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构功能论 |
释义 | 概述结构功能论又称结构功能主义。 ⒈ 是以帕森斯、墨顿为代表的侧重于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学说。 功能论或称结构功能论(structure 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者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十九世纪发起的,二十世纪两位最有影响力的功能论学家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墨顿(Robert Merton)。以上四位人物即为近代国际社会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而他们所主张的功能理论自然成为了社会学界中最具规模及科学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套理论。其它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理论几乎都因为把它当作批判的对象而获得其地位和生命,功能论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⒉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⒊ 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 ⒋ 结构功能主义分为: ①正功能与反功能,即一件事或物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②显功能与潜功能,即学校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另一方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③功能选择: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多种功能中进行选择,挑选最适合的。 理论渊源在19世纪初,功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条,功利主义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和精于计算的企业家,社会秩序在自由、公开、激烈、的竞争中产生。但19世纪的生物学的发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和知识的风气,社会学作为一种有自我意识的学科诞生了。孔德的学说标志着功能主义思想的形成,孔德也被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它使社会学合法化的最重要策略是从声望较高的生物科学中借用概念和术语,社会学由于求助于生物科学而产生和确立,这使结构功能论(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或简称功能主义、功能论)成为社会学的第一种理论方法,同时也是20世纪70年代前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方法。 结构功能论根植于19世纪初期的有机论,如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因其方法论基础属于实证主义,倡导对社会事物进行严格的量化或经验研究,结构功能论又被看做是一种自然主义理论。从孔德之后,功能主义经过斯宾塞、涂尔干、20世纪初的人类学功能主义,到当代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最终由现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等人发展成为一个宏伟的“巨型理论”,成为战后20年里西方社会学的主要范式。 早期结构功能论思想早期结构功能论思想可以归纳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互相依存。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系统被认为存在着为确保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要和必要条件。功能主义思想家们倾向于从常态或病态去考察存在需要和必要条件的系统,这就意味着系统均衡和趋衡,当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种系统时,社会生活被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 现代结构功能论发展现代结构功能论大都试图吸收早期功能分析的思想,尤其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系统概念。它突破了芝加哥学派只重视实地考察、侧重经验研究的局面,开始把经验研究和理论综合与概括结合,开启了美国社会学法杖和应用的新阶段。 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 默顿(Robert K.Merton,1910-2003)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