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教学互动策略
释义

互动目标的多维性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策略,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而选择采用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系统对互动策略的选择、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知道,受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课堂互动往往表现为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上,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更不会注重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互动策略,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互动策略基本特性

(一)互动目标的多维性(二)互动对象的多样性(三)互动过程的动态性(四)互动对象的平等性(五)互动过程的有效性。

基本模式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3、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交流对象之间的互动。(二)根据互动为一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可将其分为:1、合作性互动;2、竞争性互动;3、竞争-合作性互动。

教学互动策略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

(一)互动目标的多维性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策略,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而选择采用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系统对互动策略的选择、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知道,受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课堂互动往往表现为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上,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更不会注重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互动策略,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呈现出鲜明的目标多维性特征。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老师安排学生进入教学虚拟网站,上网浏览新北京的美丽景象。在要求学生进行人机互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见到的景象,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强调交流时注意突出重点,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象,并谈谈(生生互动)所见到的景象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这些互动的安排,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即对北京建设的发展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学会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在互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价值判断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凸现了互动目标的多维性特点。

(二)互动对象的多样性传统意识上的课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侧重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强调由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改进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那么将“交往”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即构建一种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课堂教学,由于其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所基于的手段、技术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多功能、多技术、多媒体结合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创立和构建。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两大要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已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在我们所见的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是多样且多变的,互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的则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中又可分为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个体与全体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说白了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认为,以往的课堂互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影响,否认了学生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到是成人→儿童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与同伴群体的互动情境之中。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讲,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所提倡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与广泛应用,媒体的超时空性、形象性、生动性的优势越来越成为教与学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媒体智能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实现媒体与人之间的对话动能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运用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已经如火如荼。这不仅在教学手段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在教学理念上、教学结构上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我校针对小学语文《日月潭》一课的教学设计,曾先后研究开发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两种教学课件,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互动对象的多样性,即发挥了媒体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优势,设计了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学情节。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中,学习《日月潭》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拖动色块,组成日月潭图形的互动活动。拖动错误,色块自动返回,拖动正确即赢得掌声鼓励。学生兴趣盎然,情趣高涨。又如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制作了有关日月潭形成和日月潭美丽风光的欣赏图片、影象,以及台湾的风俗民情介绍等知识的模拟网站。在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时,随文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有关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网站中安排了多种互动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快乐学习,起到了传统教学无法代替的效果。此外,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建立,我们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开放与拓展。传统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趋于封闭的、呆板的、秧田式地排列,学生的活动最大莫过于教室。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教室的范围,很多课的教学,光靠在教室里,光靠在教室里的人相互之间的互动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事实上,有些课的教学,交流互动的对象已经扩大到教室之外的人群,如要进行某项统计指标的调查,为了了解某一特定写作对象所要进行的实地采访等等。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互动对象的多样性,是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策略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性。

(三)互动过程的动态性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环节都是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即是由多个互动反复交替作用的过程。教学互动过程的动态性,是教学互动策略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师预先设定的,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互动的模式和程序的选择则是以学生心理特点、参与学生的数量、发生的环境、师生的知识背景、教学设备、媒体的条件等为转换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常常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或主题来变换互动的模式或方式,如有时采用问答式,有时采用讨论式,有时采用质疑探讨式等。此外,过程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或根据媒体提供的学习所必须的途径和资料,适当地调整互动的模式和方式。

(四)互动对象的平等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经常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场面:或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答教师评价等。这种“互动”,严格地讲是建立在教师更多的主导之上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削弱,甚至根本未被引起重视。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是“准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过程,十分注重要营造这种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所以,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互动对象之间,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是平等的。上面主要阐述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在课堂教学诸多互动对象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呢?究其实质,如多媒体、网络信息、课堂之外的交流对象等,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代替了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取代了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老师用讲解描述等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质还是相当于“教师”。综上所述,无论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怎样变化、怎样丰富,都必须遵循互动对象之间平等的重要特性。

(五)互动过程的有效性。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互动”,特别是强化了“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新的理念,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与质量 的提高吗?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一位老师在教学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大量地运用了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还特意制作了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室上课。教学中教师由两伊战争导入,继而让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随即,教师便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接着便让学生上网浏览信息,从网上的信息中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课堂的表面来看,热热闹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发生了多次“互动”,但我们细细地分析以下,不难看出,学生的每次互动,如讨论交流,或上网浏览均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针对课文中内容的浏览,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探讨的讨论交流和浏览。这样的互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其有效性。无效的或低效的“互动”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反而会影响、延误教学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上述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其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浅薄性、不合理性。那么,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应该是建立在互动目的的明确性,互动内容的深刻性,互动时机的科学合理性,互动结果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之上的。

常见标准的划分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是由教学各要素之间多边的互动交替来推进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互动的主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经常,最为被老师得心应手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质疑—问答式。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向老师质疑,教师给予解答。

(2)讨论—交流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师生之间互通有无的目的。

(3)实验—探究式。即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实验,以探究知识的本源、寻求问题的答案等。

(4)争论—辩解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对某些知识或问题在认识、理解上出现了分歧,从而进行争论、辩解等。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其互动对象之间并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相互平等的矛盾统一体。互动双方都可以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这种互动,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的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切对话的过程。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在变革学习方式上非常重视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以往的互动理论大都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发生在与同伴群体的互动情景之中。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说,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综观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所倡导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它不再停留正在传统的师生双边互动观的认识水平上,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种互动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学生充分质疑解疑后,对于一些学生个体无法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放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还有一些学生一时无法得出一致答案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有时,因为教学需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和同座位之间进行交流,并作相互评价等。上述这些互动,显然是属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种建立在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建立在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其突出特征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已经不在单纯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还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各种媒体。从媒体的智能化程度来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已经大大超出了人民预想的发展速度和效果。就我们所研究的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来看,媒体已经实现了与教学对象的对话功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分析功能等。所以,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具体操作模式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输入——输出对话式,输入——反馈评价式,输入——反馈分析式等。

4、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交流对象的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的对象是多样的。有时为了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要求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人进行交流。如要求学生写采访稿,在指导结束后,如果还是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显然是写不好这篇作文的。必须让学生走出教室,采访自己想采访的人,并付诸于实践,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这样的互动,主要运用于学科综合实践课上,应该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非常重要的互动模式。

(二)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来划分

1、合作性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它是以互动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认识接近,行为配合为基础形成的。在合作性互动中,适应是一种重要机制。师生间、学生间都需要一定的相互适应。通过适应,师生都可能改变自身的某些认识、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相互适应的目的。除适应外,在合作性互动中,还存在服从、模仿、暗示等机制。教学中的服从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集体规范的服从;二是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两方面服从都有重要作用。模仿与暗示密切联系。暗示是互动双方有条件的行为方式,暗示者必须能起刺激作用,被暗示者接受暗示后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发生符合暗示者所要求的行为。而这种由暗示的刺激而发生的类似行为就是模仿。在课堂教学中,模仿不仅是形成合作性互动的重要机制,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品格、才能、信念、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常常被学生模仿、认同、吸收,转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处于合作状态下的互动,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功能和情境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是合作性互动模式的典型表现。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

(2)操作者能更明确、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监控;

(3)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4)经济有效,便于采用。合作学习的提倡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策略,

比较常见的有:(1)分组竞赛法: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教学分为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比赛、成绩评定等环节;

(2)小组分层记分法:与分组竞赛法相似,只是以小测验代替教学比赛;

(3)集体研究法:将学习任务分成几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在小组内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对班级学习的贡献;

(4)小组教学法:小组成员围绕某一课题共同探讨解决方略,力求达成一致的结论或选择最佳方案。合作学习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它对提高学生自尊心,形成对他人和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增强学习兴趣,形成社会观念和掌握社会技能等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2、竞争性互动竞争性互动是与合作性互动性质相对的一种互动模式。与合作性互动相比,它在互动力的凝聚点和互动的存在状态上都有所不同。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而展开的一种较量。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机智,竞争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一个群体中有学习活动存在,竞争就回伴随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的良性竞争有利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利于形成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个体和集体的战斗力,从而获得更大成绩。再说,新课程理念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要造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而又合理地应用竞争性互动策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竞争性互动的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学生个体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学生个体之间的速度、数量、质量上的比较。如回答问题,解答题目,习作练习等。

(2)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学习小组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学习小组之间的速度、数量、质量上、组员之间配合效果的比较。如回答问题,解答题目,合作完成某项作业等。

3、竞争-合作性互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纯粹的合作性互动和纯粹的对抗性互动都较少,中间型或交叉型较多。因此,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宜提倡进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互动,即竞争-合作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两种互动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所谓交叉渗透是指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合作中含有竞争的因素,竞争中也含有合作的成分。所谓相互转化是指合作性互动和竞争性互动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为相对立的一方。竞争-合作性互动组织得好,既能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正效应,又可避免其负效应,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富含时代性的互动模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提倡和发扬的一种互动模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