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姜塬 |
释义 | 姜塬,又称姜嫄,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女性始祖之一,她生子弃,弃的14代子孙为周武王姬发。《史纪·周本纪》载:“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 姜太公传说故事-故里姜塬很久很久以前,豫北太行山脚下(今河南卫辉市西北一带)湖水荡漾,树木葱郁,山清水秀。这里聚集着一个小部落,男女只有几十个人。在这个小部落里,有一名叫姜塬的姑娘,长得很美丽。她心地善良,手脚勤快,深受大伙的爱戴。被大家推选为族长。白天,他们一起上山狩猎,下湖捕鱼;晚上,他们欢聚在一起,分享劳动果实,载歌载舞,共享天伦之乐。 且说姜塬姑娘年过而立,膝下没有一男半女。她终日满腹惆怅,闷闷不乐。 冬去春来,冰消雪融,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涓涓溪流曲径通幽。一天劳动之余,姜塬姑娘离开大伙,独自一人沿着小溪往上走。走啊,走啊,翻过一架架山,越过一道道沟。她正走着,突然,从远处的天上飞来一只灰喜鹊,嘴里衔着一条红头绳,落在她的面前,朝她“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姑娘很奇怪,她紧跑了几步,上前一把拽住处了红头绳。灰喜鹊衔着红头绳的一头在前面飞,姑娘拽着红头绳的另一头在后面跟着跑。飞呀飞,跑呀跑,不觉来到了小溪的源头。山泉叮咚,如珠似玉,五光十色,异常美丽。灰喜鹊丢下红头绳飞走了。姜塬姑娘跑得口干舌燥,她扔下红头绳,双手捧起甘甜清洌的泉水一饮而尽,顿觉心旷神怡,春意荡漾。她躺在青石板小憩了一阵后,高高兴兴地顺着羊肠小路一步一步走下山来。 且说,族里的人半天不见姜塬姑娘,心里非常着急。正在寻找时,只见姜塬姑娘从远远的小山坡上走来,人们惊喜地迎上前去问长问短。姜塬姑娘兴高采烈地讲述了灰喜鹊引路的经过。说着说着,只见她的肚子慢慢隆起,并一阵一阵疼得厉害,豆大的汗珠一个接一个地从额头上滚下来。姜塬姑娘不由得害怕起来,一位老奶奶上前说道:“姑娘别害怕,那喜鹊是神鸟,神鸟引路,你喝了神水,八成是怀了孕,这都是上天的安排,可是一场大喜呀!”大家听了,都为姜塬姑娘高兴。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光阴整整过了三年。瑰丽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世间一切都显得楚楚动人。这时那只灰喜鹊又飞来了,落在姜塬姑娘窗前的一棵大楝树,“喳喳喳”地叫了三声,人们听见喜鹊的叫声,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飞快地跑回村里,就听见婴儿坠地的哇哇声。人们明白,这是姜塬姑娘生了孩子。 在姜塬姑娘的辛勤哺育下,孩子得得特别出奇。他一落地就会爬,刚满月就会走路,不到俩月就会说话,才满五岁,就身高丈二,膀大腰圆,力大无比。十岁就能擒拿猛虎。他和母亲一样,十分勤劳,非常勇敢。他经常和大家一起上山打猎,不断把野马、野牛、野猪捉加有礼貌饲养。他经常和大家一起下田种庄稼。他和大家一起耕种、锄地、捉虫,选种。遇到其他部落来偷他们的财物,他和大家一起,拿起木棍,树枝勇猛地同盗贼搏斗,每次都是把盗贼打得抱头鼠窜。这个部落在姜塬的母子带领下,迅速成长为一个较大的姜氏部落。后来,这个部落的首领曾帮助禹王治理洪水,帮助商汤南征北战打江山。到达殷商后期,他们同西伯侯姬氏同事盟主殷商,结为莫世之交。姜氏同西伯侯姬氏互通婚姻,好上加亲。 人们为了纪念姜塬姑娘,就把这里称作“姜塬”了(一九七五年,太公泉发现一座唐代县令墓葬,出土墓碑记载,“太公泉古称姜塬”)。 清明祭姜塬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海内外的华人代表都要到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前,公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帝之首的黄帝,因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只祭奠黄帝,冷落了炎帝,好在谁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黄帝的子孙,还是炎帝的后裔,因而也没人太叫真,去为炎帝抱不平。前几年河南省又开始公祭颛顼、帝喾二帝。今年,甘肃省天水市早早大造舆论,要在羲皇故里天水举办第一次全球华人公祭比黄帝资格更老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伏羲。好在不是什么坏事,更不会有谁反对,也就在七月初如期举行了。 看来在我们这个国家里,“男尊女卑”的观念还很根深蒂固的,许多人连炎、黄二帝中到底谁是自己的老祖宗都没有搞清楚,就糊里糊涂地认祖归宗顶礼膜拜。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着至少两亿多现代子孙的老祖奶奶,一直被冷落在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的一个无人关注的小村子边。刚巧这个村子就是散人的祖籍,一个叫羊尾沟的小村庄,这位老祖奶奶就是《诗经。大雅。生民》中歌颂的“厥初生民”的姜嫄。 《史纪 周本纪》载: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由弃到周武王姬发,历史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是第14代。 看了这两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不同于大量的史前传说人物,姜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且是周人的女祖宗。她生了弃,也就是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教民稼穑”的后稷,后稷的第14代孙周武王联合天下诸侯,推翻了殷朝最后一个君主殷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其实,根据《帝王纪》所说,周的祖先弃和殷的祖先契,两人都是帝喾的儿子,一个是元妃姜嫄所生,一个是次妃简狄所生。帝喾还有一个儿子,名字叫放勋,就是五帝之一的尧,是帝喾的另一个次妃庆都所生。这样算,弃、契、尧三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查一查地图,就发现白纸黑字的记载竟然南辕北辙,根本不可能。弃和他的母亲姜嫄住在陕西西部的周原上,契和他的母亲简狄生活在河北中部,尧和他的母亲庆都居住在山西南部,帝喾在今天的商丘,而且不是同世之人,帝喾怎么能是他们共同的父亲呢?姜嫄是踩了巨人的足迹怀孕的,生了弃;简狄是吃了玄鸟蛋怀了孕,生了契;好像尧的母亲庆都生尧没什么异常说法。说白了,姜原和简狄都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末期的女人,生的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没什么丢人的。但两人生的儿子对华夏民族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并且两人的后代子孙都成了后世的帝王,所以,后世做史的人“为尊者韪”,硬给俩人强加了一个贤明的帝喾做父亲。 虽然父亲不确定,但弃的母亲是姜嫄,这是毫无问题的。姜嫄生弃,弃的14代孙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大封姬姓子弟为各诸侯国国君,据说光是周武王就有近百个同父异母兄弟,再加上像毕公奭这一类叔伯兄弟,总有上百人吧。按照这些人功绩的大小和血缘的远近,周武王给他们不同等级的爵位,分别被分封到全国各地。这些人又在自己的封地逐渐形成了新的氏族。随着“姓”和“氏”的同一,一个“姬”姓逐渐分化成许多姓氏,这些新的“姓氏”的后代在后来又或者以父名为姓、或者以国为姓,或者以封地名为姓,或者以官职名为姓,或者按以后的职业为姓,就陆陆续续形成了今天的许多姓氏。例如,周武王姬发封弟弟姬旦的(又称周公旦)大儿子伯禽为鲁侯,他的就是今天鲁姓的开山鼻祖;到周宣王时,周宣王又封他的弟弟姬友为郑桓公,姬友就是郑姓的祖宗。到今天,姜嫄这位老祖母的子孙,有人做过粗略的估算,不下两亿人。根据《元和姓篹》记载,大约今天姓周、姬、鲁、郑、毕、杨、蒋、柯、茅、管、蔡、吴、孙、白、万、燕、沈、卫、方、柳、贺、孟、董、温、毛等近百个姓的主体,贾、何、潘、颜、曹、戴、郭等十多个姓的大部分人,王、刘、胡等姓的一部分人,都是姜嫄老奶奶的子孙后代。 姜嫄老奶奶生育、培养、教育的儿子弃,是开创华夏农耕文明的伟大的农艺师。在弃的总结、提高过程中,他的母亲既是他的启蒙人,又是他的助手和传道者,后稷的丰功伟绩倾注着母亲的心血,母子俩共同推动了中华农业文明。只不过作为女性,她只能被儿子头顶的光环所淹没。她的许多后人中,又有许多伟人名人,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卷中,都为推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强盛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然而大家把她遗忘了,至少是冷落了。虽然在陕西、山西的好几个地方,都有被传为姜嫄墓的遗迹,在上个世纪,经过严格的考证,其它的“均为后世人所附会”,只有坐落在陕西省武功县旧县城武功镇西南不到两公里的塬上,依山为冢,松柏环保的这座不大的陵墓,才是真正的姜嫄墓。武功县就是远古有邰氏的故地。姜嫄墓下面不远处,武功镇东门外漆水西畔的后稷教稼台,如今被整修一新,伟大的后稷当年就是在这里教民稼穑的。漆水发源于陕西省的麟游县,由西向东流到武功,折向南流入渭水。后稷和他的族人长期就活动在漆水以南和以西、汧水(现在叫千水)以东、渭水以北这一大片被叫做“周原”的地方。 几乎没有人来缅怀凭吊这位伟大的老奶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位诗人来过这里,他和我一样,都和这位老奶奶不沾亲带故,临别给当时的县长孙某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文明历史五千载,姜母恩功可盖天。”孙县长自己都不知道姜嫄是他的老祖宗,所以,诗人在歌颂姜母之外的另一层意思算是白扔了。 众人的祖宗没人敬,黄帝例外,那是为凝聚团结海内外华人,让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有共同的一个根,就像所有的蒙古人都说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一样。可是,对姜嫄这位伟大的女性,中华民族不该忘记她,她的子孙们更不应当冷落她。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