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节日腐败
释义

节日腐败,是指节日期间,容易思想松懈,忘记自己该做不该做的界限,一些领导干部就在这样的时刻违规犯错误,收受贿赂、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游、滥发钱物等。节日成为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高发期。

详细

逢年过节,亲朋之间相互吃请、礼物相赠总是免不了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偏偏有些“有心人”善于琢磨和发挥,把年节接触视为拉关系的最佳机遇,假拜年之名,行贿赂之实。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这种贿赂行为逐渐发展到集体公款行贿的程度,有些地方领导甚至公开要求部门单位到对口上司部门走动,使春节等节日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高发期。领导干部门前送礼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动用公车探亲访友的现象司空见惯;而动用公款大摆筵席、大吃大喝更是让人不以为然。虽然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经得住考验,不被感染,但也有少数“免疫力”较弱的人感染上了“节日病”,蔓延成了群众意见较大、反响强烈的“节日腐败”。

形式

收受贿赂

有资料显示,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法律惩处的贪官,在节日期间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的比例占所有案例的31%,而大部分贪官竟认为在节日里收礼不是受贿。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曾这样为自己辩解:“逢年过节,总会有人前来表示一下心意,这些都是礼尚往来,怎么能认定是受贿呢?”

吃喝玩乐

近年来,一些党政机关干部和许多老板时兴到宾馆酒楼吃饭,以此作为联络感情、拉拢干部的手段。有的干脆买来年夜饭的订单,作为贺礼送给有关领导和实权人物。少数人在咱们中国传统节日里送礼还嫌不够,还借外国人的节日行贿。

公费出游

在一些单位,领导挂帅以参观考察为名,组织集体旅游,有的是公家解决部分车船费和住宿费,有的完全由公费报销旅游费,有的将旅游费用摊派给下属单位及有关企业,有的让景区所在地的本系统下属单位或协作单位接待,有的异地互相接待。

滥发钱物

每逢佳节,不少单位以节日消费为名,给干部职工滥发福利、奖金和纪念品。尽管这几年有关部门一直在三令五申禁止印售购买各种代币购物券,但还是没有彻底禁绝,一些商家少则发售数万元,多则发售上千万元。这些购物券大都是公款购买的。

特点

时间集中

少数干部把节日放长假当作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玩乐的极好机会,集中在这段时间搞腐败。一些单位在元旦、春节前进行年终“分配”,兑现“奖励”,滥发钱物,突击花钱,并大肆送礼。

范围广泛

从“节日腐败”的领域看,有政治领域的腐败,有经济领域的腐败,也有生活领域的腐败。从“节日腐败”的主体来看,涉及的人员构成复杂、层次较多、数量较大。

隐蔽性强

“节日腐败”往往披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考虑到平时给有关领导送钱送物有贿赂之嫌,于是便挑选重大节日登门拜访,将贿赂说成是人之常情。在这一片“深情”下,少数领导逐渐淡漠、混淆了感情与法纪的界限。

借口繁多

有的以给小孩“压岁钱”名义行贿受贿,有的以给职工发福利的名义索贿和贪污,有的以入股分红、发奖名义贪污受贿,有的以给上级或关系户拜年送礼的名义行贿。这样做会使对方收得体面,花得安全。

具有试探性

有些人为了某种私利,急于向有关领导送礼行贿,但又苦于不知底细,愁于送礼行贿无门,平时不敢贸然行贿。于是选择春节等传统节日,以拜年等名义送上礼品。

渗透性强

一些行贿者更多地选择了较为主动的感情“投资”方式,把同贿赂对象的交往看作一项长期投资。因而逢年过节,频频向有关领导和实权人物拜年。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投资,让行贿者得到了更多的回报。

表现顽固

近些年来,对“节日腐败”现象,几乎年年都在三令五申禁止,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时有复发,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

产生原因

尽管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反腐败斗争也给予了强有力的关心和支持,但不可否认,在一些社会风气不正的地方和单位,节日期间跟有权力的人套近乎,这种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已经让不少人见多不怪了,尤其是对公款贿赂。另外,因为节日期间的贿赂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天塌砸众人的心理仍在不少当事人心中作怪。

节日送礼一般数额小,方式平常。节日期间变相行贿的方式不外乎是给孩子压岁钱、看望老人、拜年时送上昂贵的礼品、直接赠送各种代币券等。一般来说,年关时节的请客送礼数额不大,够不上犯罪标准,所以也最容易使官员们失去警惕,导致双方大行其道而无后顾之忧。

针对性治理措施匮乏,打击不力。对日趋严重的“节日腐败”现象,有关部门鲜有有效的遏制措施,或者是整治措施力度不够,令行贿受贿双方都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而且,即使查清了公款贿赂的事实,有时也因法律、政策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不明确,难以认定其性质,无法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历史渊源

“节日腐败”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旧时官场上逢年过节,往往是送大礼、通关节、讲人情、拉关系的大好时机。这种千年的官场陋习在共产党执政的今天沉渣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执政党干部手中掌握着大小不一的公共权力,一些人专门盯着干部手里的权力,想方设法企图利用这些权力为其个人捞取不义之财,平时难找机会,利用节假日,打着亲情、友情的名义,给领导干部送去大红包,请多“关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本来应该用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可是在一大堆花花绿绿的钞票面前,头晕眼花,收下第一笔巨款时或许还感到烫手,闸门一旦打开,贪欲之心会不断膨胀,直至堕落到不可自拔的境地。无数事例表明,权钱交易,最终不但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也使干部走上自毁之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生活多样化,物质利益的强劲驱动力,会使一些意志比较薄弱、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心理失衡,价值观扭曲,于是他们把手中的权力看作私人财产,拿来搞权钱交易、权情交易,造成权力商品化。平日里工作节奏紧张,各种监管制度较严,加上同事之间上下左右朝夕相处,尚能自我约束;而在节假日里,身心放松,人际交往频繁复杂,抵御诱惑的“免疫力”减弱,一些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就有可能去不该去的场所,做不该做的事,有的则利用旧习俗,借婚丧嫁娶收钱敛财,聚众赌博等,一些领导干部参与其间,不但触规违纪甚至违法,极大地败坏社会风气,更使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

根治

“节日腐败”虽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它的危害却不可小觑。“这几年,为了狠刹‘节日腐败’风,许多地方逢年过节,都会照例出台一些‘四不准’、‘五不要’之类的禁令。可以想像出,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一些蠢蠢欲动的官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由上级部门下发的这些规定、通知,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命令的性质,也能在公民道德、伦理等方面来约束官员行为。通过媒体发布出去后,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监督网络,在舆论上给他们形成一种压力。

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腐败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收受礼品、行贿受贿的定性以及如何处罚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司法部门要维护法纪的尊严,严格依纪依法办事。否则,在执纪执法中随意性强,或者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节日腐败”之风就难以刹住。

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党内外监督、上下级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人大监督等监督机制。各地各部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节日期间,要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安排专人值班,一有举报,随时派人查处。在节日期间,要集中开展专项检查,多深入实际搞明察暗访。对顶风违纪者,要抓住不放,严厉查处,一查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不管是收的和送的,都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加大教育力度,筑牢思想防线。媒体报道:一位清正廉洁的县委书记为躲避过年时来势凶猛的拜年队伍,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不收‘红包’,从我做起;不送‘红包’,从你做起。横批是:共树新风。”语言朴实,反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解决“节日腐败”问题,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解决“现在当干部应当做什么?”等问题,用自己的行动给出正确的回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