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都市大桥中心小学 |
释义 | 江都市大桥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几经迁徙,现坐落于美丽的北塔河畔,占地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可容纳80个班级,4000余名学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图书馆、体育馆、报告厅,音乐、美术、舞蹈、计算机、劳技、书法室等一应齐全,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覆盖了所有班级和学科。 学校简介目前学校有40个教学班,2121名学生,100名教职员工,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多人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江都市名校长、江都市中青年教学骨干、江都市教坛新秀,是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多年来,大小人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先后创建成“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 “扬州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和“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连续多年被江都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在江都市综合质量督导评估中一直名列A类学校行列。 学校简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后,各地陆续出现了官办和私立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由大桥的有识之士孙香谷、袁泽山、莫子奇、袁锡仙等共同创办起竞化两等小学,校址设在大桥中大街三圣庵内(现东风旅社),聘请清末举人袁济川担任堂长(即校长)。当时设高等一级、初等二级共三个班。经费由“厘局”及法门寺捐款拨付,并向学生征收一定的学费。课程设置为国文、算术、图画、体操四门,学生近百人。这就是大桥小学的滥觞。 光绪末年(1908年)徐循卿在大桥东街头龙华寺内(现大桥医院)独资兴办了循序两等小学堂,聘请程和荫、张诚林、李未庭等人为教师,只有两个复式班,并聘请徐荫和为堂长(即校长)。 民国三年(1914年)竞化两等小学堂被县接收,并改名为县立第六高等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县公立大桥第六高等小学和私立循序两等小学堂合并,并改名为江都县立第九小学。由于当时校舍限制,全校两高两初和复式班分为三处,即:三圣庵设一、二复式班,敦善堂设三、四复式班,龙华寺设两个五、六高年级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当时倡善举、兴教育新思想的影响下,大桥先后有江都县立第九小学校、第四学区乡立第十一初级小学(关帝庙内)、江都县立竞化小学三所规模较大的公立小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江都县立第九小学改名为江都县东二路第一小学,下半年又改名为江都县第二学区大桥小学校,并将县立第十一初级小学划为大桥小学分校。 民国二十一年、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1933年)江都县政府又将大桥小学校改名为江都县第二学区(东区)标准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将嘶马、杨桥、佘板、花荡、头桥、虹桥等19所学校组建成教育协进团,大桥小学是这一协进团里的首席学校。 日军占领扬州后,学校临时解散。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大桥小学复课。1939年新四军民运工作组周旋同志来大桥小学组织进步学生成立儿童团,公推童德昭同学为儿童团长,中心任务是组织师生宣传抗日救国。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7日,日军占领大桥,大桥小学被迫解散。 日军占领大桥后,日伪政府继续办起大桥小学,校址设在天后宫,学生有200多人,设四初小一高小。当时学校里的地下中共党员陈明德组织学生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宣传抗日,并转发抗日报纸《挺进报》,并发展大桥小学的周路为共产党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24日大桥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又续办起大桥小学,不久发展到14个班,600多名学生,学校本部设在“徐氏宗祠” 、“普提善途”和“江西会馆”三地各设一个中级部,镇东、河西各设一个低级部。学校对贫苦学生免收书本费,基本满足当地百姓子女的入学需求。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大桥小学在各科教学中,注意渗透政治思想和时事政策教育,学校规定每天早操后,上晨会时根据《苏中报》、《人民报》以及政府对当前工作的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形势、时事、政策的教育谈话。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儿童团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主建了歌咏队和演唱队深入到街头进行演出,紧紧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镇东边开辟一亩多荒地作为学生劳动锻炼的生产园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根据中共江都县委组织部指示,建立大桥小学党小组,其成员有周明惠(女)、王茂林、刘明等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7日,国民党军队进驻大桥,民主政府决定大桥小学停办。同年5月7日国民政府江都县教育局宣布恢复大桥小学,同时将校名改为江都县大桥镇中心国民学校,校址设在河西龙王庙隔壁的理善堂内。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国民政府江都县教育局在大桥办起青龙镇中心小学,1948年春,县教育局将青龙镇中心国民学校改名为大桥镇中心国民学校,河西的大桥中心国民学校改名为大桥镇初级国民小学校。 1949年2月江都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正式批办江都县大桥小学。(将镇内所有小学合并)本部仍设在徐氏宗祠,西分部设在龙王庙,东分部设在原龙华寺内新建的校舍。 1949年12月大桥小学建立全县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队。1950年在天后宫增设一个低级复式班。50年年末全校师生投入到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中,涌跃参加“捐飞机大炮”、写信慰问“最可爱的人”的活动。 1952年撤销东分部,校舍移交给县师资培训班。西分部单独建校,校名为大桥镇镇扬民办初级小学。1953年暑期,镇扬民办初级小学又并入大桥小学。 1955年大桥小学五丁中队举办的“一定要解放台湾”主题活动全过程被《江苏教育》刊登报道,这个中队又向全国少先队发出倡议书,“为军烈属做事”,该倡议书全文被《文汇报》刊登,这个中队成为全县第一个红领巾班,其工作经验总结《一个红领巾班的成长》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为小册子全国发行。1958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将大桥小学学生创作的百首儿歌编入红领巾小丛书,书名为《自己写自己唱》。 1966年大桥小学改名为育红小学。 1969年学校下放到大队办:分为大桥小学、童兴小学、胜利小学,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1972年暑假后,大桥小学招收一个初中班。 1981年童兴、胜利两小学又并入大桥小学,改名为江都县大桥区中心小学。全校有30个班级,1465个学生,60多个教职工,其规模是解放前的五倍。 1982年在学校本部翻建一幢三层的教学楼,计15个教室。 1982年大桥小学单独建立了党支部。第二年办起了“培智班”2个。 1983年在学校本部校门东又翻建一幢二层教学楼,计6个教室,1988年又在学校本部校门西翻建一幢二层教学楼,计6个教室。 1983年大桥小学被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 1984年四⑵中队被团省委评为“功勋中队”,少先队员左江被评为“功勋队员”。由于近两年来大桥小学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1985年获团中央“创造杯”3个,省优秀奖5个。 1986年大桥小学楠木厅被列为江都市“二级文物保护建筑”。 1988年大桥小学少先队大队被省团委表彰为“红旗大队。聘江都县委书记吕振霖同志(现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 1975——2002年大桥小学先后创办了纺织配件厂、纸绳厂、金属丝网厂、毛巾被厂、印刷厂和制鞋厂,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6年四年级学生朱春禄被评为全国十佳好少年,去北京参加少代会,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朱春禄同学身残志坚的优秀事迹被全国十多家报纸专版报道。 1998—2004年先后撤去马场、蔡新、新塘、杨墅、卞岔等小学,并入大桥小学。 2000年大桥镇政府集全镇之力决定将大桥小学异地重建,在童兴村的地段上征地25085平方米兴建了一所前后两幢四层锁形的教学大楼,共有四十多个教室和多功能教室。2001年9月整体搬迁到东园路新校址。 2002年——2003年成功创建成“扬州市合格中心小学”“江都市写字教学特色校” “扬州市绿色学校”和“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2004年大桥小学百人书法现场受到教育局领导和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2004年以扬州市第一名的高分通过专家组验收,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 2006年创建成为“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和“扬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 2007年6月1日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同志视察大桥小学,并与师生共同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扬州电视台及相关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2002年—2009年在江都市综合质量督导评估中连续7年荣获A类学校,连续7年被江都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双文明”、“三个文明”先进单位。 2001—2008年先后被表彰为江都市“平安校园” 、“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师表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荣获“优秀党支部”、“先进团支部”、“先进基层工会”、“扬州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扬州市优秀家长学校”、 “江都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如今沿江开发气势磅礴,滨江科技城建设如火如荼,2009年一所崭新的校园在白塔河畔拔地而起,校园占地近百亩。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报告厅、少年宫,校舍造型优美,错落有致,连廊相接,运动场地绿草成荫,景观花园莺歌燕舞,美不胜收。其规模及设施省内领先,苏中一流。 一百载含英咀华,一百载沧桑砥砺。新的大桥小学在镇党委、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广大教职员工励精图治团结拼搏,正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前进!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