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
释义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博物馆

发掘领队:周润垦

简介

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街道办事处东山村内的东山村遗址,两次发掘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揭示了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有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在长江下游揭露了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

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与一般小墓实行分区埋葬。这种分区埋葬现象,在长江下游甚至在全国都是首次发现。墓坑规模大,随葬品总数多,9座高等级大墓的随葬品总数为385件。随葬陶器器型除了鼎、豆、壶、罐等基本组合外,普遍发现有厚胎大口缸、陶鬻等,大口缸有的高达85厘米。有的墓葬内出土有陶簋、背壶等。多数墓葬随葬有大型石钺、长条形石锛,可能具有礼器的性质,代表军权或王权。随葬的玉器多,种类有璜、瑷、钺、镯、块、环、管、珠、坠、凿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造型的玉器,如环锥形玉饰、钥匙状玉饰、“G”形玉饰、鱼钩形玉饰、带柄钺形玉器等。

东山村遗址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会文明找到了源头。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也提供了难得的新资料。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现,证明至少在5800年前后,社会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

专家点评:

陈星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东山村遗址让我们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遗址主要的遗存是崧泽文化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墓葬有等级差别,小墓、大墓分属不同的区域。27座小墓总共才随葬140多件器物,而有的大墓一个墓就随葬56件器物。从埋葬方式和头向分析,虽然年代有早晚之剐,但墓葬主人显然属于一个群体。随葬品虽有多寡之分,但大小墓的主人显然也应该属于一个群体。不仅如此,从葬式、墓向和墓葬之间少见打破关系等特点判断,该遗址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居民之间也可能是连续发展的某种共同体,这不仅说明东山村居民曾在此长期定居,也说明其社会分化程度在崧泽文化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东山村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不仅发现大量成组的陶器,还发现了众多的玉器、石器等,M99还发现石钺多件,不少大墓还随葬长形石锛;石钺和石锛恐怕都是仪仗武器,显示基主人生前拥有非凡的权威。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城墙高耸,祭坛林立,大型墓葬相继出现在许多地区,中国核心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明显加速,早期中国的雏形呼之欲出。东山村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的发现,使我们看到这个不断加速的历史进程在长江下游可能远在公元前3500年之前,这为我们理解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提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找到了源头。

概述

东山村遗址出土的文物是目前中国研究古代社会分层分阶出现的最早实例 东山村遗址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街道办事处东山村内,东距张家港市区18公里,北离长江约2公里。遗址西为香山,遗址坐落在香山东脊向东延伸的坡地上。1989年当地镇政府建房盖楼时发现该遗址,之后由苏州博物馆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7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的文化层堆积以及若干房址和墓葬。1995年,东山村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村遗址由于所处地势较高,近几年来,小区开发日益高涨,周围民居林立,已经对遗址构成了严重威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参加,分别于2008年7月至11月和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前后两次对东山村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通过对遗址现状的仔细勘查和钻探,遗址的整体平面近圆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区域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

两次发掘地点均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16个,加后期的扩方,发掘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发掘区域自东向西分别编为Ⅰ区、Ⅱ区、Ⅲ 区。经过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主要揭示了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包括有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揭露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以及发现了10多座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另外,在马家浜文化层堆积中漂洗出较多的炭化稻米、瓜子、果核等植物遗存,以及较多的动物骨骼标本。

发掘显示,东山村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总体上西高东低,堆积分布不均匀,文化层堆积往东渐厚。目前多数探方停留在崧泽文化或马家浜文化墓葬层面,仅Ⅰ区T2006和T1905两个探方发掘至生土,尤其以T2006的文化层堆积比较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有现代表土层、清代文化层、六朝—唐宋文化层、马桥文化层、崧泽文化层、马家浜文化层,生土面距地表约4.15米。文化层堆积主要是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

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

专家们在东山村遗址发掘的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前考察 徐亮 摄 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主要发现在Ⅰ区的T1506内和Ⅲ区的T0611内,共发现了11座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Ⅰ区T1506内发现6座,开口于④层(崧泽文化层)下。Ⅲ区T0611内及西边扩方发现有5座墓葬,开口于②层下(②层为明清层,T0611探方及西边扩方所在地势较高,②层下即为⑥层马家浜文化层堆积),打破⑥层。11座墓葬的方向大致成西北—东南方向,大小基本相同,长在1.9米左右,宽为0.7米左右。墓葬内的随葬品不多,一般随葬两三件器物。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黑陶等,器型有陶釜、喇叭形圈足豆、陶盆、陶杯、尖底器等。在T0611内的4座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主要以平底釜或圜底釜为随葬器物,T1506内的6座墓葬主要以里黑外红的陶豆为随葬器物。以M78、M97为例简要介绍。

M78,位于T0611的中部偏北,开口于②层下。墓口长1.85、宽0.75~0.8米,墓深0.2米,方向355度,墓口距地表深0.30米。人骨架已朽腐不存,随葬品置于墓底东侧,陶质主要是夹砂或泥质红陶,随葬品有喇叭形圈足豆、陶釜、陶灶残片等。

M97,位于T0511东北角。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⑥层。墓口长2.1 、宽0.7、深0.2米,方向 345°。墓口距地表0.2米。人骨架已朽腐不存,随葬品置于墓底中部,有尖底器(瓶?)1件、陶罐1件。

M68和M78内出土的陶豆均为大喇叭形圈足,豆盘里黑外红,与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陶豆相似,墓葬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M97内出土的鸡冠耳陶罐为马家浜文化晚期,同出的一件尖底器(瓶)器口周围饰弦纹带,带下堆贴一周器耳,再往下饰满斜向绳纹,该器形在环太

湖流域未见同类器,也找不到源头,明显具有中原半坡文化尖底瓶的风格。

崧泽文化时期聚落

目前的发掘显示,在崧泽文化时期, 遗址的Ⅰ区均是埋葬小型墓; Ⅱ区主要是建筑区,发现有多座房址;在遗址的Ⅲ区,主要是埋葬大型墓。

1.房址

崧泽时期的房址共发现有5座,均在遗址的Ⅱ区,编号F1~F5,其中以F1和F2保存较好。

F1,位于T1209和T1210内,开口于④层下,为地面建筑,有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房址平面呈长方形,接近正南北方向,南北长14.7米、东西宽5.75米 ,面积约85平方米。房址东边被4座明清时期的墓葬所打破。由于东山村整个遗址坐落在香山向东延伸的坡脊上,遗址西高东低,因此房址所在的地面也是西边略高,东边略低。在房址四周有圆形柱洞,柱洞直径多数在20厘米左右,房址转角处的柱洞直径比较大,约有50厘米。

在F1房址中间是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中间厚边缘薄,最厚处约有30厘米。红烧土堆积中常见印有芦苇杆状凹槽的红烧土块,可以说明,该房址是木骨泥墙建筑。在剔除红烧土堆积上的覆土时,发现一些陶器的残片暴露在外面, 陶器的大部分被压在红烧土下。经初步清理,目前已在房址的北部红烧土下发现有陶豆、陶罐、陶釜、玉玦、石斧等10多件器物。这些器物无疑是房址倒塌时,被压在底下的。从陶豆的形制分析,属于崧泽文化早期器物。因此,F1的年代属于崧泽文化早期。

从柱洞的分布,房址所在地面的地势初步分析,F1的门道朝向东边。另外,考虑到房址的南北向很长,中间可能会有隔墙,即F1可能分为两个或多个隔间。为了解房址的平面布局,在尽量不破坏整体形状的情况下,在F1的偏西侧开了一条南北向的解剖探沟,长10.30米,宽0.40厘米。从探沟解剖情况分析,现存倒塌的红烧土堆积到居住面之间厚0.10-0.25米,居住面上残存有大块红烧土墙体,在红烧土下还清理出1件陶罐、1件石锛和两

件陶纺轮。另外,在探沟的中部偏北处,发现有段宽约30米的空白,推测可能是隔墙所在,将房址分为南北两个隔间。

F2,形制与F1相似,同样有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外围发现有柱洞。目前揭露的现状南北长8.1、东西宽6.3米 ,现面积约50平方米。房址北部尚向北延伸。

另外, F3、F4、F5等3座房址仅发现有柱洞,未见基槽,推测可能是干栏式建筑。F5被现代石灰坑破坏较甚,仅残存若干柱洞。F3、F4分别位于F1和F2的南面,F3平面为椭圆形,面积约13平方米,F4平面为圆形,面积约17平方米。从平面布局分析,可能是两组房址,F4和F3分别是F1和F2的附属建筑。

Ⅰ区墓地

东山村遗址发现的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主要在遗址的Ⅰ区和Ⅲ区。Ⅰ区均是埋葬小型墓,主要分布在T1606、T1706、T1806 、T1906、 T1805、T1905、T2005等探方内,目前共清理了27座。这批墓葬开口层位不一,有③层下和④层下的,在时代上有早晚差别。墓葬的长宽多数一致,墓葬长在2.2米左右,宽在0.8米左右,方向基本一致,在330度左右。 墓葬内人骨基本朽腐不存,仅个别有人骨痕迹。随葬品多数比较丰富,多在10件以上,个别墓葬随葬品有26件之多,随葬品较少的有两三件器物。随葬品的摆放比较固定,绝大多数是放置在墓主的左右两侧和脚部,排列比较整齐。

27座墓葬共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共140多件,器形有陶鼎、陶豆、陶罐、陶壶、陶杯、陶匜、陶钵、陶纺轮、陶釜、陶鬶、石钺、石锛、石凿、梯形玉饰、三角形玉饰、半圆形玉饰、环形玉饰等。陶器制作比较规整,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红陶或红褐陶次之,有相当的黑陶。石器中的石钺和长条形石锛,磨制光滑精美,没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在墓葬年代上,从崧泽文化早期、中期到晚期均有发现。以下以M14、M4为例简要介绍。

M14,位于T1806的东北角,开口于④层下。墓的西南角小部分被一座清代墓所打破。墓口长2.10米、宽0.80米,墓口距地表深1.10米,方向330度。墓内发现有人骨朽腐痕迹,残存胫骨一小段。随葬品分置于墓主的左右两侧和脚部,出土有陶鼎、陶豆、陶罐、尊形杯、陶盉、陶纺轮等8件器物。出土的陶豆豆柄上饰三组弦纹,弦纹中间空白处饰纵条形镂孔,明显具有崧泽文化早期的特征。因此,M14的年代定在崧泽文化早期。

M4,位于T1706的东部中间,开口于③层下,被一现代沟所打破,但是保存较完好。长2.40、宽0.70、深0.20米,墓口距地表深0.60米 ,方向340度。人骨已朽腐不存。随葬品遍布坑内。出土有陶鼎、陶豆、陶罐、陶杯、陶匜、陶壶、陶鬶、石锛、石钺等近30件随葬品。出土的石钺横置在墓底右侧中间,推测原先可能安装有木柄,已经朽化不存。陶器中圈足器普遍为花瓣形圈足,陶罐上半部流行瓦楞状弦纹,明显为崧泽文化晚期的特征。因此,M4的年代大体为崧泽文化晚期。

Ⅲ区墓地

Ⅲ区主要是埋葬大型墓,主要分布在T0510、T065和T0710等探方内。目前共发现有10座,已清理了8座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墓葬开口于④ 层或⑤层下,打破⑥层马家浜文化层堆积。墓地所在北面地势略高,在T0611探方②下即为马家浜文化层堆积,该层堆积往东、往南渐下倾。分析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该处为小高地,崧泽文化时期的大墓即埋葬在小高地的南面坡地上。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的方向基本一致,为西北—东南走向,目前尚未发现有打破关系。长度多数在3米左右,最长有3.3米,宽度多在1.6米左右,最宽为1.8米。随葬品数量多在三十件以上,最多有56件,有陶器、石器、玉器等。玉器的数量多在10件以上,最多有19件。石器和玉器主要放置于墓主的身上或是头部和脚部,陶器主要放置于墓主的四周。相当于崧泽文化早期的高等级大墓有 M90、M92、M89、M95等四座,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期的高等级大墓有M91、M93、M94、M96等四座。现以M90、 M91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M90,位于T0610的南部,开口于⑤层下,打破马家浜文化层堆积。是本次发现的迄今为止崧泽文化墓葬中墓坑最大的6座墓之一。墓坑较规整,墓壁斜直,墓底较平。墓口长3.05米,北边略宽约1.8米,南边略窄约1.7米,墓深0.4米,墓口距地表约0.8米,方向340度。墓葬内人骨保存不佳,仅存朽腐的头骨,位于墓底北部中间。墓葬内随葬品非常丰富,有陶鼎、陶豆、陶罐、陶鬶、陶壶、陶盘、陶缸、石锛、石钺、石锥、玉镯、玉璜、玉玦、玉耳珰、玉管、玉饰件等56件。陶器主要放置于墓底的四周,夹砂红陶缸放置在墓坑的东南角,东北部放置有陶罐等器物,西北角放置有2件陶豆,西南处的陶器较破碎,在陶片之上还放置有两件一长一短的石锛,其中长石锛长约 34.2厘米、宽6~6.5厘米、厚2.7厘米。石器和玉器主要放置于墓主的身上及两侧,出土的两件玉镯正处在墓主的手腕位置。另外在墓主头部的左上方亦放置有8件玉器,器形为玉玦、玉管、玉坠等。其中在墓主的左右两侧各放置有两把相向的石钺。此外,在墓底的东北部亦放置有一把石钺。在起取该石钺时,发现在石钺下方的土面上印有多道斜向朱砂痕迹,分析应该是石钺圆孔左右两边的彩绘。在墓主的头部上出土有一件玉玦,在头部下方出土有一件玉璜。该件玉璜在埋葬之前已断为两截,墓主在断裂处两边各钻两孔并刻细凹槽以细绳相连。同时,在头部的右上方出土有一件石锥,在头部下方出土一件断为两段的砺石,以及一堆石英砂。石锥磨制非常光滑,器身上有一制作疤痕,锥尖刃扁平,有明显使用的疤痕。该石锥含铁量非常高,用磁铁靠近可吸住。初步推测石椎、砺石以及石英砂可能是一套制玉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握有生产玉器的大权,其身份和地位比较显赫。该套制玉工具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制玉生产及工艺流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M90内随葬品的数量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最多的一座,共有56件器物,包括有5件大型石钺、1件大型石锛、19件玉器以及26件陶器等,其中玉器和石钺的数量亦是目前之最。出土的一件陶豆豆柄上饰三组弦纹,弦纹中间空白处饰纵条形镂孔,与青浦崧泽遗址M13∶4、嘉兴南河浜遗址T401⑨∶1相似,明显具有崧泽文化早期的特征。因此,M90的年代初步定在崧泽文化早期。

M91,位于T0711的东南角,部分进入到T0710的北部,开口于④层下。该墓是本次发现的迄今为止崧泽文化墓葬中墓坑最大的6座墓之一, 墓口长3.15米、宽1.76米、深0.5米,距地表0.7米,方向345度。墓葬内的人骨保存尚好,虽已朽腐,但是整体骨架比较清晰,经鉴定墓主为成年男性。墓主位于墓底的中部略偏西。随葬品比较丰富,出土有陶鼎、陶豆、陶鬶、陶罐、陶缸、觚形杯、陶缸、石锛、玉钺、玉镯、玉环等随葬器物共38件,其中陶器23件、石器2件、玉器13件。陶器主要放置在墓主的左右两侧,夹砂红陶缸同样放置在墓坑的东南角,墓主左侧随葬陶器的摆放位置偏北,与夹砂红陶缸之间有段空白。在墓主的左侧手腕处出土有1件玉镯,在左侧胸部下方出土有1把玉钺,该玉钺长14.1、刃宽 6.1厘米。另外,在墓主的头部上方出有1件玉镯和5件玉环,脚部下方出有1件玉镯和3件玉环。出土的一件陶豆豆柄上部成外鼓的枣核状,柄底口为宽沿,与青浦崧泽遗址M39∶1相似。出土的一件陶鬶的器身为瓦楞状弦纹。两件陶器的特征明显是从崧泽文化早期的特征演变过来,因此,初步分析M91的年代为崧泽文化中期,或者略微偏早。

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较以往的墓葬有以下几点突破:

1.墓坑规格大,长普遍在3米左右,最长的有3.3米,宽在1.6米左右,最宽的有1.7~1.8米。M90、M91、M92、M94、M95、M96等6座墓葬的墓坑长均在3米以上。

2.随葬品的总数多,大多在30件以上,最多的有56件。陶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大多在20件以上。普遍发现有厚胎大口缸、陶鬶等。

3.随葬石器中有大型石钺、石锛。磨制非常精致。未见使用痕迹。如M90中随葬了5件大型石钺和1件大型石锛。

4.随葬玉器多,种类丰富,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几乎每座大墓内的玉器数量都在10件以上,有的近20件。随葬玉器的种类有:璜、瑗、钺、镯、玦、环、管、珠、坠、凿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造型的玉器,如M92的锥形玉饰、M93内的钥匙状玉饰、“G”形玉饰、M96内的鱼钩形玉饰等。

东山村遗址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

经过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东山村遗址的考古信息越来越丰富,遗址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初步整理有以下几点:

1.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内平底釜或圜底釜的出土,说明太湖东部以圜底釜为主的考古学文化和太湖西部以平底釜为主的考古学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为深入研究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新资料。

M97内出土的绳纹尖底器(瓶),在长江下游地区未见源头,明显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风格,为探讨黄河中游与长江下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2.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出土的部分陶器和玉器与皖江平原和宁镇地区的史前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3.首次在长江下游发现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大墓内随葬数量众多的玉器、石器和丰富的陶器,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会文明找到了源头。

4.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现,证明至少在5800年前后,社会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为研究长江下游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