成了绝对有害的发展道路。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把实行进口替代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所谓进口替代,就是以本国自己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取代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说法,这样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进口偏向型增长”。由于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作用,特别是长期将资源用于生产进口替代产品最终将减少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投入,进口的减少在长期中通常都会使出口随之减少。进口替代的经济增长因此将降低整个对外贸易占一国GDP的比例,从而是一种比较内向型的经济发展。 与进口替代相对立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它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把这样实现的经济增长说成是“出口偏向型增长”。在长期中,一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不能不导致进口最终增加,光是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也不得不如此。这样一来,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不能不提高整个对外贸易占一国GDP的比例,从而造成一种名副其实的外向型经济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当时之转向外向型经济增长,是因为看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那以后的20年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人们心目中,以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了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进口替代则被看成是一条错误的经济发展道路。无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在媒体上,都把为促进进口替代而实行的经济政策说成是发展缓慢以致停滞的根源。这样,出口导向是高速经济发展的根源,进口替代则是导致经济发展失败的罪魁祸首,似乎已经成了定论。而在实际上,这样的一般化结论没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据。出口导向战略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带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高的经济增长,对于大国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更不一定优于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最近150年来经济发展失败的外向型经济体有许许多多,实行出口导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发展了经济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成功的经济发展。它们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其它国家和地区考虑和借鉴,但是正如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克鲁格曼所指出的,把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归因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并没有充分的依据。东亚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长很可能是反过来由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的。 把进口替代说成是造成经济停滞和落后的祸害,将外向型经济看成是对外关系上唯一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编造出来的谎言。在编造这种谎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任的副总裁克吕格尔是最细心的一个。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来论证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如何无效率。可是这些项目无论作得如何仔细,也不过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几年间十多个国家的经验资料来立论,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实际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就以这样涉及范围极为有限的材料来否定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在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草率作法。 历史事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否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最主要事实依据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如阿根廷实行进口替代而经济增长缓慢。他们在这里玩弄了歪曲历史的狡猾手法:闭口不提这些国家是如何走上进口替代的发展道路的。其实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近100年中,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的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而且就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所主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尽管它们实行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们在经济发展上却大大落后于靠保护关税来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的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它们进一步陷入了贫困化的深渊。为了摆脱片面追求出口所造成的困境,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才转而鼓励进口替代,而有系统地实行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更是20世纪40年代末之后的事。 其实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全部历史经验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失败的典型证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攻击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时总喜欢拿第2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作例子,可是熟悉拉丁美洲全部情况的学者却指出,就是在阿根廷等国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年代里,也有一大批仍然推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它们的发展绩效多半比阿根廷等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还差。被人当作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典型的阿根廷,真正系统地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时间也不过30年。70年代中期它就听了克吕格尔之流的指导,转向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自那以后,20多年已经过去,一个真正有效的政策按理应当足以发挥其效力。而阿根廷不仅没有出现经济发展的奇迹,反而在去年陷入了全面的经济大崩溃。克吕格尔之流这时不仅不能挽救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反倒却以“制裁”来威胁还不起债的阿根廷。这些人的丑恶表演说明,对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诋毁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编造的谎言,这个谎言已经破产。其实真正的历史事实充分肯定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多多少少都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但是英国却禁止东方的棉纺织品进口,从而鼓励了本国生产棉纺织品以替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世界的3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 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 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别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从此就成了两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而在它们赶超英国的最关键时期19世纪下半期,它们是两个典型的以进口替代来发展经济的国家。按照刘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后的30年间,德国制成品进口的增长慢于制造业的增长,从而在整个时期中都在搞进口替代;而美国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也靠的是本国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动。美国在1873年到1899年间的进口增长率一直远远低于其实际GDP的增长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的美国是一个以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的国家,其总体关税率往往在30-40%左右,到1912年还平均为18%。可以说,没有那一时期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美国和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世界中的另一个经济大国日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通常人们强调日本靠出口导向取得了高速经济成长,却忽略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有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日本从来就以本国市场对外不开放著称,直到现在,日本的进口也只占其GDP的10%左右,而中国的进口在最近6年中一直占GDP的20%甚至更多。日本经济的这种不开放必然导致在很多产业中实行进口替代。也正是由于日本一方面致力于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在本国实行进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许多年中出口一直远远大于进口的对外贸易格局。 实施条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与出口比较 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拥护者必定会问:那你们又如何解释东亚“四小龙”在制成品出口增长带动下出现的经济奇迹,那是特殊时期、特别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特殊现象,不能照搬到一切国家、一切地区。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时:在同样的人均生产水平上,一个国家越小,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势必越高。象德国那样大小的国家,其整个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在50%以上,但是对欧盟国家的贸易却占了整个对外贸易额的50%多。这样,如果以欧盟为单位计算欧盟对非欧盟的贸易占整个欧盟的GDP的比例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会降到只有20%多。这个事实说明,一个国家越小,经济上的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经济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就越是有效率。 但是这个事实也反过来,“东亚四小龙”这样小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带动完成经济发展,整个中国却不一定能靠同样的作法实现高速经济发展。实际上,一个国家越大,其完成工业化时的内向性程度就越大。英国进行产业革命时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比美国19世纪末超过英国时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要高,其原因首先在于美国比英国大得多。美国仍是发达国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低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美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率大大提高,但是现在这个比率也只在25%左右(中国将接近50%)。更重要的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能成功地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了战后最初几十年特殊的国际经济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国家达成了使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共识,各国彼此大大降低贸易壁垒。这种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冲击使国际贸易急剧增长,其增长速度在25年中大大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8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又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整个世界经济的总需求是相对充足的。在这种国际环境下,落后国家增加出口比较容易,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相对于进口替代战略就有了相当大的优势。那时没有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中,确实有一些是作了蠢事而丧失了时机。 时过境迁,国际经济环境已经与那时大为不同了。现在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已经相当低,更没有多少削减的余地,削减贸易壁垒的锋芒指向的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各经济大国都被严重的财政和社会开支赤字所困,又害怕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不敢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扩大总需求。这两点都使发展中国家不再有很容易地急剧增加出口的国际环境。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已经陷入危机,这其实是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最深层原因。 与出口导向战略相比,现在实行进口替代的好处肯定比过去大得多。而象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本来就没有多大可能靠出口导向完成经济发展。何况不能在中国替代进口的产品不可能有什么出口竞争力,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进口替代甚至是出口导向增长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及时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才是冒傻气。 采取的政策在初级阶段,通常应该限制或者禁止的那些进口商品,几乎都是消费品。因为,与生产资本品、中间产品相比较,生产消费品所需要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简单,所需投资也低得多,易于开办企业。这也意味着由国内生产的和进口的消费品在成本方面差距小,而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成本差距很大。因此消费品的进口替代的代价小,再者,消费品的市场是现存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需求则是由投资引致的。 至于限制或禁止进口的最关键措施,则是实行保护政策。具体措施是,在关税方面实行差别关税制度,对限制或者禁止进口的消费品征收高额税率阻止其进口,对实行进口替代所需要的资本品或中间产品采用优惠税率;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外汇管制,不提供需要替代的消费品的进口外汇,同时也可以把本国货币对外币的币值定得很高,即外币表示本国货币汇率很高。通过这些措施使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成本低于它的真实成本,以鼓励替代进口的消费品的生产。通过以上措施,当受保护的消费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之后,这一阶段的替代过程即告结束。 战略影响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中国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