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安堡
释义

建安堡东西长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宽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这座钟楼比建安堡还早一百年,为明代长城线上著名的36营堡之一。建安堡初建于成化十年(1474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用砖石砌起了堡墙。

简介

建安堡位于南山之巅,距此不远处有个香水村,聚水为池,清沏甘甜,

经冬不冻。粼粼的清水河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注入秃尾河。城堡现存东、西、南三座砖券残留城门,供人出入。进入城堡,最为显眼的是位于中央的钟楼。据文字说明所载,此楼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比整个城堡早建一百年以上,可见后来的城堡是围绕此楼建造而成。城内约有居民30多家,分散居住,显得整个城堡内空空荡荡。城堡内外原来有近20处庙寺,陆续建于明、清两代,如今仅有,娘娘庙、龙王庙、三官庙、关帝庙等数处。

景色

登上土城环视城周,矩形城廓历历在目。城垣平均高度为8.7米,墙体厚6.8米;

东西城垣长185.3米,南北城垣长451米。城周长1200多米。举目北望,长城时隐时现,周围还有墩台23座。堡城南门外的关帝庙,是当年神团农民们心目中的主宰。据重修庙宇碑记所述,此庙初建于后唐,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后来累废累兴,香火未绝。民国二军毁于神团之度,四年又加重修。十年动乱中再次遭劫,1989年重修今貌。殿宇虽不甚恢宏,却颇有气魄,正殿、卷棚、偏殿、过斤俱全,正殿与偏殿中近百幅展现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色彩鲜艳,技法娴熟,显系近人手笔,堪称艺术佳作。正殿右侧,有砖砌四方点将台一座。殿后有四方砖塔若千座,呈棱锥形,由下到上渐次收缩,据说是过去和尚(或道士)弃世后的墓葬标志。山门外有当年高大石牌坊遗迹和石狮的残骸。

历史

建安堡前后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明朝中叶,朝廷为了防御漠北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南侵,先后在愉林境内的长城沿线设立了36座营堡,驻兵把守。建安堡即是东线著名的堡塞。城堡初建于成化十年(1474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用砖石砌起了堡墙。建安堡原属榆林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佳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划归榆林县。因此,现在所见到的一些文物(如铁钟、碑石等)上还可以看到“佳州”的字样。这里原来屯兵驻守,后来由于汉、蒙双方议和开启互市,边防无事,城堡失去军事意义,便将驻军裁撤。据当地人说,抗战以前,砖包城堡还是基本完整的。后来因无人重视,外砌城砖被周围群众逐年拆除,移作他用。如今只遗留下一座土城,但是大体框架较为完整。

民国元年(1912年)7月,这里发生了建安堡神团农民反抗官府强行铲除婴粟苗的风潮,农民遭到官兵的血腥镇压,民房和庙宇都被烧毁,群众被迫背井离乡,四方避难。那次农民抵抗官府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近代陕北农民推翻三座大山革命的一次预演。由于建安堡整体保存较为完整,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电影《东邪西毒》和《大秦腔》摄制组曾先后在这里拍摄外景,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也摄入建安堡的雄姿。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一行,也于2002年专程考察了此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