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刚仙 |
释义 | 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译。又名《金刚仙记》、《仙记》。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天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之注疏。即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分科为序分、善护念分、住分、如实修行分、如来非有为相分、我空法空分、具足功德校量分、明一切众生有真如佛性(显性分)、利益分、断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等十二分而加以疏释。 书名:金刚仙论 又名:金刚仙记 类别:佛经 出处:《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人名:金刚仙 人物记载:《神僧传》九卷 人物年代:唐开元年间 人物类别:野史 人物简介【金刚仙[《神僧传》卷第九]】 僧金刚仙者。西域人也。居于清远峡山寺。能梵音弹舌摇锡而咒物。物无不应。善囚拘鬼魅束缚蚊螭。动锡杖一声。召雷立震。是日峡山寺有李朴者。持斧翦巨木。刳而为舟。忽登山见一盘石上有穴。睹一大蜘蛛足广丈余。四蛇啮卉窒其穴而去。俄闻林木有声暴猛吼骤。工人惧而缘木伺之。果睹枳首之虺长可数十丈。屈曲蹙怒环其蛛穴。东西其首。俄而跃西之首吸穴之卉团。而飞出颖脱俱尽。后回东之首大画其目大呀其口。吸其蜘蛛蜘蛛驰出。以足擒穴之口。翘屈其毒。丹然若火。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虺懵然而复苏。举首又吸之。蛛不见更毒虺。虺遂倒于石而殒。蛛跃出缘虺之腹咀。内齿折二头俱出丝而囊之。跃出穴去。朴讶之返峡山寺语金刚仙。仙乃祈朴验穴振环杖而咒之。蛛即出于僧前俨若神听。及引锡触之。蛛乃殂于穴侧耳。及夜僧梦见老人捧匹帛而前曰。我即蛛也。复能织耳。礼僧曰。愿为福田之依。语毕遂亡。僧及觉布已在侧。其于精妙奇巧非世茧丝之所能制也。僧乃制而为衣。尘垢不触。后数年僧欲往番禺泛舶归天竺。乃于峡山金锁潭畔摇锡大呼而咒水。俄而水辟见底矣。以澡瓶张之。有一泥鳅鱼可长三寸许。跃入瓶中。语众僧曰。此龙矣。吾将至海门以药煮为膏涂足则渡海若履坦途。是夜有白衣叟挈转关榼诣寺。家人传经曰。知金刚仙好酒。此榼一边美酝一边毒醪。其榼即晋惠帝曾用酖牛将军者也。今有黄金百两奉公。为持此酒毒其僧也。是僧无何。取吾子欲为膏恨伊之深痛贯骨髓。但无计而奈何。传经喜受金与酒。得转关之法诣金刚仙。仙持杯向口次。忽有数岁小儿跃出就手覆之。日酒是龙所将来而毒师耳。僧大骇诘传经。传经遂不敢隐。僧乃问小儿曰。尔何人而相救。儿曰。我昔日之蛛也。今已离其恶业。而托生为人七稔矣。吾之魂稍灵于常人。知师有难故飞魂奉救。言讫而没。众僧聆之。共礼金刚仙。求舍其龙子。僧不得已而纵之。后仙果泛舶归天竺矣。 野史逸闻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金刚仙的僧人,是西域人,住在清远峡山寺里。能说梵语,懂梵文。鼓动舌头摇动锡杖诅咒什么物时,该特无不有所响应。他善于捉拿妖魔鬼怪,摇动锡杖一响,就能召来雷电霹雳。这一天,峡山寺有个叫李朴的,他拿着斧头上山砍伐大树,回来好刮削加工成木船。刚登上山顶,见有一座大石头,上面有个洞,只见一只大蜘蛛,脚有一尺多宽,它咬碎花卉草木堵塞在洞里就走了。一会儿又听到树林里传来狂暴猛烈的吼叫声,李朴害怕了,急忙爬到树上窥察动静。果然看见有一条双头大毒蛇,长有几十丈,气冲冲地爬了过来,团团围住蜘蛛洞,两只脑袋分列洞口东西两侧。一会儿翘起西侧的脑袋,把洞里的草团吸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掉转东侧的脑袋,噔大眼睛,张开大口,去吸洞里的蜘蛛。蜘蛛跑了出来,用脚按住洞口,翘起毒须,喷射出火苗一样的毒汁,烧坏了毒蛇的咽喉,直射毒蛇的眼睛。毒蛇昏迷后又苏醒过来,举起脑袋又要吸,但是看不见蜘蛛在哪里。蜘蛛更为凶猛地向蛇喷射毒汁,毒蛇便侧在石头上死掉了。蜘蛛跳了出来,沿着蛇的腹部爬来爬去,把里面的两颗牙齿折成两截,都用吐出的丝线裹了起来,便跳到洞里去了。李朴看了这场恶战,心中十分惊讶,返回峡山寺后,他告诉了金刚仙。金刚仙请求李朴带他去察看蜘蛛洞。他将锡杖环绕洞口振动了一下,嘴里念着咒语,蜘蛛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简直是神听。金刚仙用锡杖碰了碰蜘蛛,蜘蛛便死在了洞口旁边。这天夜间,金刚仙梦见一个老人,捧着一匹丝布来到他面前说:“我就是那只蜘蛛,还能织布。”向金刚仙行了个礼又说:“这匹布送给你,供你制作福田之衣。”说完就不见了。金刚仙醒来时,丝布已放在身边,织工精妙奇巧,不是世人用蚕丝所能织出来的。金刚仙用来做成了衣服,衣服上一点灰尘也不沾。过了几年,金刚仙要去番禺,从那里乘船返回天竺国。他便在金锁潭岸边摇动锡杖大声诅咒潭水,潭水立即分开现出潭底,他将洗净的瓶子口对准潭底,只见一只三寸左右长的泥鳅跳进了瓶子里。金刚仙对众僧说:“这是一条龙。我要到海门去用药把它熬成膏,然后涂在脚上,渡海的时候就可以象走平道一样了。”这天夜里,有个白衣服老头提着一只装有转动机关的酒壶,找到峡山寺看家人傅经说:“我知道金刚仙好喝酒,这只酒壶里一边装着美酿,一边装的是毒药酒,这只酒壶就是当年晋代皇帝用来毒死牛将军的那一只。现有一百两黄金送给你。为的是要你拿着这壶酒去毒死金刚仙。他无缘无故抓走了我儿子要去熬成药膏,我对他恨入骨髓,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对付他。”傅经很高兴,接过了黄金与酒壶,学会了转换机关的操作方法,便去见金刚仙。金刚仙端起酒杯刚凑到嘴边,突然有个几岁的小孩跳了出来,用手捂住酒杯说:“这里面的酒是龙拿来要毒死师父的。”金刚仙大为吃惊。质问傅经时,傅经不敢隐瞒,只好照实讲了出来。金刚仙便问小孩道:“你是谁?怎么来救我呢?”小孩说:“我是当年的那只蜘蛛。我已脱离了那种作恶的勾当,托生成人,现在已经七年了。我的魂魄比普通人稍稍灵一些,知道师父有难,所以魂魄飞来相救。”说完就没了。众僧深感怜惜,一起向金刚仙行礼,请求放了那只龙的儿子,金刚仙没有办法,只好把它放了。后来,金刚仙果然乘船返回了天竺国。 金刚仙论凡十卷。北魏菩提流(留)支译。又称金刚仙记、仙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系注解天亲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关于本书之作者,据本书卷末载(大二五·八七四下):“弥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疑作殆)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知金刚般若经之义释,自弥勒以来,经无著(无障碍)、天亲、金刚仙、无尽意、圣济、菩提流支等次第转教,其中,金刚仙、无尽意、圣济等之事迹虽不详,惟既题为金刚仙论,即可视同金刚仙所造。然此书处处引用我国译经家之说,显然非梵本之翻译。或谓系菩提流支所作,如吉藏之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一、圆测之仁王经疏卷上末、开元释教录卷十二等均以本书为菩提流支所造。然窥基之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则谓本论中所述定性二乘回心之义、真识缘起之说均非天亲门下所好,而认为金刚仙乃我国南方吴人。(东域传灯目录卷上)p3539 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仙论节选第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者。总括八部之大宗。契众经之纲要。其所明也。唯论常果佛性及十地因。因满性显。则有感应应世。故说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十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此是八部之名。前之七部遣相未尽但称般若。此第八部遣相最尽故别立金刚之名也。初第一部如来成道五年在王舍城说。次五部亦王舍城说。第七第八部舍婆提城说。此金刚般若。唯须菩提蒙加设问如来答也。十障者。一者无物相障。如般若中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乃至涅槃空。众生不解。起于断见。谓一切法无。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三分。经云。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等。此遣断见也。二者有物相障。众生闻如来说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众生计着起于常见。便谓一切法有。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菩萨不见我为菩萨及诸波罗蜜。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修行分。经说。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则非菩萨。此遣常见也。三者非有似有障者。如来说色等诸法是有。若是有者不应复更说言诸法空也。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诸法体相空。如阳炎。非有似有。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但凡夫之人贫着其事等。遣实有见也。此第三何异第一。上第一总明有为无以一切法空。此第三偏明有为法空。但疑者云。若诸法空者。何故可见而有用以为异也。四者谤相障。上闻如来说色等诸法体相空如阳炎非有似有。众生不解便起谤意。谓佛性涅槃无为之法。亦同有为诸法性空无体之无。若尔则无修行得果之者。此彰对治。佛告舍利弗。非空空。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六诸法空分中亦非无法相等。遣空见也。此第四障何异第一第二。第一明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空。第三偏明有为法空。此第四唯明无为之法妙有之体无万相故空。不同有为之法无性故空。以此为异也。五者一有相障。闻如来说色是空。而众生起心不异空更有色。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空者非色。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遣即见也。六者异有相障。如来上说空者非色。众生不解。谓异色别有空。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不离空更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等。遣异见也。七者实有相障。闻如来上说万法虚空体是空者。何故佛说色等诸法是有。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诸法但有名用。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世界即非世界等。遣报教见。此第七何异上第一第三第四。此中明空不异。于上但难言方法。若是空者。如来何故说有。以此为异也。八者异异相障。闻如来说色等诸法体相空但有名用。众生心色等诸法。若是空者。不应有生住灭。若实有生住灭。则非是空。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诸法不生不住不灭, 不净不染。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量分中第七分说。何以故离一切诸法即名诸佛如来等。此遣有相见九者如名义相障。如来说色等诸法可见可触。众生起心。如名义亦如是可见可触。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诸法有名假施设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等。此遣依名报义见十者如义名相障。如来。上说色等法寂静空但有名假设。设若如是。众生起心。如义名亦如是。有义故有名。若无义者云何有名。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菩萨不见一切名。以不见一切名故。不着一切义。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十一分中一切有为法如星医灯幻等。此遣依义执名见。对此十障故。说八部般若。究竟一切智满足。此十何故名障。已一一 或体皆能碍于实解故通名为障也。言金刚者。从譬喻为名。取其坚实之义。如世间金刚。有二义。一其体坚实能破万物。二则万物不能坏于金刚。明此果头无为法身金刚般若及十地智惠。亦有二义。一能摧魔怨敌坏诸烦恼。二者诸魔烦恼不能俎坏。故名金刚。又凡夫二乘。于此理教不能解入。故亦名金刚也般若者。乃是西国正音。此魏播云慧明。此金刚无相极理。体是西实。智慧能照达理原。了诸法相。显明常住佛果。故曰般若也波罗蜜者。魏云到彼岸。明此经所诠之理是常住法身彼岸之体能令众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罗蜜也经者。旧人相传训之曰常。依西国正本。云修多罗。若播其名者。外国云修多罗。此方播之为本。此明理教皆有本义。理为本者。明所诠证法无为之理能与十二部经言教为本。故名理为本也。教为本者。明寻此言教能得证法故。名言教与证法为本。故以教为本也。故今言经者。非播名也。但此中人。义以经字。显修多罗处。故言经也论者。如来灭度后之中。有高行大士。号曰婆薮槃豆。魏云天亲。此人实是大权菩萨。现形通化。遍见如来一代所说大小乘教意。以此金刚般若经文句甚略义富远博。世人不能解此深远妙义。为众生故作义释之为论也所以论初设此二者。然论主天亲。将欲作论释此金刚般若深远妙义。若不檦显法体置于论初远冯佛僧在于经首者。则何以作解释此经深远之义。然如来灭后声闻菩萨诸大论师。凡欲有所制远解佛正经者。莫不皆先归敬三宝假灵威然后作论。二之 兴大意在此也就此二偈之中。分为二段。初有一偈半六句。明致敬三宝。后半偈二句。释成致敬之意。就初六句中。前一句。明此金刚般若理教深妙即是法宝之体。第二句。明上法门理教既深世间愚人不能解悟。即是出不解之人。第三句。明诸佛菩萨俱能通达。此显佛僧二宝。即是出能解之者第四句。以诸佛菩萨能通达此理故教导。我等宜修吏教此障吏敬之或第五第六二句。重释致敬之意也。下半偈两句。偏释菩萨有可敬之德也 法者。以轨则为能。又法名自体不失己相。何者是法家自体相而言不失。明此金刚般若甚深妙法能防生死非法。不令众生堕三恶道。能令众生得人天二乘果。乃能令众生十地行满终得佛果至极之乐。故名为法也门者。明此金刚般若理之与教皆能津通行人远诣佛果。故名为门也。句者。即此金刚般若能诠之教也。义者。是所诠证理。明此般若理教深妙非诸凡夫二乘心心意识之所能解。乃是如来八部之终隐覆之说所以得知。如下经云。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等。此即是句义理教难解。故言句义也。及次第者。明此法门十二段分数次第。从此一段。至此一段。 生起法用。或时次第。或时超越。所以难知。下经文云何住者。生下住分。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生下如实修行分。此即是次第之意难识。故言及次第也。世间不解离明慧者。上句虽明般若。理教难法体未知。不解者 谁。是以第二句明世间愚人不能解。世间者。众生世间也。不能解者。此凡夫之人未得闻思修等法出世间胜解断除惑障永尽生死。故不能穷达理原悟此深法也。应问。世间愚人何故不解。即答云。以离明慧。离明慧者。前 愚人未得初地已上真无漏解断除痴闇。故言离明慧。以离此出世间明慧故。不能解此般若深法也。大智通达教我等者。上句虽明不解之人。犹未影能解之者。是以第三句明诸佛菩萨俱秉妙解能达斯理。此即并出佛不多不少不饰不谬。决定如是。无有传闻之失。故曰如是也。我闻者。如是之义闻必有人。 ...... ...... 不退得未得者。释经善付嘱得者已前修行也。未得者所未修行也。不退者。欲令习种性人于向已得行中坚固 不失未得行中令胜进不退。故付善知识也。是名善付属者。结句应言是名善护念是名善付嘱。以偈侠故略也。云何加彼身同行者。论主提偈中第二句。依下答分为二问。一问云何加彼身。二问云何为同行也。下答亦有二。谓于菩萨身中与智惠力令成就佛法者。答第一加彼身。明菩萨蒙佛加故得胜智力亦成就初地佛法也。又彼菩萨摄取众生与教化力等者。答第二同行。明菩萨以佛加故得教化力能利益众生。即是同行也。云何不退得未得者。问偈中第三句云何为得主得中不退也。故答谓于得未得功德中惧其退失。欲令习种菩萨于二行中固解不退。故付智者。又得不退乃至付属应知者。虽云得未得中不退。未知何等法中不退。故出谓大乘法中不退大乘法中胜进也。不舍大乘者。令不舍因中菩提心慈悲无量等行及果头无为法身大乘法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