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降龙伏虎 |
释义 | 1 成语典故降龙伏虎,成语,读音:xiáng lóng fú hǔ 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出自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 释义xiáng lóng fú hǔ 【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示例】~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近义词】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反义词】唯唯诺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歇后语】上山入海全无敌 ◎ 典故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後汉 书·方术传下·徐登》“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龙伏虎”比喻战胜重大困难。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出自《梁高僧传》和《续高僧传》) 降龙伏虎 气功内丹术术语。龙指心火,虎指肾水。谓以真意(元神之用)使心火下降而济肾水,肾水上润以制心火,则水火交合无间,性情自伏而助丹成。《性命圭旨全书》:“降之者,制其心中真火。”“伏之者,伏身中真水。” 多用于佛教用语,比喻战胜心中恶魔 2 象棋残局◎ 着法“降龙伏虎”是象棋古谱《适情雅趣》中的排局。着法红先胜: 1.兵七进一,将4进1; 2.车四平六,炮1平4; 3.车六进四,士5进4; 4.炮九平六,车2平4; 5.炮六进三,至此,红方用马、炮、兵三子困住里将、士、车三子,黑方只能动卒,而红方一路边兵长驱直入,兵到成功,以下着法略! 此局获胜关键是首着兵七进一,沉低要将困住黑将,可谓“降龙”;末着炮六进三,拴住黑车,可谓“伏虎”,首尾二着棋颇合局名“降龙伏虎”。 ◎ 适情雅趣公元1570年出版,由徐芝选编、陈学礼校正的明代古谱《适情雅趣》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一部棋谱,其中选入的《金鹏十八变》全局谱就是《桔中秘》的前身,计有得先与让先共九十二局,弃子局占据了绝大部分。 象棋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 年)刊出,金陵徐芝编, 全书十卷,一至八卷册为残局图式,相传选自《梦入神机》,计550局。九、十两卷选自《金鹏十八变》,主要介绍顺手炮、列手炮的各种变化。该谱为内容最丰富、局例最多、规模最可观、最完整的象棋古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