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
释义 | 南京古称金陵,这里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刻经事业源远流长。公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我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等有识之士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中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百余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所属地区: 江苏 ·南京 · 白下区 遗产编号:Ⅷ-79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遗产级别: 国家 历史溯源金陵刻经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总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收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工艺发展金陵刻经处正式成立后,杨仁山对各类佛教典籍热心搜求,并先后从日本和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因明论疏》、《华严三昧章》等约300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以便后人研讨。在杨仁山的精心策划下,金陵刻经处还先后刊刻了《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计3300卷,另印刷佛像lO万余张。鲁迅先生在为其母祝寿时也曾在这里捐资刻印过《百喻经》。 出于弘扬佛法的考虑,杨仁山还为金陵刻经处规定了“三不刻”例,即: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他曾说:“鄙人志愿,亟望金陵刻经处刻成全藏,务使校对刷印,均极精审,庶不致贻误学者。至他处所刻未精之本,听其自行流通,本处概不与之合并成书。”这固然是杨仁山立身做人的正直与研究学问严谨的体现,也是金陵刻经处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由于金陵刻经处刊印流通的经书有不少是中国古代失传的佛典,加之刻版采用了经文与注疏结合的方式,且划分段落,添加句读,并经严格校勘,各方信士皆誉其为“最精善之佛典版本”,与别处寺院直接从《明藏》、《龙藏》翻刻者相比,真有霄壤之别。 制作流程金陵刻经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它由三个环节组成: 1、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工序; 2、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等工序; 3、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帖书名签条等工序。 金陵刻经的木刻水印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古老雕版印刷的遗存,历来为师徒世代口授身传,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金陵刻经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余种,约占全部经版数量的五分之一。 工艺现状金陵刻经处是中国唯一的刻印流通木版佛经的场所,也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广泛的佛教文化机构。它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从事印经、讲学等事业,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佛学的复兴,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以及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该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三百余种,其中包括《华严经》(80卷)、《玄奘法师译撰全集》(1347卷)等重要经论。金陵刻经的雕刻、印刷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手工印刷的线装经书比平装机印的经书成本要高,价格也贵,其购买对象相对固定,这些状况限制和影响了刻经的生产流通。金陵刻经处仅有2名刻工,传承问题突出,刻经技艺随时有失传的可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发掘、抢救和保护。 传承意义金陵刻经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之精髓,还收藏了大批珍贵的佛经版,它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陵刻经处于光绪年间雕刻的“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18幅佛像版艺术价值极高。这些佛像版规模之大、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此组佛像版为国内仅有,所雕人物形象庄严华妙,实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学术界亦占有重要位置。南京大学的印刷史课程、上海复旦大学的古籍版本课程,都有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内容。国外的印刷史研究专家学者也常来参观,他们称赞金陵刻经处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国内外很多寺庙、佛堂、在家居士和学者等都对线装经书有一定的需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6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板艺人马萌青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