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姜茂森 |
释义 | 姜茂森,著名国际艺术观察家,国际奥林匹克风设计与传播筹委会委员,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学者,“青岛奥运历史”概念提出者、创始人,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总策划、制片人,《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编委、撰稿人 . 中文名:姜茂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国际艺术观察家 主要成就:奥林匹克风设计与传播筹委会委员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学者 代表作品: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总策划、制片人 奥运作品1、文字:《青岛奥运历史》(20万字)、《帆都传》、《帆都人物》、《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青岛奥运文化旅游地图》等 2、影视: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 3、网络: 搜狐“青岛奥运史”博客 你就是火炬手” 2008年4月14日建 新浪“青岛奥运史”博客 青岛奥运史的BLOG 2008年4月13日建 新浪“青岛奥帆赛”博客 青岛奥帆赛的BLOG 2008年4月11日建 荣誉成就1、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奥运频道”、“国际部”、“今日60分”先后拍摄了“青岛奥运史”专题片,“生活在线”还推出数集《帆都人物》。 2、设计的青岛奥运旅游路线(地图),获青岛市文明办人文奥运会遗产“金点子”奖,《青岛日报》、《青岛早报》《城市信报》对条奥运旅游专线做了报道。 3、作品《帆都人物》2008年在《都市便民报》连载。 4、2008年7月21日青岛火炬传递当天,完成青岛奥运火炬传递记录(6000字,并配有相关照片)。 5、参加撰稿并任编委的《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成为青岛市政府北京奥运会礼品书,2008年8月1日就此参加青岛传媒网网上直播活动。 6、2008年8月参加青岛经济广播电台直播(22:00——24:00),介绍“青岛奥运史”。 7、奥帆赛期间,与青岛传媒网联合推出10集《帆都人物》。 8、在中国奥运官方网站设立“青岛奥运史”博客,亲历中国奥运官方网站网络传递北京奥运火炬活动。 9、奥帆赛前在《青岛日报》“驶向成功奥运月历”专栏发表数篇“青岛奥运人物”。 10、在《半岛都市报》奥运专版“龙腾帆场”推出整版文章《“金镶玉”主创是咱青岛人》 11、2009年8月,20万字的《青岛奥运历史》被奥帆博物馆和《半岛都市报》收藏,《半岛都市报》、《青岛晚报》等媒体予以报道。 12、2009年4月22日在《青岛日报》发表《奥运文化游》一文。 13、2009年5月27日在《城市信报》发表《翻开青岛的奥运史》一文 14、2010年,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开始拍摄。 15、2011年1月30日城市信报《姜茂森把“青岛奥运历史”拍摄成20多集纪录片》 16、 2011年3月6日青岛早报《市民自费拍摄青岛奥运史 耗时一年已拍摄20多集素材》 17、两篇作品被收入中学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辅教书) 媒体评价《姜茂森:打开青岛奥运史宝瓶》 2007年第19期《招商周刊》《姜茂森:打开青岛奥运史宝瓶》 2008年至今 新浪财经·奥运经济 《奥帆名人们请来签个名》 2008年5月26日《青岛早报》 《他记录了青岛奥运史》 2008年8月29日青岛传媒网 《姜茂森和他的财经帆都人物》 2008年第3期《招商周刊》 《弘扬人文奥运遗产》 2008年11月3日《青岛早报》 采访录 他为奥帆赛写传记(2008-04-13 16:50:19)[导语]奥帆赛还没开始,就有人开始为青岛帆都写传记了。这些,当然逃不过咱奥运相册的眼睛。 [正文] 青岛电视塔的帆船之都展览馆内,陈列着一份特殊的收藏品:《帆都传》及《帆都人物》作者姜茂森的采访手记。2008年北京奥运还有一年多,采访手记就提前就亮相,真是用心良苦呀。[同期声](这是……这是……,照片展示) [正文]姜茂森手里拿着的,就是刚完成一半的《帆都人物》,里面已经收录了近80位重量级人物。[同期声](各种相关人物) [正文] 姜茂森是搞文史研究的,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天,他就有了为帆船之都作传的想法。[同期声](北海船厂拆迁就拍照,想填补历史空白。) [正文]<BR> 从1953至今,中国帆船运动经历了三代人,姜茂森通过电话或登门拜访,找到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为帆船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张照片,是50年代第二届国际水上运动的冠军吴其伟。 [同期声](因为当时条件有限,现在身体不是很好。) [正文] 姜茂森的计划是,先写帆都人物,再写帆都传,最后,合编成一部《中国水上运动史》,任重而道远。《奥运相册》感谢您为帆船之都付出的努力。</DIV>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网上直播活动 主持人】就是把2008个人名的造型放在书里面,是这样吗? 姜茂森:对,全是人名组成的,今天的网友也可以参加。就是和许老师有一个沟通,在8月6日在书城有个签售活动,网友可以给我签名收到书里面。还有一个最新的创意,就是我们签字还要签一个时间,就是8月6日签一个“2008年8月8日”,就是8月8日这一天可以到邮局盖一个戳,作为一个纪念。 主持人:这些书都可以,在8月8日到邮局盖一个邮戳的话,就可以作为收藏品。 姜茂森: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们想先在8月6日上午九点在书城做一个抽号,9:30正式开始。下午2:00在四方书城里面也有一个抽号,2:30正式签售。 主持人:这是限量的吗? 姜茂森:限量的,书发到了全国各地了。参加2008个签名的网友,也可以购书去看看。 主持人:有签售的活动,还有签名的活动。今天参加节目的网友,到时候可以到书城签下自己的名字,到时候您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帆船的造型里面,非常有意义。另外还可以拿着这样一本书到邮局盖一个戳。 姜茂森:对,8月8日可以盖一个戳,升值价值无限。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大家,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我们下次见。(2008-8-1 19:49:00)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是不是最近也有签售的活动?给大家介绍介绍。 姜茂森:这个我说吧。我这个《帆都人物》写作过程遇到很多名人,就让他们给我签字,报纸上有一个报道。 主持人:就是邀请一些跟奥帆有关的名人做签名。 姜茂森:奥运会、奥帆赛还有人文青岛,包括奥帆委的领导夏耕、臧爱民等领导,青岛历史上以前的火炬手还有2008年的火炬手,还有从50年代开始的运动员、教练员,还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青岛唯一参加红军长征的一位老先生等等,现在签名的有1000多人,这也是给网友一个机会,让他们给我签名。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2008个签名,就设计出一个帆船,线条就是用人名组成的。(2008-8-1 19:4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在这次比赛当中,负责哪个部分的执法的项目? 邵先利:我非常高兴,刚刚定的方案是我来组织激光和激光(leida),在C场地。我们的赛制是东方是东道主裁判长,旁边还有国际帆联,就是赛事质量和公平,有派过来的一个国际竞赛官,我们两个人是共事的。 主持人:也希望这届奥帆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借着好风、好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7:00) 【主持人】那中国队参加这次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 邵先利:中国队是有史以来都参加了。中国队在男帆板和激光方面有比较好的成绩。 主持人:中国队有哪些名将出场? 邵先利:中国队有帆板的殷剑,还有徐莉佳,她在今年世界锦标赛的时候差一点是世界冠军,领先了第二名14个名次,结果被一个哨判罚了。 主持人:也是这次奥运会夺冠的热门。 邵先利:用她的话来讲,心里不爽,这次非爽一次不行。今天上午见到徐莉佳的时候,满面春光。 主持人:状态非常好,我们也期待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4:00)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名将吗?值得大家关注的。 邵先利:每一个级别里面都有名将。澳大利亚的男子470级别,也是这几年世界锦标赛蝉联冠军的,他们也是非常强的队,男子470。星级的老牌子的美国队。英凌的英国队,都有不俗的表现。帆船的基础也好,现在的状态也好。今天下午我见了英国队的教练,我问他们“准备好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好了”。(2008-8-1 19:43:00) 【主持人】目前传统的强队都有哪些? 邵先利:帆船强队是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里取得成绩的帆船强国。这些国家正常情况下,应该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综合的社会状态水平挂在一起。(经济)水平越高,帆船水平越高。美国在奥运会得过不少金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现在比较发达,并且也有了一些发达的历史。有航海历史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很好的成绩。 主持人:有没有世界名将?都有哪些世界名将来参加这次比赛? 邵先利:这次基本都到齐了,因为帆船名将有很多,有大帆船的等等非常多。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名将这一次都到齐了。我比较熟悉的就是英国的(本·艾士利),这个人浑身透露着帆船的信息,他以前是激光级,世界冠军,19岁的时候就世界第二,21岁的时候拿了冠军,紧接着就是激光级的奥运会冠军。然后转过头来说要有新的挑战,就搞了芬兰人级,“为帆船而生”,就把自己的身体从激光级过度到芬兰人级所需要,比如每天吃九顿饭,吃什么样的饭。接着芬兰人级以后,芬兰人级的奥运会冠军又产生了。这个人是英国绅士,非常有帆船文化涵养。(2008-8-1 19:42:00) 【主持人】有一个很好的平台。邵教练,咱们这次奥帆赛您是作为裁判,有多少国家的运动员来青岛参赛? 邵先利:大概一共有420多个人(要来齐的话)。 主持人:有多少国家和地区? 邵先利:一共有60多个国家。 主持人:这是不是奥运史上最多的一次? 邵先利:是。这次比赛我们国家,青岛在准备方面所下得功夫是有史以来帆船奥运会功夫最大的一次,所以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也就比较大。因为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本身就觉得挺新鲜的,“古老的中国还有奥林匹克比赛,还有帆船运动?”来了以后,“怎么样,和你的想象有什么区别?”一般他们都说“非常好,非常大的区别。”没有想到中国整个形势,青岛的发展,特别是帆船运动,奥运帆船的准备是这样一个好的情况。(2008-8-1 19:41:00)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的观众看比赛,看点在哪里,看他们的什么? 邵先利:看点,奖牌轮看得比较清楚。都是一样的船,一样的距离,为什么他跑得比较快?这里面船跑得比较快,选择的路线,风利用得比较好,转来转去就赢了。建议观众到现场参观比赛的时候,你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比赛场上,哪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比较好,记几个号,你去盯住这个号。说不定,你一看就喜欢上帆船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二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就在这儿讲给大家听了。 主持人:这个网友叫“一一”,他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关于青岛的?青岛在中国帆船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刚才说了青岛占了一定的内容。 姜茂森:文史占了一章。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永远载入史册,我们非常荣幸能观看这个奥帆赛。 主持人:而且青岛也是中国开展帆船最早的城市。“娃娃鱼”说,邵教练,请问您当年最好的成绩是什么?您带过的队员都有谁? 邵先利:让我最高兴的是,几乎我所有的徒弟成绩都比我好。我本人参加过四年的帆船运动员的一些活动,得过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帆船的第三名。当然我的队员们比我出息多了,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一大批。 主持人:您带过多少队员呢? 邵先利:现在全国锦标赛亚洲冠军,还有全运会的,我不能一口说出这个数,很多很多。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教练的一个团队带出来的。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都有了。(2008-8-1 19:39:00) 【主持人】这位网友说,感觉这本书适合收藏,而不适合阅读。请问编辑有没有想过出过简装本? 许朝华:同类的书也有。但是这本书,因为帆船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只有这样一本通史才能概括。这本书不光是历史书,很多趣味性的东西,可读性非常强。像我们的排版人员一边排一边看着,很投入,普及性很强。 主持人:普及性很强。好,继续看下面的问题。“看门道”说,老师们能不能介绍一下如何看帆船比赛?去年曾经去看过,比赛场地离得很远,看不清也看不懂,是不是带高倍望远镜? 邵先利:这个网友说得很对,看帆船比赛一个是到水上观众船,再一个是岸边。正常的比赛离得比较远,但是从这一届开始奖牌轮离岸边比较近,青岛这个地方从16号就有奖牌轮了,离着大坝几百米的距离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是距离问题。然后有一定的帆船知识,能看懂帆船出发,经过几个必须绕过的标志,谁先回来谁就取胜。前面先通过的是低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第二,依此类推。因为帆船运动它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取胜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它一轮不能说明问题,得多比几次,让大家多比试比试,一般是11轮,十轮以后来一次奖牌轮,最后看谁综合分数好,谁获胜。具体的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2008-8-1 19:36:00) 【主持人】我们看看网上的问题,这位朋友说,你们在北京举行了奥运图书的首发式,就是这本书吗?说说具体情况吧,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呢?这个网友挺关注的。 许朝华:我们5月18号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一共是四本书。还有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体委的、奥组委的副主席都参加了,规模比较大。京城的主要媒体记者也都过来采访了。 主持人:他问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 许朝华:在青岛也举行了首发。5月28日由市府专门举行了一个首发,奥帆这本书是由青岛市的市长、奥帆委的夏耕主席和奥帆委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指导,所以我们在青岛举办过首发。 主持人:“凤皇来仪”问还有哪些图书?有什么计划? 许朝华:已经有十多种了。 主持人:刚才说了,包括中国帆船运动的,知识书本。还有出版计划吗? 许朝华:奥运马上要开始了,大家就要关注奥运了,最近不会了(2008-8-1 19:34:00) 【主持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当时您搜集的资料多吗?都是他自己提供的吗? 姜茂森:我打电话采访的,讲了很多,经我加工出来的。包括文革期间,最后脱离航海运动,然后又上无锡参加了水上运动,因为他是南方人。 主持人:现在是? 姜茂森:现在也非常关注青岛的奥帆赛。 主持人:他说要回来看一看? 姜茂森:因为文革期间他转行了,去纺织厂。一般他隔四五年就回青岛一趟,他身体也不太好,尽量争取来看看奥帆赛。 主持人:今年有多大年龄? 姜茂森:今年70多岁。 主持人:是不是这个人也让你挺感动的? 姜茂森:是啊。 主持人:你觉得感动在哪儿? 姜茂森:觉得帆船运动非常有魔力,一旦从事航海运动之后,这一生恐怕就不能脱离。 主持人:用了“魔力”这个词。 姜茂森:邵教练是不是这样? 邵先利:“上了贼船不好下”(笑)。(2008-8-1 19:33:00) 【主持人】具体是谁? 姜茂森:中国第一代航海运动教练杨孝贤,这是很早的照片,20多岁。他50年代就参加航海运动了,现在不在青岛。 主持人:您是怎么找的?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姜茂森:他在无锡,找了好多次。去无锡体育局打电话寻找,找到了他女儿。 主持人:花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主持人:就是在打电话联系? 姜茂森:是。 主持人:他女儿在体育局吗? 姜茂森:是。他现在退休了,一些事情由他女儿联系。 主持人:是不是还跑了一趟无锡?特意搜集他的资料。 姜茂森:他今年就到青岛一次,据说他要来看奥帆赛。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姜茂森:今年说的。 主持人:他来了吗? 姜茂森:我现在不大清楚。(2008-8-1 19:31:00) 【主持人】您在写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您感觉以前没有接触到,突然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姜茂森:对我来说因为对这段文史比较熟悉了,从2001年申奥成功就开始研究,青岛1932年宗庆后带领着参加奥运会,也是从青岛出发的,所以这是我们青岛奥运史的一个开端。 主持人:有没有在节点上的人物您觉得非常重要的? 姜茂森:参加奥运会的青岛人物都记录在里面了。 主持人:这本书有一些历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还有一些官员。在整部书编写过程中,像刚才您讲到和《帆都人物》也是相结合的,这个将来出版的话预计有多少人物? 姜茂森:就是有奥帆赛、帆船之都、人文青岛等等,不光是帆船运动员和教练员,这样意义比较深远一些。如果全是帆船运动员、教练员,收藏的人可能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我一边创作,一边搜集这些。 主持人:这些人物都怎么搜集呢?去哪里找? 姜茂森:一开始非常茫然。找任何人都很困难,因为我不太懂帆船运动,一开始是个门外汉,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了。 主持人:当时怎么找线索? 姜茂森:先到报刊里面看看一些人物能不能找到,四处寻找线索。找到线索以后,通过他们再找到线索。 主持人:找线索最困难的一次是什么? 姜茂森:最困难的一次就是拒绝了,也有不少拒绝了,不希望出名,或者是以前的历史现在不想说了。 主持人:有没有让你觉得很兴奋的?或者是感觉很难忘的人物? 姜茂森:有些人物就是“哎呦,没有想到能找到。”(2008-8-1 19:30:00) 【主持人】所以我们有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关于帆船运动的知识。姜老师,这本书在编写过程当中,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许编辑要求挺严的。 主持人:为什么要求这么严?都有哪些要求? 许朝华:我们想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知识,既有史料性又有实用性,所以对作者要求比较高一些,姜老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主持人:您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人? 姜茂森:如果没有这段历史,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就是通用的一本书了。因为青岛是帆船之都,把这段历史加在里面,这本书就非常清楚了,这是非常好的创意。所以有这个创意,才找到我。现在这本书跟青岛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青岛的部分在里面也占很多内容。 姜茂森:占了一部分,有一个是帆船运动青岛的人物,后面是我们帆船运动延续的过程,还有里面加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这些人物您在搜集的时候是不是都力求让它完整一些、精确一些? 姜茂森:因为这本书写了好几年,还比较轻松。如果现抓这些人物肯定来不及。(2008-8-1 19:2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从事帆船运动多少年了? 邵先利:我是1980年开始帆船运动的,到现在28年了。 主持人:当时是做运动员? 邵先利:当时是做运动员。芬兰籍的运动员,现在看我比较瘦小,因为当时帆船运动,我们理解是瘦小的人载重小,我当时是里面块头比较大的,但是几年以后我们对帆船运动的理解,觉得不行了,个压不住了,逐步退出了。然后就学习,做教练了。全运会上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奖牌都占了第一了。下一步就是中国帆船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所以就自愿、多次申请组织批准我做奥运组织工作,在最前线执法,要亲眼目睹中国队夺取好成绩。 主持人:这也是您这么多年一直期盼的,是不是很紧张? 邵先利:现在挺兴奋的,稍微有点压力。毕竟我们是东道主,期待着在赛场毕竟是赛事圆满成功,也期待着中国队能够在这次赛事当中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您从事帆船运动这么多年,您自己是怎么理解帆船,怎么理解帆船运动的? 邵先利:这么多年转来转去,看来看去最早说是贵族运动,后来又说是青少年运动,又是西方人的运动,又是东方人的发明,我看有这么六个字:“博大、纯粹、智慧”。所以说,帆船运动从开始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延伸为竞赛娱乐的工具以后,普及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因为这六个字能够适应人类本身的一些兴趣的需要,适应现在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8-8-1 19:26:00) 【主持人】邵老师,刚才说到您是奥帆赛一级部的竞赛专家,也是著名的帆船教练,跟帆船有很深的渊源,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包括它的内页、内容设计的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一看,包括它的书签都是用的奥运五环的颜色来做的。而且其中里面很多照片是非常精美,都是咱们搜集到的是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还有一些像这的千帆竞发的照片,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那邵教练您有看过这本书,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邵先利:帆船运动,一开始在海上扬帆点点,是一道风景线。实际上通过帆船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文化和对现代人类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本书从历史到科技到人物,到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航海文化,了解一些帆船的实质。所以说,这本书在国内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工具书的图书,下得功夫比较大,我作为一个青岛人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本书从青岛出版的。从书的内容、各个方面,作为航海人、帆船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应该产生到青岛,这就产生在青岛了。 主持人:您感到很欣慰。其实前两年的帆船赛我也参与报道了,当时感觉对帆船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觉得真是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邵教练,您是不是用一些非常专业的眼光看这本书的内容? 邵先利:里面有一些专业性,但是可以看到里面还是比较博大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更有它的广泛性。从历史的渊源到现在的一些原理,到人物,人物的特点、思想,通过这本书可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2008-8-1 19:23:00) 【主持人】里面有没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可以给大家介绍几个。 姜茂森:这个让邵教练介绍吧,是圈里的人物。 邵先利:有陈向东,是以前山东帆船队的主教练,并不是头衔和位置多么耀眼,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后来当了北海船厂的厂长,作为一个四到五千人的大厂,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领导全厂锐意改革,经济上在十年里面提前实现了翻两番,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全国知名的改革工作者,这是我们帆船界的自豪。从这个人物当中可以看到,从事过帆船运动的人,他的博大、纯粹,还有他的智慧。 主持人:还有吗?姜老师。 姜茂森:他那个单位一直到现在也在做帆船,刘云昌是介绍带领中国的帆船队,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由刘云昌带领的。 邵先利:刘云昌也是我的老师,有很大的功劳都是刘云昌教练打的基础比较好,他的做人、执教,好的队伍管理,形成了好的文化的习惯,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老前辈。 主持人:您这个《奥帆人物》什么时候可以出版? 姜茂森:出版社已经和我联系了。 主持人:现在您也是逐步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 姜茂森:现在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包括邵教练,到帆船讲学,还有奥帆赛的执法裁判。(2008-8-1 19:15:00) 【主持人】是不是书里面的一些资料,也是比较珍贵的? 许朝华:对。书里面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的,特别是一些照片。因为我们的作者里面有中国体育馆的馆长,中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他手头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都编在我们书里面向大家公布。还有姜老师,海南的一位作者,他们手头都有最新的资料,包括一些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都献出来了。 主持人:姜老师您说说,您手里都是什么样珍贵的资料? 姜茂森:从1904年青岛帆船运动开始,一直到50年代中国成立航海运动的航海军校,到60年代中断,80年代又兴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流水线都记录下来了。我写了一本书叫《帆都人物》,现在还是手稿,是唯一一本记录与帆船运动人物的书籍,有50年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的,包括邵教练都在里面。这是奥运简史,人文精华都体现在里面了。(2008-8-1 19:13:00)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许朝华:将近两年以前就有的,2006年就着手准备了。 主持人:现在关于这个内容的书很少是吗? 许朝华:很少,这可以说是第一部。 主持人:第一部,是大家了解帆船运动的很好的途径。像这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也是奥运图书系列的一个部分是吗?还有其它著作吗? 许朝华:是的。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介绍。 许朝华:青岛出版社出过这方面的书将近十种了,最近一个系列就是这套《奥林匹克帆船通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和《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知识》,这四本书都是体育博物馆的馆长写的。 主持人:是不是前面这些大部头的书就是咱们出版的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这些书在哪儿都有卖的? 许朝华:在书城就可以买到。(2008-8-1 19:10:00)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今天的传媒会客厅。还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奥运会了,奥帆赛也将在青岛拉开帷幕,青岛的奥运味已经越来越浓了。最近走进书城的市民,可以看到一本精美包装的书,叫做《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帆船的专业人士聊聊帆船的历史以及帆船运动的历史,还有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的难忘的故事。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奥帆委竞赛部一级项目专家、奥帆赛竞赛场竞赛官邵先利,你好。 邵先利:你好。 主持人:坐在旁边的这位是青岛奥运史研究学者姜茂森,你好。 姜茂森:你好。 主持人:旁边的这位是这本书的编辑,许朝华,许老师你好。 许朝华:你好。 主持人:这本书包装非常精美,包括里面的页面配了很多图片,非常漂亮。想问问咱们的编辑许老师,当时为什么考虑编写这样一部书、出版这样一部书? 许朝华: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青岛又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所以我们觉得出一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读者比较欢迎。因为国内就缺少这样一本介绍奥帆史特别是奥帆运动的书,所以我们想出一本书填补这个空白。同时给大家作为奥帆赛的一是参赛手册,二是了解帆船知识的一部书。(2008-8-1 19:09:00) 【主持人】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即,由青岛出版社编纂出版《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一书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对帆船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做了全面、系统而又生动的介绍,全方位展示了帆船运动的精美历史画卷,同时介绍了帆船运动的组织机构、运动器材、开展级别、竞赛项目、重大赛事、基本技术、运动常识、竞赛知识、常用术语等,堪称最佳“奥帆赛观赛手册”,也是国内首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著。作客时间:8月1日(周五)19:00-20:00作客嘉宾:编辑姜茂森、许朝华,以及著名帆船教练邵先利等(2008-8-1 9:23:00) 奥运作品精选一、《宋君复:奥运先驱结缘青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计划已开始,这又将在全国掀起一股奥运热潮。1932年,我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队员刘长春。而作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宋君复与青岛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他不仅在青岛担任过国立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而且还亲自带领刘长春在青岛进行训练…… 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乘邮轮前往洛杉矶拒绝登上日本领土 “九·一八事变”演讲会上慷慨陈词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分别是: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和队员刘长春(张学良将军资助刘长春赴美参赛,当时由尚在东北大学执教的宋君复任教练)。 1932年7月8日上午,宋君复与刘长春从上海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前往洛杉矶。途经日本长崎港,乘客可上岸休息,但为了抗议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宋君复一行拒绝登上日本的土地。经过21天的海上航行后,二人于当年7月29日抵达洛杉矶。 中国奥运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受到了华侨和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宋复君一行受到的款待,从刘长春当天的一篇日记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下午四时抵达洛杉矶码头。侨胞数千名来作热烈欢迎。检查行李毕,乘渠所备汽车先赴中华商会。盖自码头到商会宿舍,约二十英里。经过中国街时,汽笛乱鸣,惊起侨胞,群表欢迎。出中华商会,由美国警察机器脚踏车领导保护,抵各巷口时,以救火车式喇叭开路,行人车马,为之驻足。” 对于当时的开幕式盛况,刘长春有这样的记载:“二时半世界运动会开幕,巍巍中华以第八位入席,绕场入匝。……由余执国旗作总代表,国旗飘处,观众莫不表示欢迎。二千白鸽与落霞齐飞,五声大炮与军乐共鸣,东看台绝顶有五青年鼓腮吹号,美国男女二千学生合唱欢迎歌。” 7月31日,刘长春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他总结说:“原因毕业考试一个月,航海劳顿,缺少练习所致……设抵洛杉矶后再有一星期之加油,或不至名落孙山。”8月14日大赛闭幕,宋复君与刘长春应世界青年大会的邀请,参加了主题为“九·一八事变”的演讲。 为了这次演讲,宋复君彻夜准备发言材料。演讲时,他慷慨陈述,揭露事变真相,澄清了许多问题。他那流利的英文让与会者陡生敬意。 在美国期间,有几次观看比赛的机会,但宋君复因囊羞涩,借故参加一些其他活动而避开了。但在从上海前往洛杉矶时却截然不同:在邮轮上,宋君复与刘长春住在头等舱131号,为了不被人轻看,宋君复还出手大方。刘长春就曾在当年8月1日的日记中这样回忆道:“宋先生付侍者美金6元。”“美金6元”,相当于奥运会运动员当时3天的伙食费。宋君复在付小费这样一件小事上,力求表现出中国人的尊严。 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带领弟子来到青岛进行集中训练(旧址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 1935年,宋君复奉命筹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次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崔乐泉在《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这样记载:“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青岛山东大学还曾举行过‘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可见,这类短期训练班多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而举办的,它在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日,笔者在采访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主任许冠忠时,他对以上史料作出证实后,并带领笔者在鱼山路校区内,察看了当时宋君复备战十一届奥运会的集训场地。许主任介绍说:“这个靠近中国海洋大学大学路校门的田径场,长约150米,宽约120米,是海大最早的体育场,宋君复曾经在这个场地训练过运动员,刘长春就曾在这里训练过,这个场地离运动员住处很近。” 随后,我在现已翻新的运动场外,见到了一块纪念碑石,上刻有“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字样。 1936年,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共有69名运动员,他们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刘长春再次入选。宋君复对篮球运动颇有研究,除了辅导刘长春以外,还担任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宋君复又接到通知:他获得了国际篮球裁判资格。可惜的是,至于在这届奥运会上他是否担任篮球比赛裁判,笔者没有找到记载。 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开幕。刘长春在预赛中再次失去决赛机会,中国参赛运动员69人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全军覆没”。 中国第一座“奥运”建筑 由宋君复自美国搬到青岛 中国第一座“奥运”建筑,就是青岛体育场。它于1932年2月16日始建,1933年6月末建成。“奥运”建筑座标,在半个多世纪仅此而已,弥足珍贵。 宋君复从洛杉矶回国后,建造这座体育场占据了他的大量时间。在中国建造一座“五星级”体育场,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有过的梦想。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宋君复从来没有放弃“一个棋子”的努力。可以说,没有“有心人”宋君复,没有他个人学养换取参加奥运会的机会,中国就不会出现这座著名的“奥运”体育场。 宋君复设计的青岛体育场围墙呈锯齿堡状,气势磅礴,是洛杉矶体育场在“海外”的唯一缩小版。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飞越重洋,飞到黄海岸边,的确是一个奇迹。 就宋君复当时从洛杉矶带回青岛的“蓝图”,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宋君复将洛杉矶体育场临摹下来带回青岛的;另一种说法是宋君复带回的是图纸。青岛体育场与洛杉矶体育场式样完全相同,只是按原版四分之一缩建而已。 笔者倾向第二种说法,仅仅凭借现场临摹,是无法完成建筑的巨细的,更难以掌握从整体中缩小;建筑不仅仅是直觉艺术,仅用临摹就可完成。宋君复极有可能是寻找到了洛杉矶体育场的图纸以后,才有可能“按图索骥”,其背后周折无法得知。 当然,这座体育场得以顺利建成,还有它的“背景”:1933年在青岛召开第17届华北运动会,这使得宋君复意欲建造一座“奥运样式的体育场”的想法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体育场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跑道——400米篮曲式跑道,直道8条,弯道6条,它是由德国人涤木博士创造的,它的出现给国内“直来直去”的跑道做了终结,是一场“跑道革命”。 青岛体育场一建成,就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体育场,此后,国内许多重大赛事都在此举办。1933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以辽宁选手的身份,在青岛第一体育场参赛,夺得100米、200米两项冠军,证明他的确达到了国内短跑“顶尖”水平。刘长春在东北时就是宋君复得意学生,他几次到青岛参加比赛和训练,也显示了宋君复对他的器重。而对于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时的评价,田广渠认为,“他和众多名师如老舍、梁秋实、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辉煌”。 原载2007年7月11日《半岛都市报》 二、《金镶玉主创是青岛人 肖勇高兴奖牌在家乡颁发》 “金镶玉”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背面则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央的金属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既蕴含着“以玉比德”的理念,也切合了“金玉良缘”的好兆头。 “金镶玉”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背面则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央的金属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既蕴含着“以玉比德”的理念,也切合了“金玉良缘”的好兆头。 今天奥帆赛场上将决出两枚金牌,这意味着“金镶玉”将首次在青岛亮相。大家已经对奥运奖牌非常熟悉,但很少有市民知道,金镶玉的设计者———肖勇,也是咱们青岛老乡,他是从19个国家的170多个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肖勇表示,他主创的奖牌能在家乡青岛颁发,是他最为高兴的一件事情。 根在青岛无法割舍 “青岛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我的许多亲戚现在都在红岛肖家社区,那里是个因举办‘蛤蜊节’而十分有名的地方。”虽然肖勇是在济南长大,但青岛却是他的老家,肖勇从小到现在都经常回青岛,不管走到哪里,他说他的“根”始终是青岛,和青岛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 肖勇从小比较喜欢美术和书法,1987年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怀着对设计专业的美好憧憬,肖勇在学校时非常努力,并通过一些朋友从国外邮购书籍潜心研究世界各地大师的作品。自己也一直幻想着哪一天一定要到欧洲学习和感受西方艺术带给他的震撼。 1991年起他在德国、丹麦和芬兰留学4年,最后在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获得平面设计艺术硕士学位。欧洲学习之旅让肖勇在设计专业上有了深层次的理解。1995年,他回到了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七工作室导师,现在的肖勇教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他的学生里也有很多青岛人。青岛举办奥帆赛招贴画大赛,他也曾经来当过评委,肖勇和青岛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谈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肖勇发出感叹:一边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地,一边是他的老家青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赛场、北京奥运会分会场,除北京外,青岛也要举办决赛,还是除北京之外颁发奖牌最多的城市。主会场和分会场都是他的“家”,而且都可以颁发“金镶玉”,让肖勇觉得他拥有了很多别人无法共同拥有的东西。 2007年3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这以天,第29届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也是从这天开始,奥运会奖牌历史上有了个好听的名字———“金镶玉”。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设计,得到国际和国内的好评,奖牌的设计者肖勇也一下子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 但这位名声在外的青岛人依然保持着质朴和谦逊。肖勇每每看到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等家乡的名牌都会感到骄傲。他告诉记者,他很愿意为家乡多做些事情。 奥帆赛在青岛举行,他主创的奖牌能在自己的家乡青岛颁发,是他最为高兴的一件事情。肖勇说:“如果能挤出时间,2008年我要回老家来看奥帆赛,也感受一下运动员领奖牌时的激情。” 早有梦想 潜意识中的奥运设计 1994年在欧洲学习期间,肖勇曾经游遍欧洲各国,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站就是瑞士洛桑。洛桑又被称作奥林匹克之都,国际奥委会总部和奥林匹克博物馆都在这座城市。参观奥林匹克博物馆是每个到洛桑的游客必做的事情,肖勇也不例外。 在奥林匹克博物馆里,看着琳琅满目的奥运奖牌和文物,肖勇陡生对奥运的憧憬:这些奖牌是泪水与汗水铸就的光荣与梦想,作为一名学习设计的中国学生,何时可以真正深入其中?这个问号许久没能在肖勇心中“打开”。 肖勇说,后来他曾去过许多留有奥运踪迹的城市:雅典、巴塞罗那、马德里、巴黎、莫斯科、罗马……他都千方百计去看一看奥运遗产。肖勇说:“当你看到五环的影子,你不得不联想当时的辉煌与疯狂。虽然我不算体育迷,但奥运的设计和其承载的文化、艺术与体育的魅力让人神往。” 肖勇是幸运的,北京申奥成功使他的奥运梦想得以实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他参加奥林匹克论坛的设计工作;2003年参与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设计了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形象,作品获得全国美展铜奖;2005年担任青岛奥帆招贴大赛评委;2005年至2006年参与奥运核心图形设计。期间他结识了雅典、悉尼、亚特兰大等近几届奥运会的艺术总监,通过多方交流和研究,他对奥运设计的感悟有了质的飞跃。 艰苦设计 500次修改炼出“金镶玉” 2006年1月,肖勇接到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标书,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筹建设计小组。“我是设计小组主管之一,也担任了主创设计师,负责前期创意和提案。招标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我们必须马上投身工作。”肖勇说。 奥组委给奖牌的设计者提了几个要求,一是要有中国文化特色,二是要与往届奥运奖牌有鲜明区别。三是制作成本不宜超过往届奥运会。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奖牌正面有统一的形象要求。因此,能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仅仅是奥运奖牌的背面图案设计。他们前后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肖勇带着学生到外面去捕捉中国的“准奥运”精神。种种探寻之后,肖勇在造型和材质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也就是“金镶玉”方案的雏形。 谈到“玉”,肖勇特别兴奋,他说:“‘玉’方案设计灵感来自古代玉璧。‘玉’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器物,它的材质、光泽、透明度,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金牌上面我们用的是白玉,银牌上是青白玉,铜牌上则是青玉,这些玉都是来自祖国各地,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心向奥运的愿望。各种各样的玉石可以代表着不同的名次,玉石和金银铜牌组合在一起更好地体现着中西合璧,能够让运动员把在中国体验的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根据经验,往届奥运会曾经出现过运动员获得奖牌后很激动,把奖牌抛往空中落地的情况。因此,“金镶玉”还必须接受抗摔碎试验。经过反复试验后,肖勇和他的团队决定在玉与黄金之间的结构和材料上进行调整,将玉石的厚度减少2毫米,填充缓冲层,这样,即使奖牌从2米高处坠落也完全没有问题,这才算真正完成“金镶玉”奖牌。 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肖勇说:“整个设计方案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成形,我们先后设计出100多件样品中,至少进行了500多次修改,这期间从提交方案,到入围,到中标,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反反复复地修改。“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除了奖牌还是奖牌,连做梦也梦到奖牌而难以入眠,如此投入,这是我以前创作过程中所没有的。” 原载2008年8月16日《半岛都市报》 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拍摄中)新浪财经推荐姜茂森:打开青岛奥运史宝瓶 见到青岛帆船之都研究会总监姜茂森的时候,他一脸疲惫。这位青岛颇有名气 的文史专家几年来为了《帆都人物》和《帆都传》整日奔波,近来又打算增开《帆都人物(珍藏版)》专栏。 他曾做过“康有为在青岛”的追踪采访,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石专题研究,考察过青岛境内的齐长城,揭秘大珠山隋唐“三大石窟”。但用姜茂森的话说,“这些文史研究是我‘插空’搞的”,现在他最想谈的是青岛奥运史。 姜茂森2001年7月申奥成功前后开始搜集资料,全面研究青岛奥运史。 这在当时的青岛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姜茂森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总结,第一次提出了“青岛奥运史”这个概念,他是国内研究青岛奥运史“第一人”,他说:“青岛奥帆史是青岛奥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增加了青岛奥运史的分量。” 现在《帆都人物》、《帆都传》这两本书已成雏形。“推出《帆都人物(珍藏版)》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青岛奥运史的研究,使它发展壮大。” 青岛奥运史从1932年开始 “瓶子里紧紧密封的,是醇香浓郁的奥运历史,我只是用一把起子将它打开。” “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肤浅的,而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则会让人感叹不已。当我开始探索尘封已久的青岛‘奥运’往事,并逐渐融入其中时,心绪激荡,恍若寻宝者探到了心仪已久的宝藏。青岛这座城市与奥运有着深厚渊源。有了奥运,我们这座以山、海、城闻名于世的城市含金量就更高了!”姜茂森如是说。 国内了解“奥运会在中国”历史的人不多,了解“奥运会在青岛”的就更少了。其实,青岛是中国与奥运会最早发生联系的城市之一。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教练宋君复是当时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体育系主任,他带领包括刘长春等人参加了这届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零的突破”。第二年,宋君复根据他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刻意寻找到的洛杉矶体育场图纸,在青岛文登路缩建了青岛体育场——这座建筑是中国第一座“奥运”式样的建筑。1935年7月至8月,为备战第十一届奥运会,宋君复奉命筹组和领导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大会,并在青岛进行了紧张的暑期训练,青岛体育场和山大(现中国海洋大学老校区)的体育场是运动员主要的训练场地。“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参赛运动员刘长春多次到青岛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中国著名奥运人物王正廷、张伯苓、郝更生等人都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组团参加奥运会,也是中国帆船运动第一次走入奥运会。时任山东帆船队总教练的刘英昌担任中国帆船队教练,他带领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员参加了这届奥运盛会,而这些代表中国参赛的运动员就是在汇泉湾进行赛前训练的。” “好多人认为,青岛奥运史应该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或者2008年8月奥帆赛在青岛举办之日起开始计算,那就错了。实际上应该从1932年开始算起,这样,我们现在已拥有了75年的奥运史,尽管它被中断过,但起点不可埋没。” 不论《帆都人物》还是《帆都传》,都是 “人文奥运”的一部分,但人文工作者往往把青岛奥运史理解为体育方面的内容少去关心,而从事体育、包括与帆船运动有关的人员往往把它归于文史方面,这样就使青岛奥运史一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姜茂森认为,之所以直到现在只有他一个人来研究这个课题,是因为大家“走过,路过,却没有谁看到它而已”。 姜茂森说:“紧紧密封的,是醇香浓郁的奥运历史,它一直被封锁在‘瓶子’里面。我只是负责用一把起子,将它打开而已”。 百年城市举办百年奥运不是幸运 “奥运文化遗产应该记录下什么?在一个时间段里我‘找不到北’,后来发现‘指北针’,速度显著加快。” 因为是个人创意、个人发现、个人命题,一个人来走这条“蹊径”,便存在束缚自己的地方。 姜茂森说:“奥运文化遗产应该记录下什么?因为目标庞大,也比较抽象,且人文与体育盘根错节,在一个时间段里我‘找不到北’,后来发现‘指北针’,速度显著加快。” 所谓“指北针”,就是渐渐丰盈起来的人脉,就是不愿显山露水却绝对是“高人”的真知灼见的指点,这让姜茂森穿透表面现象看到了“核体”。有了这些,日积月累,手头资料厚重起来,应该保留什么,应该放大什么,应该细化什么,如何让抽象的东西以形象表达出来……他都有了底气。经过不停地寻访,姜茂森采访到了绝大多数从事帆船运动的“三代”运动员和教练员,形成了口述史。 在这之前没有谁做出过“三代”定位,姜茂森为他的这个创意感到自豪,他说:“没有这些就构建不出帆船之都,没有帆船之都也就无从奢谈青岛奥运史,一座在1904年就举办过帆船比赛,并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帆船运动城市;一座上世纪30年代就与奥运会发生联系的城市,实际为2008年埋下了奥运的种子,它在21世纪终于长成参天大树,这绝非偶然间的突变。在一座百年城市举办百年现代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绝不是巧合、幸运,也不是‘天赐良缘’。” 结集作品《青岛钻石风景区探秘丛书》 2010年1月青岛出版社出版 收入作品《青岛记忆》 2004年青岛出版社 《胶莱人工海河》 200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国学大师之死》 当代中国出版社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五、十六辑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李沧文史》 第一、二辑 政协李沧区文史委员会 《四方民俗风情》 政协四方区文史委会 《行走在市北》 政协市北区文史委会 文史作品影视片《康有为之死》 2009年与上海电视台合作 石头路情结 2003年2月28日《青岛日报》 在城市地下穿行 2003年3月20日《青岛日报》 去湖岛吹海风 2003年3月28日《青岛日报》 下午三点钟的会前村 2003年10月26日《青岛晚报》 揭开崂山黄石洞神秘面纱 2004年6月29日《青岛早报》 发现乾隆时期“城阳钟亭” 2004年8月2日《青岛早报》 寻找胶州牧马古城 2004年8月12日《青岛早报》 众多古书院隐身崂山 2004年8月20日《青岛早报》 发现莱西邹卢古城 2004年9月2日《青岛早报》 初访中国“地雷战”故乡 2004年9月15日《青岛早报》 古塔古碑增色平度景观 2004年9月30日《青岛早报》 登上古城看雄崖 2004年10月27日《青岛早报》 寻访青岛齐长城 2004年12月3日《青岛早报》 古镇口炮台 2004年12月16日《青岛早报》 基督教堂钟楼 2004年12月20日《半岛都市报》 康有为的身后事 2005年1月12日《齐鲁晚报》 大珠山发现隋唐“三大石窟” 2005年2月5日《齐鲁晚报》 揭露田中奏折 2005年4月30日《齐鲁晚报》 黔陬古城 2005年10月3日《青岛早报》 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材来自齐鲁 2005年11月11日《齐鲁晚报》 “胶东大儒”庸谭 2009年2月23日《半岛都市报》 梁思成:惊叹青岛“七街口” 2007年7月22日《半岛都市报》 梁漱溟与青岛江苏路28号 2007年8月4日《半岛都市报》 王垿:陵县路25号"寄庐"时光 2007年9月21日《半岛都市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