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角膜混浊 |
释义 | 概念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的征象,称为角膜混浊(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 形成机制过去认为角膜混浊是角膜局部干燥现象之一。但是根据实验:①有时眼睑闭合的比眼睑睁开者角膜混浊更快;②角膜在蒸溜水中混浊快,在血液或生理盐水中混浊慢;③水中尸体,角膜并未发生干燥,角膜仍出现混浊。根据实验研究证明,角膜混浊与其粘多糖和水的含量有关。死后不久,粘多糖及水保持原量时,角膜清晰;随后粘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增加,角膜开始混浊并亦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尸体眼睑遮盖部分的角膜,较未遮盖的角膜易出现混浊。另外,角膜混浊亦与角膜的PH值、离子含量和蛋白质的变化等有关。角膜混浊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眼睑有无闭合,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角膜周围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混浊;渗透压越低,越容易发生混浊;闭眼的角膜较开眼的混浊快。 形态改变生前角膜透明,表面光滑无皱褶。混浊的角膜呈灰白色,明显增厚。较未混浊的角膜厚2~3倍,表面有小皱褶。 光镜下可见表面鳞状上皮层厚薄不均,有的脱落。固有膜的最表层(即Bowman膜)结构模糊,固有层内胶原纤维肿胀,含有空泡,细胞成分减少。固有膜的最内层(即descement膜)肿胀,内皮细胞脱落。 法医学意义根据角膜混浊程度可推测死后经过时间。角膜混浊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死后5~6小时角膜上可出现白色小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至6~12小时呈轻度混浊,可透视瞳孔;15~24小时混浊加重,角膜混浊呈云雾状,中度混浊,半透明,尚可透视瞳孔;至48小时或更长时间角膜高度混浊,不能透视瞳孔。在寒冷的环境中,尸体存放48小时角膜仍可清晰透明,但角膜如有冻结则变混浊。 预防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2月18日的“视觉2020”宣言,动员全球为“2020年享有看见的权利”共同参与防盲治盲活动。在9月6日启动仪式上,我国代表承诺为消灭一切可以避免的盲症而努力,成为第一个签署“视觉2020”行动的国家,深受全国人民群众欢迎和世界各国称颂。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应向全国各界普及防盲科学知识,同时提醒人们保护视觉前沿——角膜永远透明。笔者在50年的防盲治盲实践中统计,建国初,角膜混浊约占致盲成因的70%以上。通过开展群众防盲活动,突击防治沙眼,破除发热儿童忌口造成维生素A缺乏的旧俗,揭露巫婆神汉“剪余肉”、“刮云蒙”的骗术,使角膜血管翳、角膜葡萄肿、角膜斑翳、白斑得到控制。到上个世纪70年代,角膜混浊致盲率下降到第四位,白内障成为第一盲因。 当今的角膜混浊有七成来于外伤,未得到及时正确处理,引起各种角膜炎,化脓、溃疡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混浊,阻挡光线到达感光屏视网膜,呈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致盲。笔者近10年门诊统计角膜混浊病2783例,其成因有85%主诉:眯眼、擦伤等微小损害,忽视及早就医,2~5天内明显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磨痛等时方想就医。初诊时角膜大面积化脓溃疡,尽管采取最佳治疗方案,也难避免角膜斑翳或角膜白斑之苦。此类小伤城乡均较常见,贵在及时正确处理,防止用手揉造成损伤和感染,及时点眼药水杀灭化脓菌,预防引起发炎。 近年儿童玩具枪、带针头废注射器损伤角膜病例大增。轻者留下角膜白斑,重者以全眼内炎告终。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严防致伤。美容化妆滥用睫毛油等物品,引起角膜损伤留下混浊者逐年增加,认真防护可避免受害。 总之,能把爱眼意识建立起来,注意生产生活安全,时刻不忘自我防护,就能保障角膜清亮透明,真正享有看见的权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