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教育重演
释义

重演论的滥觞

“重演”论的滥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复演人类的理智发展和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被赫尔巴特主义者用来作为根据儿童发展阶段选择内容和材料的原则之一。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J. J. Rousseau, 1712-1778)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就是人类种族进化过程的重复,即所谓的“文化重演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德国教育学家戚勒(Ziller, J.1817-1882)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信奉者海克尔(E. Haeckel,1834-1919)的“生物重演律’,的影响,主张课程编制应当贯穿两条线索:以文化史阶段(Kurthrhistorische Stufen)为纵线,以中心统合法(Konzentration)为横线。所谓文化史阶段论,指运用生物学的复演学说,将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等同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处理,认为抓住人类文化史的发展阶段,依据这个顺序排列教材,是儿童理解力能够胜任的。[3]儿童的认识和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形成人类文化的历史过程在教育上的复演。[4]即将过去文化史可以看到的单纯内容是适合儿童理解力的内容,应该放在前面教,而将现代文化史中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放在后面教。

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1889-1943)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他而言,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过程中思想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揭示历史事件的“思想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的外在“行动的过程”,思想历程是历史研究所要着力追寻的过程。研究历史不仅仅是研究历史事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的思想必须复归到历史事件行为者的思想,即研究者探索历史事件行为者的思想。根本地讲,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研究者头脑中的“重演”,即历史学家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5]这就是柯林武德所提出的“历史重演”论。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知识的增长与科学知识的增长遵循相同的机制,并以此探寻儿童思维的心理发生和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连续性。他通过对“动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与儿童“动量”概念的心理发生进行比较,发现“动量”概念的发展历程与心理发生过程都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其建构的过程存在相似性。

教育重演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education)认为: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跳跃或颠倒。第二,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恰似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概念、规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某一科学概念、规律形成的关键点、突破点往往是这一科学概念、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者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是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累积、消化、突破点。人类在研究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从已知探索未知,学习者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亦是从自身已知的出发,迈向自身的未知。人类认识科学世界的活动与学习者探究的活动类似,总是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并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人类在认识科学世界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归纳一演绎法、假说一演绎法、类比法等)与学习者探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类似。因此,学习者学习科学的过程与人类研究科学的过程理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应该说学习者学习科学的过程“重演”着人类研究科学的过程。

原理简介

教育重演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educa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跳跃或颠倒。第二,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Cognitive)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恰似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

详细内容

根据对儿童语言发展及其语言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伊根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个阶段:神话(敏感)阶段(4、5岁—9、10岁),浪漫(敏感)阶段(9、10岁—14、15岁),哲学思辨(敏感)阶段(14、15岁—19、20岁)和隐喻批评(敏感)阶段(大于19、20岁)。

处于神话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与历史上使用神话阶段的人类相似。他们的智力工具和知识成份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而是情感上和道德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开始注意现实中的二元对立物与神话中的二元对立物的差异。这标志着他们已进入了“浪漫阶段”。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孩子们又开始懂得,界于二元对主体之间还存着一个连续体,他们开始注意事物的规律性。这已是进入“哲学思辨”阶段的标志,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发现某些既定的定律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相关的现象,因此他们要发明自己新的模式去解释世界,这就是隐喻批判阶段。

理论发展

教育重演论还进一步指出,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内容应该放在一定形式的文化背景之中,根据教育重演论,将与原始的文化形式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先,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与现代化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后,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相对应。因此,既然年幼的孩子们的认知工具是情感的和道德上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动情的和有明确是非概念的故事。一般来讲,教育目标涉及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技能与价值观。如果安排得当,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一举四得。

此外,教育重演论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一种理论模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阐述如下:第一如前所述,后一阶段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以跳跃。第二,相邻的两个阶段可以同时发生。换句话说,相邻两个阶段的界线是模糊的。第三,对不同的人,各个阶段发展的速度不一样。因此,某些“天才”儿童往往给人以跳跃阶段的错觉。这也是施行针对个别学生制定不同课程和教学法的理论根据。第四,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终极阶段。这正是高中阶段实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流的理论基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