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果 |
释义 | jīn ɡuǒ 金果1、凤尾蕉的果实。 2、果实之珍贵者。《五灯会元·曹洞宗·同安丕禅师》:“﹝僧问﹞曰:‘忽遇客来,将何祇待?’师曰:‘金果朝来猿摘去,玉花晚后凤衔归。’” 3、金果是湖北的一种民间小零食,似乎是糯米粉一类的炸出来外面裹上糖霜。早年有把金果压扁冲鸡蛋作早餐的习俗。 4、《金果》是一本无情节,情节混乱的小说。 5、金果 丹麦诗人。 托马斯·金果17世纪丹麦和北欧最著名的圣歌作家,杰出的巴罗克诗人。金果祖父是苏格兰的挂毯编织匠人,与父母迁徙至西兰岛斯朗厄鲁普定居。金果从事神学,当过教堂执事、副主祭、奥胡斯主教。1671年,丹麦王储克里斯蒂安五世加冕为王,金果呈献了巴罗克长体诗《霍西安娜》以至祝贺,深得克里斯蒂喜爱,由此名声大振,坚定了金果的诗坛领袖地位。 金果的代表作有三部《精神的合唱》两卷本(1673-1681)、《在冬季里》(1689)、《规范圣歌》(1699),统称为金果圣歌。 《精神的合唱》两卷中的《别了,世界,再见》把天堂的幸福同空虚做对比,从而打到虚无飘渺的精神状态,诗中写到: 别了,世界,再见! 奴隶的生活我早已厌倦。 我逃避长期压在我们肩头的重担。 我要摆脱它们, 走上自由之路。 我深感厌倦,我蔑视以对 那空虚的一切! 那空虚的一切! 《金果》小说作者: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 )1902 年7 月18 日生于俄国伊万诺沃- 沃兹涅先斯克,幼年父母离异,父亲迁往巴黎,母亲留在俄国,小小的娜塔丽频频往返于法国与俄国与离异双亲为伴。母亲再婚后,她随父亲定居巴黎,从此失去母爱。萨洛特自幼博览群书,尤爱文学。特别欣赏陀思妥也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人之作。她曾在巴黎大学攻读英语,1921 年获英文学士学位,后赴英国、德国转攻其他学科,返国后又读法律。婚后一段时间内与丈夫一起从事律师工作。早在1932 年,她就写下了第一部小说集,包括18 篇短文,并借生物学词汇题名《趋性》,此作发表后并未引起舆论注意,据萨洛特自己的回忆,当时,她仅收到三封信和一篇评论。炮虽未打响,她却毅然决然放弃了律师职业,一头扎入文学创作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占领巴黎,萨洛特因犹太血统被迫潜居乡间,但笔耕不辍。她的《无名氏肖像》(由让- 保尔·萨特亲自作序)发表于1948 年,舆论反应仅为几行字的评论。但在世人的冷漠、文人的歧视中,萨洛特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并于1953 年发表了第三部小说《马尔特洛》,作品在构思和技巧上与前两部一脉相承,但得到了令人鼓舞的介绍,并被视作新小说的发轫之作。1956 年,她将自己在1947 至1955 年间写的论文汇集成册,以《怀疑的时代》为题发表,这些论文被公认为新小说的理论纲领。其后,她坚持自己的理论方法,创作了一部又一部有别于传统的新小说。1959 年有《行星仪》,1963 年有《金果》。《金果》于1964 年获国际文学奖。尽管该奖只颁发了几届就告废止,但得主 均为当时世界文坛的巨匠,在萨洛特前后折桂的有博尔赫斯、索尔·贝娄,还有我们将认识的《马龙之死》的作者贝凯特。《金果》之后,萨洛特的小说作品尚有《生死之间》(1968)、《您听见吗?》(1972)、《傻瓜们说》(1976)等。在这些小说中,作者仍追求形式的革新。1980 年的随笔《语言的用途》对语言作深入研究,寻求以流动的语言文字描绘一个飘忽不定的感性世界。1983 年的回忆录《童年》在叙述方法上又作了新的尝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