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北岸近代建筑群 |
释义 | 江北岸近代建筑群共有4个建筑组成:宁波邮政局、谢氏旧址、英国领事馆、浙海关旧址。 宁波邮政局宁波邮政局旧址位于江北区中马路172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加重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光绪四年(1878),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定,依照西欧邮政之法,由外国人把持的海关试办邮政。同年十月,浙海关(设在宁波之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承转邮件业务,并附发大龙邮票,开创了浙江近代邮政之先河。光绪五年(1879),海关书信馆改称拨驷达局,设于江北岸海关弄。 光绪二十二年(1897),惟恐邮权旁落,清廷创办了大清国家邮政,全国首批御准成立的邮政局共24处,宁波名列其中。宁波邮政局改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辖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等15处邮政局和24处代办邮政铺商,几遍大半个浙江省。宣统三年(1911),邮传部正式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自成体系。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宁波一等邮局,局址迁往江北岸屠家巷(现中马路172),并分设两处支局。自1923年起,各国在宁波私设的外邮逐渐撤消,民信又废,邮政渐渐推广,业务蒸蒸日上。民国36年(1947),邮局迁往车站路122号新局房。 宁波邮政局旧址建于清末至民国初期,为二层外廊式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呈凸字形。该建筑采用了大量的砖砌柱式和拱券结构装饰立面,东入口处装饰爱奥尼柱头,带有古典建筑特征,是宁波代表性的优秀近代建筑。 谢氏旧址“谢氏旧址”原为甬籍煤炭巨商谢恒昌私宅。谢恒昌名天赐,又名德斗(1875-1960),16岁到上海煤炭行为学徒,后自设煤号投资煤矿,成立宁波旅沪同乡会,发起创办宁波绍船公司,创办镇海求精学校七所,在上海参与办儿童福利会、红十字会、四明公所、闸北求火会,捐巨资于宁波四明孤儿院、育婴堂等,抗战爆发后,为上海市抗日援会主持人之一,后赴重庆,继续经营煤矿业,抗战胜利后,住上海煤炭业公会理事长,上海解放后,继位煤业公会重要委员。该建筑,地处宁波市江北岸,用水泥、砖和石材砌成三层楼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特点为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品味典雅、结构技术手段先进,是我市的建筑珍品,宁波沦陷后,侵华日军占据谢宅作为水上司令部附设检查站,解放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3351部队使用,现保存良好的历史愿貌。 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路56号甬江西北岸。建成于清光绪六年(1880)。中英不平等《南京条约》签定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指定江北岸一带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英国派驻领事,建英国领事馆。后因在宁波的英国人较少,侨务归上海英国领事馆兼管,1934年6月宁波英国领事馆撤消。英国驻沪领事毕。约翰逐将该房屋作价转让给当时的鄞县政府作救济院。 解放后,英国领事馆原有的领事官邸和工作人员住房等房屋被拆除,现仅存英国领事馆主楼(办公大楼)一幢,从解放初到现在一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后勤部的一处营地。 浙海关旧址据《鄞县通志》等文献记载,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浙海关于宁波,至今已300多年,宁波海关可谓历史悠久,显示了宁波口岸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的重要性。鸦片战争失败后,宁波被迫辟为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设立了以税务司制的浙海关,浙海关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海关,直至1949年宁波解放。 现存的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198号的砖砌三层加阁楼建筑,既是原浙海关税务司(又称浙海新关)办公、管理用房之一。该建筑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属英国人自西向东扩张过程中带来的殖民地式建筑(Colonial Architecture),是宁波开埠初期的典型建筑和外滩近代建筑群中的最早实例,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丧权辱国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目前,整体建筑框架基本完好,建筑风貌依旧,1983年9月被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