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床 |
释义 | 交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椅”,可折叠,它最初是一种便于携带的休息用具,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古代的“床”又写做“牀”,意思与我们所认为的睡觉的床有些微的差别,“牀”可以用作平时歇息时的卧具或是坐具,相较于正式睡觉的床会略小,与椅子的功能更相近一些,所以交床,也就是可以折叠的椅子。 中文名:交床 外文名:Hand in the bed 另称:交椅,胡床,绳床 简介亦称“胡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从附图中可见,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胡床,汉代自胡人传人,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军椅。所谓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装,载也,栖也,皆为人坐卧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团,曰床。(参考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由于便于携带,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利的象征:“交椅”。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寝具)。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诗文。 摘句《太平御览·风俗通》:“灵帝好胡床”。《世说新语·自新》:“渊(戴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演繁露》:“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陶榖《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比如,最普通的李白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 再比如 李白诗《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中的“绕床”,诗人意思是绕着门口的坐具,而不是一下子到了那个小女孩的房中,绕她睡的床跑。 杜甫《树间》: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这首诗便直接点出了胡床二字。 白居易《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此诗中将胡床简写为“床”,从侧面为马未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胡床一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李白的《寄上吴王三首》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 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何日背淮水,东之观土风。 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 客曾与天通,出入清禁中。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 这首诗中“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一句体现了胡床的便携性,可以挂在墙壁上,随时取下使用。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活游梁之乐同寄宣武令孤相公》: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寄对胡床。 宋代李颀《赠张旭》露顶踞胡床,长叫三五声。 宋秦观词《纳凉》:携技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宋范成大《北窗偶书》:胡床憩午暑,帘影久俳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