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结构主义影片
释义

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史克洛夫斯基、普罗普和狄尼雅诺夫为代表的苏联“形式主义学派”和“布拉格语言学小 组”曾经在文艺学研究中采纳结构主义原理。20世纪60年代,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波及人文学科各领域,成为研究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方法论模式。1962年,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野蛮人心智》一书问世,标志了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文艺理论家罗兰·巴尔特、思想史家福柯、哲学家阿尔都塞和德里达、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纷纷借助结构主义模式,完成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派生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符号学,深刻影响了电影理论研究的趋向,电影符号学应运而生。克·麦茨、皮埃尔·帕索里尼、温别尔托·艾柯和彼得·沃伦,以结构主义方法论研究电影语言特性,分析电影文本,为结构主义电影理论奠定了基础。70年代,强调事物的变化性的后结构主义取代了强调事物的稳定性的结构主义的主导地位,以电影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解释电影和电影现象的各种理论登场,形成结构主义电影理论的新高潮。

特点

"结构主义影片"的特点是向观众暴露电影胶片的物理性能及化学过程并创造新的时空观念.这个词的创造者、《电影文化》杂志的影评家亚当斯·西特尼认为, "结构主义影片"的先驱者是勃拉卡其和瓦霍尔,而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斯诺。斯诺的《波长》(1967)是一个长达45分钟的单镜头,在一个约2.5米长的房间里无休止地变焦。托尼·康拉德的《影片》(1966),乔治一兰道夫的《出现字迹、齿孔和污点等等的影片》(1966),均属此类。

代表作

迈克·斯诺(Michael Snow)-《波长》(Wavelength)

加拿大艺术家迈克·斯诺(Michael Snow)60年代拍摄著名的结构电影《波长》(Wavelength,1966-1967)全片只有一个伸缩镜头,摄影机对着公寓阁楼固定在远处,镜头缓慢伸展,镜头内每个元素都在不停变化,最后镜头停在一张海浪的照片上。影片藉以探讨电影的本质,时间和空间、幻想与现实、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波长》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出正式的DVD,2003年,斯诺亲自做将原片长45分钟的电影平均卸成三份,然后将这三段15分钟影片声和画强行叠加成为一部“新”的电影命名为“WVLNT”(Wavelength For Those Who Don't Have The Time),由加拿大Art Metropole公司制作出版成一张DVD。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