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椒江实验小学
释义

简介

椒江实验小学创办于1903年,至今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有50个教学班,2848名学生,136位教师。特级教师2名,省市名校长、名师、教改之星12名,区星级教师63名,占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 ,中学高级教师11名,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教师106人,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占70%,师资实力雄厚。校园面积为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有两个校区,分区坐落在光明路,为阳光教育中心,实施体艺2+1工程的场所。本区坐落在育才路,分为五个活动区。学校有电脑室、阅览室、实验室、音乐室、书法室、美术室、乒乓球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教学设施齐全。每班均配备多媒教学设备,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洁净舒适,布局合理、文化气息浓厚,校风校貌井然,教学质量好,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地生源纷纷涌来就读,是老百姓首选的一所理想学校,现被评为浙江省名校。

荣誉

学校获得台州市城镇示范性小学、台州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家长学校先进单位等荣誉。2006—2007一学年中,学校就获得四个省级荣誉:浙江省文明礼仪示范教育基地、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性学校、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强学校。

特色

“经典古诗文诵读”。学校编印上、中、下三册古诗文丛书,供低、中、高年级诵读,共330首,每个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基本上能背诵300首古诗文。

“儿童英语”。从小学生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平时列入课表,假期与杭州工商大学联合举办英语村、强化英语训练。

“同在蓝天下‘手拉手’”。本校学生与杭州采荷教育集团学生、杭州育才教育集团学生等互相来往联系,相互到他家住宿,结对交友,增进友谊。

实施“小学生成长计划”。学校编印小学生成长手册,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入档案袋。

“六道风景线”。晨读(学生每天早晨大声朗读20分钟);早操(每天在课间操后做好儿童操);放学路队(每天放学后,学生以班为单位排队出校门);天天唱(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唱歌五分钟);静校(每天中午学生在教室安静休息1小时);卫生(校园整洁、美观)。

“家长学校”。一年级新生家长,必须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30课时,经过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

“阳光教育”体艺2+1工程。开辟阳光教育中心,强化体艺训练,八门体育、六门艺术由学生分别选择其中的二门或一门,分年级到教育中心训练。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学体艺,晚上学英语、奥数、作文。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期,为期二周。

学校使命:育才永远让社会满意,育才永远不满足自己。

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负责,为学生终身着想。

学校精神:求实、求精、求新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严谨扎实。

学风:阳光、好学、勤奋、上进。

奋斗目标:办精办好育才,做大做强名校。

校训:“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作为教师,要严格自律,在师德修炼中做最好的自己,勤学精思,在专业成长中做最好的自己;点燃激情,在教学实践中做最好的自己;和谐共处,在学校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学生要知荣明耻,在道德成长中做最好的自己;好学上进,在不断学习中做最好的自己。全面发展中做最好的自己。

校史

我校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校名是文化小学,由海门人娄锦华创办。不久将校名改为希鲁小学,迁到江城桥东北的智信里庙左的三间平屋中(此地俗名为西沙岸三脸石板)。当时学校为私立,经费由创办人自筹解决。

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娄锦华为校董,聘邱森卿为校长。翌年,报台州府备案,宣统元年(1909年)呈准,下拨全年约四百多元为学校的常费,借高沿街娄宅为校舍,聘王鹤订为校长。不久,学校又迁回智信里东首。

辛亥革命后,1912年,本校改名为“希鲁初级小学”。

民国五年(1916年),学校又更名为“希鲁国民小学”,由金殿铨、李宝琛先后任校长,陶祝华任校董(陶系清代诸生,葭芷人,纳粟得知府衔),扩建智信里校舍教室三间,后洪俊文接校长。1920年,呈准附设高小,转年校名为“希鲁小学”,民国十六年九月,阮炳德任校长。

1927年“五四”纪念日,高小部的学生集中在印山小学开会,提倡教育救国,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爱国歌曲,赶到三脸石板智信里处,搬移了神像,填平了庙四周的坟地、洼田。海门绅士丁介士、王槐卿出面募筹经费,建了校舍十八间,西式楼房三间,于民国十八年夏天(1929年)新校舍建成,丁介士等绅士为校董,阮炳德为校长。1930年春,校名改为“临海县第七区立中心小学”。

1932年,学校取消校董制,改由校长负责制。

1935年,临海张家渡人许良绍任校长,加办了高小部,不少师生走出校门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抵制日货等爱国行动,学校信誉大增。

1940年8月后,抗战时期为了师生的安全和上课,将学校的高年级部迁至临海白水洋。1943年,高年级部才从白水洋迁回海门,由袁正谊任校长,此时校名是“海门椒东椒西镇联合中心小学”。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本校亦得以发展,此时娄月初区长兼任校长。1946年8月后直到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期间,学校又改名为“海门区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本校校名为“海门区中心小学”,区人民政府派周鸿业任校长。

1954年,本校更名为“海门区第一小学”,简称“一小”。

1955年6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海门“一小”与“三小”合并,校名为“黄岩县第三中心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1970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后,将原借西门天主堂民办的“反帝小学”拆了阻隔的砖墙,并入本校,又改校名为“海门红旗小学”,(取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红旗》的名。)此校名一直沿用到1982年1月。

1982年7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海门特区改设为椒江市,本校门前大路由“红卫路”改为“育才路”。1982年2月,本校取新校名为“椒江市育才路小学”,一直沿用至1992年。1984年9月,学校兴办椒江区第一所家长学校,组织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建立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取得很大的成效。1987年,在校北面一座建筑面积为2570平方米的四层新教学楼落成。校长吴宏保。

1992年被椒江市教育局命名为“椒江市实验小学”,发挥实验性、示范性的作用。1993年9月,《育才新苗》校报创刊。1994年10月,因撤市设区,改名为“椒江区实验小学”,直至现在。

1995年3月,学校与杭大教育系合作创办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开展教育科研活动。1996年7月,在学校南面兴建了一幢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校长徐正富。

1998年8月,学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功”的主题,语文开展“双轨运行,大量读写”的整体实验。为此,学校编写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读本。校长陈凌峰。

2003年9月,学校提出“办精办好育才,做大做强名校”的口号,对校园进行了美化和扩建,以非凡的胆识,斥资购入“二建”用房和置换军分区用房,扩大了校园的面积。学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大力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活动有声有色地进行。2005年12月,学校举办盛大的百年校庆。校长张学球。

目前,学校以强劲的发展趋势,描绘学校发展蓝图,争创新的辉煌。

校园风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