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源村
释义
1 江西省鄱阳县芦田乡金源村

金源村位于江西鄱阳县芦田乡,是典型的中国鄱阳湖区丘陵山村,长期以来,该村民风淳朴,村民质朴勤劳,传承着良好的文明传统,特别是该村被确定为省委组织部挂点帮扶村以来,在上级各级组织的关心、帮助、支持下,金源村干部群众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热情,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创建意识,积极开展创文明村活动, 积极打造出村组织子坚强有力,干群和谐、产业兴旺、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2006年初,传来了省委组织部要来金源村挂点帮扶的讯息,金源村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同时也在振奋中等待,在等待中期盼。随着省委组织部工作组的进村入户,他们亲民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宽广的工作视野,谦逊的工作态度,为民的工作力度,使全村干部群众深爱教育与感染。在工作组的引导与支持下,村“两委”一班人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提出了“不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就是对金源村人民的犯罪”的自我加压。他们积极跟进,主动谋划,提出了要“借梯登高立目标,打造省级文明村”的口号。省委组织部工作组的同志立即因势利导,提出了“要把文明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文明村建设的重要依托,使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迅速形成了全村干部群众的共识。

为朝着“打造省级文明村”的目标切实迈进,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组着眼于“激活内因”聚合力,通过“理人促理事”,充分调动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成立金源村创建省级文明村领导小组,明确村党支部书记胡文泉同志任组长,使村支书切实挑起创建省级文明村的工作担子。二是制订《金源村创建省级文明村工作规划》,使创建省级文明村的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部署、有措施、有督查、有考核。三是建立群众性文明创建自治组织,通过户代表民主选举的方式,先后产生了村民理事会、五老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妇女协会、村民矛盾排查调处委员会、水利兴修与管理协会、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建筑建材服务协会、卫生监督协会、果业协会、土地规划与管理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党员服务协会等,提高村民在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分类自治互助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纳入各类村民自治组织的成人村民达60%以上。多种多类的群众自治组织,使创建省级文明村的工作“一只龙舟大家摇”,群策群力多姿采。

物质文明催生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引导物质文明。为了实现创建省级文明村的目标,村“两委”立足自立自强,自我发展壮大,一方面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利用毗邻鄱阳县24平方公里工业园的区位优势,组织村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开辟和和建设“金源三产服务中心”,把金源村的农业生产与县工业园区的服务要求对应衔接,既开辟挖潜出了工业园区的巨大市场,便捷高效地销售了当地农、林、土特农副产品,又有效地满足了工业园区对劳动力和部分工业生产资源的需求,同时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在省委组织部帮扶工作组引导和支持下,顺着民心去办事,循着民愿去着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大力整治和焕新村容村貌,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对村内的水、路、电、讯、校、墙、房、园等进行了系统整治与建设。已建成和正在建设5条共4.2公里标准化村内主干道,建成了村部办公楼暨村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已开工建设550平方米村小教学楼2幢,建成村民活动中心一幢,改水420户,改厕350座,建成村民文化墙和宣传栏近20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1600米,已赢得省山江湖办支持帮助,正在申请列入“国际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四、因地制宜创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形式,但它又不是“扮花脸”。如果只是为了搞形式主义,最终只能遭到农民群众的“唾弃”。只有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身心素质,才具有蓬勃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该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所达成的共识和遵循的原则。

一是抓住重点去创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和带头示范作用。落实支委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制,每个支委负责一至二个自然村;落实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每名党员负责联系一名困难户;开展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组干部每季一天的公益义务劳动制度。开展以“与民交往,为民办事,和民连心”的“民主创评村组干部”活动,作为全省“三项创建”活动在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深化和延伸,形成优化村、组干部作风的培育、监督、砥励和“保先”机制,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

二是注重从根本上去创建。通过村民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遵纪守法意识,引导村民争“八荣”抵“八耻”;以举办农民夜校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小学生开展卫生庭院检查评比活动,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长幼一体,以幼促长,以长带幼;开展“农民花果庭院”建设,把发展庭院经济与“建设庄园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从贴近农民的需要去创建。主要围绕着促进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去创建。农村妇女协会组建了腰鼓队,老年协会组建了民间艺人串堂班,青壮年农民组建了农民篮球队,每逢工业园区奠基开工、村民视寿、乔迁、节假日等喜庆活动,腰鼓队、串堂班都积极参与表演,既增添了村民的喜庆气氛,又培育了文明新风。

四是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上去创建。开展了“星级信用文明农户”评比和“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儿女、好邻居”等群众性评比活动;移风易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是注重从培育新型农民上去创建。引导农民提高“三种意识”:即:科学生产与科学生活意识。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和有机食品上去提高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民主管理、和谐共处意识。引导村民热心参与村内各项社会事务的建设与管理;敬业乐业与创新创业意识。在劳动中创新,在敬业中创业。该村正通过筹划开展一年一度的“村内优秀人物遴选活动”,即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由全村村民民主投票评选上一年度村内“最有影响力的创业能人”、“最关心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最孝敬长辈的好儿女”、“进步最快的好学生”、“最见成效的科技致富能手”等活动,并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授匾把新型农民的培育,把精神文明的建设落到实处。

2 云南省寻甸县金源乡金源村

村情概况

金源村,隶属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乡,是乡政府所在地,到乡政府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城64公里。东邻高峰村委会,南邻安秧村委会,西邻瓦房村委会,北邻沧溪村委会。辖21个村民小组,农户2003户,有乡村人口7493人,其中农业人口7493人,劳动力490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2571人。该村海拔1620米,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该村国土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86亩(其中:田2410亩,地456 亩),人均耕地0.4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制种等作物;拥有林地8454亩,水面面积25亩,其中养殖面积25亩;荒山荒地1812.5亩,其他面积8380.5亩。有丰富的气候资源。

基础建设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全村有1863户通自来水,有37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78%)。有2003户通电,有68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80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和4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61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84户(分别占总数的28.5%和19.2%)。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水泥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1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4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483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410亩,无高稳产农田。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5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0户。全村有1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4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9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1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57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5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8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3.97万元,占总收入的50.2 %;畜牧业收入362.79万元,占总收入的 26.2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173 头,肉牛471头,肉羊434头);渔业收入4.7万元,占总收入的 0.3 %;林业收入29.12万元,占总收入的2.1%;第二、三产业收入228.54万元,占总收入的 16.5 %;工资性收入4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3.6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00人(占劳动力的42.8%),在省内务工1040人,到省外务工39人。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4986平方米,拥有教师14人,距离中学0.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184人,其中小学生792人,中学生392人。

全村建有图书室 1 个、业余文娱宣传队3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