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庆泉 |
释义 | 蒋庆泉,辽宁锦州人。电影《英雄儿女》当中,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蒋庆泉就是他的原型之一。 中文名:蒋庆泉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8年 主要成就: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人物简介蒋庆泉,1928年出生。1949年入伍,担任步话机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他是位高个削瘦的老人,皮肤黝黑,极其普通的农民,虽然已经82岁(2010年)高龄,但是精神矍铄。背只是微微有点驼,并不像那些常年从事农活的老人那样有着深深弯的背。因为一只眼睛有病,所以戴了厚厚的眼镜。当他和洪炉见面的时候都很激动,两位老战士互致以庄重的军礼。 蒋庆泉喜欢看书,学知识,他家有一个小小的书柜,里面最显眼的是四大野战军战史。洪炉老师送给他自己写的抗美援朝书籍和一本23军战史,他爱不释手,当场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他很想知道自己4年的从军生涯,从国内到国外,到底打了两场什么样的战争。 正因为蒋庆泉很喜欢学知识。所以他以文盲的身份到部队后1年就当了步行机员,这是个技术兵种。他写的字让洪炉老师很惊讶:根本不像乡下农民的笔迹。 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老人:说话抑扬顿挫,快速而有力。当叙述到一个段落后,他会停下来想一想,然后用一些对仗的短句进行高度概括。就好像评书里经常出现的那样。 不过,当洪炉老师跟他讲,根据最近公布的资料,朝鲜战争是北方打了第一枪。他第一次沉默了。也许是这种心态使他能够相对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命运。 抗美援朝蒋庆泉的命运转折出现在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这也是其他6000人最不愿意回首的一段往事。而对于整个抗美援朝,这是一段隐蔽的历史。 根据曾任193师政委、参与志愿军战俘回归事宜的贺明少将了解,6064名归来人员中700人被开除军籍,4600多人只承认被俘前军籍。2900多名共产党员中只有120多人保留党籍,但也分别给予了各种党内处分。 但是,无论是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还是国内的宣传材料,都曾记载他们在战俘营升五星红旗、以血肉之躯与坦克机枪对抗的事情。 绝大部分人在审查的压力下,违心地上纲上线、承认“右倾保命”、“丧失气节”等情节。1954年4月,除部分营以上干部转业外,大部分连排干部和全部战士一律复员回家。 根据我们看到的蒋庆泉的档案,他所在的部队——23军67师政治部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 被俘经历蒋庆泉的档案有五分之四涉及被俘经历。和许多归国志愿军战俘一样,在压力下他在不同的自述和材料中,描述了不同的情况。在最为“不利于”他的一份材料中,蒋庆泉写到,“是投降的,原因是自己当时右倾保命,没有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我给党丢了人,给我军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这是我的罪,我有罪。” 在讲述如何接受敌人审问时,他说,自己告诉敌人“每人一挺小轻机枪”、“吃大米白面猪羊肉”。每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对抗敌人的审讯。但是,审查的最后结果认定:他被俘后暴露部队的武器装备。 根据曾任193师政委、参与志愿军战俘回归事宜的贺明少将了解,6064名归来人员中700人被开除军籍,4600多人只承认被俘前军籍。2900多名共产党员中只有120多人保留党籍,但也分别给予了各种党内处分。 但是,无论是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还是国内的宣传材料,都曾记载他们在战俘营升五星红旗、以血肉之躯与坦克机枪对抗的事情。 绝大部分人在审查的压力下,违心地上纲上线、承认“右倾保命”、“丧失气节”等情节。1954年4月,除部分营以上干部转业外,大部分连排干部和全部战士一律复员回家。 根据我们看到的蒋庆泉的档案,他所在的部队——23军67师政治部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 蒋庆泉现在和二儿子住在一起。这个东北乡村的普通农户家里,只有一台电视。二儿子看起来有些木讷,通过土地微薄的收入与大哥一起负担年迈的父亲和母亲。 大儿子蒋立是葫芦岛一所小学的教务人员,妻子是中学的老师,家里有个正上学的儿子。他们像普通城市居民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压力。几乎每周他都会坐长途车回去看蒋庆泉。蒋立对于我们的到来本来有些犹豫。他最后说,你们能让他感觉自己的付出还是有人承认,他心里高兴多活几年,我们做儿女的就满足了。 被俘的屈辱感一直困扰着蒋庆泉。这使他对今天所得到一切都感到满足。但每个听到他的故事的人,包括区民政局的副局长,都深感命运对他的不公。” 英雄形象电影《英雄儿女》当中,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其主要原型之一就是蒋庆泉。 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同归于尽。 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 于树昌与杨根思确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个最初促动洪炉写下“向我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事件回放激烈的战斗中,和他联系的是陆洪坤。只听见蒋庆泉不停的用步话机报告敌人位置,指挥炮兵打击敌人。他“ 200米、100米、50米、20米,直接向我的碉堡顶上开炮!什么也不用管了,快开炮吧!”最后的声音是“炸到我了!共产党万岁!”以后就没有消息了。蒋庆泉的事迹被陆洪坤和谷德泰写成报道《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部队也准备为他请功。然而,几天后,来命令,停止一切宣传。蒋庆泉没有死,炸昏以后成美军俘虏。当时,蒋庆泉宁可死也不愿意当俘虏。可是,身上到处是伤,一点劲也没有。当时规定,被俘人员不得宣传。23军军长黄浩回忆“虽然于树昌(另一个步话机员,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人同归于尽。)被宣传出去。而最早发现的英雄蒋庆泉却被埋没了!我感到遗憾。”后来以于树昌为主人公发表文章,大部分取材《顽强的声音》。《志愿军一日》改标题《向我开炮》。蒋庆泉不知道这些,作为“归来人员”退伍回乡。感谢网络,陆洪坤和孙女戏言,“看能不能找到爷爷?”蒋庆泉的儿子蒋立发帖“志愿军战士蒋庆泉寻找当年战友。”2008年两位老人抱在一起“老战友,向你开炮的人来了!”我们要是忘记了他们,天理难容!要是没有网络,没有微博。我们的英雄还在默默无闻的人海里,继续当他的“归来人员”。是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意味着流血、牺牲。“成千成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让我们高举着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 。 人物现状蒋庆泉现在和二儿子住在一起。这个东北乡村的普通农户家里,只有一台电视。二儿子看起来有些木讷,通过土地微薄的收入与大哥一起负担年迈的父亲和母亲。 大儿子蒋立是葫芦岛一所小学的教务人员,妻子是中学的老师,家里有个正上学的儿子。他们像普通城市居民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压力。几乎每周他都会坐葫芦岛至锦州(比邻两个城市市区距离五十公里)客车回去看父亲蒋庆泉。 蒋立对于我们的到来本来有些犹豫。他最后说,你们能让他感觉自己的付出还是有人承认,他心里高兴多活几年,我们做儿女的就满足了。 凤凰中文电视台的《潍柴动力凤凰大视野》栏目中的纪录片《老兵》,其中第三集《我是“王成”》,用影视专门记录了老英雄蒋庆泉荡气回肠的一生,令人不胜唏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