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头春联
释义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但在兴化地区,这种春联却有一些不同,红纸上方有“白纸额头”,称为白头春联。这种习俗起源于清朝,本词条对白头春联的历史起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福建省莆田、仙游、福清等也有这样的白头春联习俗。

简介介绍

也叫“白额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人家门首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例用大红纸写上浓墨黑字,象征翌年到头家门大吉大利。但是在兴化地区人家贴春联用的大红纸,上方有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群众叫做联头,该俗起于清初。

历史传说

17世纪中叶,清军侵入军福建时,当时的莆田在南明大学士朱继祚的组织下,各路义兵遍布山区、平原沿海,联络郑成功海上主力,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抗争此起彼伏,拉锯战形势延续了好几年。

1648年既明永历二年,朱继祚军队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了。清兵第二次在明军手里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那时兴化城内的人民被杀甚众,等到清军“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清兵剃发令的威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到了新年,清政府强迫大家要贴红联给“新朝贺岁”,若不听令,又是杀头的罪名。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不得已遵令贴上红联,但巧妙的上头留出一段原来白联的白纸以示抗议。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时刻,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成为现在的兴化习俗。

另一种历史传说

当年戚继光在莆田消灭了倭寇以后,就去浙江打倭寇。哪知戚继光前脚才走,一部分残余倭寇后脚又来了。那天正好是年关,家家贴春联,户户挂红灯,大家高高兴兴围炉守岁。突然间杀声连天,倭寇手持刀枪,见人就杀,入门就枪,情景一十分凄惨。那时,戚继光才到浙江,听说莆田又受难,就立即带领兵马再来福建,大年三十才赶到乌龙江北岸。驻扎在莆田的楼寇派探子去打探,看见戚家军个个疲惫不堪、有气无力,就回去告诉了贼头。贼头屈指一算,像这样的军队,再有两夭也赶不到莆田,就下令让贼子贼孙们尽欢尽醉,等初一一早再走。

这一来,那些贼子贼孙把各家各户准备围炉的酒菜吃得饱饱的,然后倒地就困。戚家军呢,其实是采用迷人计,故意叫士兵们松松散散的。等天黑后,就命令士兵食个饱。然后去掉白天扎在脚下的小沙包。这样,个个吃饱一身轻,走起路来像飞一样。不到四更,戚家军就全部包围了莆田城。

戚继光先派几十名精兵爬墙到城里,约定五更打鸣钟,面后内夹外攻。那些倭寇喝得醉昏昏的还在梦中,突然听到钟鼓齐鸣,个个惊慌失措,不管看到什么,举刀就杀,杀到天大亮时,才发现是自己人杀自己人。贼头知道大事不好,就带着残兵败将从东门杀出。戚家军紧紧追杀,最后只剩几个矮寇从海上仓惶逃走。

初二日,戚家军打赢后,家在城里的老百姓纷纷回膺探望。看到亲人被杀,哭声震天,十分凄凉。大家忙着收尸,料理后事。为了表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家家在大红的春联上覆盖一截白纸,叫做“白头春联”。又因初二到借为亲人收尸,大家就把这日定为“探亡日”。

后来莆田人就把年三十作为小年除夕,正月初四作为大年除夕。莆田群众至今沿袭这个风俗,来纪念四百多年前的这段惨痛历史。

另一种地方来历

莆田、仙游、福清等县市民间,每到春节,前一年有丧事的人家贴素色(多为绿色)春联,一般人家则在红色联身上方留出约6厘米~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俗称"白头春联"。相传,这一习俗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那一年除夕,倭寇入侵福清,当地百姓纷纷逃出去避难,待戚家军打败倭寇后才返回家园,那些来不及逃走的百姓多已遇难。为了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百姓们在补过除夕的同时,丧家贴素色春联,亲戚朋友贴白头春联。

此俗演变至今,民间过春节除了丧家贴素色春联不变外,一般人家(不论是否丧家朋友)一律贴白头春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