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浆果楝 |
释义 | 基本资料所属卷:Cipadessa Bl. 所属科:Meli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浆果楝 其它中文名:“亚罗椿”、“苦亚罗椿”、“埋皮仿”、“哈皮仿”、“秧勒”(西双版纳傣族语)。 文献来源:Cipadessa baccifera (Roth) Miq. (1868); C. DC. (1878);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4); Chun (1940); Harms in Engl. et Prantl (1940); How et T. Chen (1955). Melia baccifera Roth (1821), DC. (1824); Cipadessa fruticosa Bl. (1825); Hiern in Hook. f. (1875); Harms in Engl. et Prantl (1897); Pellegr. in Lecte. (1911)* ; Mallea rothii Juss. (1830)* .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树皮淡褐色;小枝幼时被细柔毛,后渐无毛。叶连柄长8—25厘米,叶轴被疏柔毛至无毛,有小叶4—6对;小叶对生,膜质,长卵圆形至椭圆形,长1.5—8厘米,宽1—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表面无毛或沿中脉有疏柔毛,背面沿中脉和侧脉被稀疏、紧贴的长柔毛,侧脉8—10对、纤细;具短柄。圆锥花序长8—13厘米,近无毛。花白色或淡黄色,径约3毫米;萼5齿裂,裂齿阔三角形,外面被细柔毛,花瓣膜质,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短尖,近无毛,雄蕊管无毛,花药卵形,无毛;子房无毛。果紫红色,径约4毫米。花期4—6月,果12—2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及功能用途产沪西、龙陵、耿马、思茅、普文及西双版纳。生长于海拔500—1600 米的常绿阔叶林,铁刀木林、疏林、灌丛中,常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帝汶岛及菲律宾。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产沪西、龙陵、耿马、思茅、普文及西双版纳。生长于海拔500—1600 米的常绿阔叶林,铁刀木林、疏林、灌丛中,常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帝汶岛及菲律宾。 根或树皮治疟疾、感冒、腹泻、痢疾、皮肤瘙痒、外伤出血。 药用价值【药 名】:浆果楝 【拼 音】:JIANGGUOLIAN 【来 源】:为楝科植物浆果楝属浆果楝的根及树皮。 【功 效】:疏风解表、祛湿止痢、祛风止痒。 【主 治】:治外感风热、咳嗽、少痰、发热、湿热痢疾、皮肤瘙痒。 【性味归经】:苦,凉。肺、膀胱、小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服,9一20克。 【别 名】:亚罗椿、苦亚罗椿、埋皮纺、秧勒(傣族语)、老鸦树、老鸦饭(云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 【拉丁名】:浆果楝 Cipadessa baecifera Miq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