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教子 |
释义 | 作者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原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注释1、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梁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2、湓城:也称湓口,古城名。 3、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诚,小字七符,南朝梁蓝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位称帝。在位三年,为西魏被俘遭害。 4、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 5、揜:同“掩”,掩盖,遮蔽。 6、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7、性:品性 8、逾:超过 9、挞:教训 10、少:稍微 11、饰:粉饰 12、衅鼓:被杀死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译文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在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他父亲巴不得过往行人都知道,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寓意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的一父亲教子的方式和结果作一正反对比,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教子故事孟母三迁,伤仲永,岳母刺字,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陶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