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滨农场 |
释义 | 江滨农场,建立于1956年,因其濒临黑龙江而得名。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东北端,东隔向阳总干渠与绥滨农场为界,南和军川农场毗邻,西同名山农场相接,西北连肇兴乡,东北抵黑龙江南岸。 地理坐标东经131°12'——131°13',北纬47°32' — 47°41'。 名称由来江滨农场,建立于1956年,因其濒临黑龙江而得名。 农场事记1956年四五月间,山东青年垦荒队到达萝北县东北部开荒建点,分设开封、新升两个乡。 1958年9月,十万转业官兵组建的预备一师、七师在开封、新升乡的基础上组建江滨农场,场部设在“肇兴”,下设4个分场,即:肇兴为一分场,开封为二分场,新升为三分场,三马架为四分场。 1958年10月,萝北县境内农场全部合并成立萝北农场,下设13个作业区,开封、新升分场分别为十一、十二作业区。翌年,将作业区改为分场。 1963年3月,萝北农场改为萝北农垦分局,将十一、十二分场合并为江滨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团。 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江滨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 场部江滨农场场部在萝北县城东56公里、绥滨县城西70公里的鹤绥公路旁,是全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场部所在地原为一片荒原,1956年初建点,名为“十三庄”,人口170人。1959年,萝北农场十二分场场部从二十九庄迁至此地。1963年成为江滨农场场部所在地,逐步形成小城镇,到1992年聚居人口已发展到6080人。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6条大街成“田”字形排列有序,东、西、南、北分别规划为工业区、文教卫生区、工程建筑区、农业科研区以及商业服务区等。 经济拥有绿色土地资源的广阔自然水域的江滨农场,现已成为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综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型企业,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有机作物的出口基地。 农场下设26个作业区,20多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全场固定资产总额6千余万元,土地总面积353 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种植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种植业结构"调优、调专、调绿、调特"的原则,按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为子孙后代创造优美安恬的生活环境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通过生态农业和有机绿色农业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无污染、无公害,具有特色营养保健的食品原料供应基地,与日、韩、俄等多国客商及国内几家大型外贸粮食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5万亩有机大豆生产基地通过了日本农业标准协会的认证,14万亩水稻,5.3万亩大豆,7.5万亩玉米,0.7万亩大麦,1.4万亩红小豆等其他经济作物通过无公害认证,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农业江滨农场土地总面积353 平方公里,耕地2万公顷,草地8千余亩,资源丰富,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红小豆、红芸豆、大麦等为主,年产粮豆13万余吨。猪年存栏可达2.5万头,羊存栏可达3千余只,奶牛存栏达4千余头。 水资源由于受黑龙江、松花江两条大江影响,地下水量充足,水质清澈,水位通常在地表以下5米。境内旱河总蓄水量7万立方米,饲养淡水鱼几十种,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广泛用于农田灌溉,同时也为发展养殖业,畜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工业企业拥有年加工大豆2万吨的浸油厂,年加工1万吨大豆粉加工厂,年加工水稻6万吨的精米厂,以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十多家工业企业。 交通农场公路、水路交通方便,哈萝公路横穿农场,往西可直达鹤岗、佳木斯、哈尔滨市,距宝泉岭火车站100公里,距黑龙江航运码头8公里,距名山国际口岸25公里,国内电力供应充足,11万伏高压线路,架通全场,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全国联网,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30多套节目可供选择,程控电话四通八达,移动网络覆盖全场,可直拔世界各地。 卫生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自成体系,职工医院已达到一级甲等医院,并加入宝泉岭医疗集团,医疗设施齐全,多次被评为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教育教育事业发达,幼儿园、中小学拥有整齐美观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方便了职工子女入托和上学。文化场所设施齐全,活动丰富多彩,现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的富强镇和总局文明单位。 人居城镇建设引人注目,街道全部实现水泥路,宽敞、整洁,自来水通万家,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商业、服务业兴旺,全场拥有一个占地1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个2000平方米的集市贸易市场,商店、零售店、饭店、旅店随处可见。 其他邮政编码:154243 长途区号:046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