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剑池 |
释义 | 相传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匠欧冶子在此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龙泉剑遂名扬天下。《太平寰宇记》中说:“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清《一统志》载:“浙江龙泉县南有水曰‘龙渊’,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曰‘龙泉’,宋又改曰‘剑池湖’,相剑池湖位于城南秦溪山边。古时,山南侧有七井,如北极星形分布,井水甘冽,铸剑先师欧冶子在此汲水淬剑,能增强刚度,不易生锈。 (一)莫干山剑池地理位置天目山脉由西向东北伸展,绵延百余里,一直到富庶的杭嘉湖平原。离杭州60多公里,位于德清县境内的平原上,耸立着一座秀丽妩媚的山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莫干山。盛夏季节,从炎热的杭州或“火炉”南京驱车前往,只需要几个小时便可到达莫干山顶。这里气候凉爽,素享“清凉世界”之美名,与北戴河、鸡公山和庐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避暑疗养胜地。莫干之美在剑池。 剑池之美莫干之美在剑池,剑池之美在飞瀑。 剑池上面有横跨清溪之上的一顶小石桥,名阜溪桥,又叫飞虹桥。桥的石柱两旁是陈毅《莫干山纪游词》中的两句:一边是: 夹道万竿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 另一边是: 剑池飞瀑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剑池的石壁上,铭刻有“剑池”两个遒劲的大字。从剑池之阜溪桥上向下眺览,悬崖巉岩之间的剑池飞瀑尽收眼底。剑池飞瀑共分3迭,溪水冲出阜溪桥下,猛然间跌落二三丈,注入潭中,形成剑池飞瀑的第一迭。瀑布注入剑池后,稍作停蓄,水势益壮,又一次跌水,高达10余米,颇为壮观,这便是剑池飞瀑的第二迭,亦是主瀑,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在瀑布旁的峭岩上,刻有“阜溪之P160”四个字。剑潭而下,水流又被束成一股短瀑,溪水逶迤远去,掩没于翠竹丛中,这就是第三迭。剑池飞瀑,远眺若一匹素练,窈窕多姿,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 站在剑潭边上,仰观瀑布,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见飞瀑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俯视剑潭,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晦阳,剑池飞瀑千变万化,奇景迭出。有时如一线悬空,可随风飘散;有时如匹练下垂,凝然不动;有时又如苍龙入海,腾挪飞跃;有时大雾弥天,瀑布潜形,唯闻水声,不见其态;有时晨雾未散,谷中紫烟弥漫,瀑布若隐若现;有时月光照临,山色朦胧,瀑布闪出熠熠银光。 剑池左侧有一石级,拾级盘旋而上,可达观瀑亭,它不仅是观赏剑池飞瀑的极佳处,亦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剑池诗文清代有位诗人名叫唐靖,曾画龙点睛似地写出了莫干山剑池飞瀑的美妙景色: 剑已延津去,山犹号莫干。 泉声飞百道,鸟径仄千盘。 峡束青天小,池空六月寒。 龙光常不夜,斗气谁复看。 站在观瀑亭上,可观剑池飞瀑之全景,清人陈敬弟曾写一首剑池观瀑诗: 剑气销沉尽,寒流自古今。 最宜乘雨后,相对坐亭阴。 射日惊衰眼,因风送远声。 耳根真清静,始觉入山深。 剑池姊妹瀑莫干山飞瀑,并非仅剑池一处。另一处为碧坞瀑布。碧坞潭瀑布位于莫干山的最北面。瀑布自天泉山巅,如百道泉流从山崖上倾泻而下,落到悬崖处,两侧为峭壁所夹,于是飞空而下,形成巨瀑,直捣龙潭。瀑布高达5丈,震耳欲聋,甚为壮观。龙潭即为碧坞龙潭,深不可测,旧时传说有龙潜底。每逢大旱之年,百姓常在此祈祷求雨,龙潭之名由此而得。潭水极清,夏日在潭边嬉水,暑气顿消。崖壁上有周庆云之题刻:“山有飞瀑,下注农田,潭深莫测,有龙潜焉,灵应祷玉,自昔相传,残刻于P161,贞元纪年,并此四字,亦代云烟。” 剑池传说提到剑池飞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不能不说一下。剑池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剑工干将和妻子莫邪铸剑的地方。据《吴地志·匠门》记载:吴王阖闾命令干将为其铸剑,历时三月,铁汁不下,如到期不交,干将就会受到吴王之惩罚。莫邪问计干将,干将说,如以女人配炉神,便可炼成。于是,莫邪投身于炉中。顿时,炉火旺盛,红光万道,炉火灭处,只见两股青光闪烁,横卧炉底,这便是莫邪用血肉铸成的雌雄两剑。在东晋时专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之事的《搜神记》,以及曹丕所著《列异传》,都写到了干将、莫邪在剑池铸剑和干将献剑被杀,儿子赤鼻舍身为父报仇的故事。至今在阜溪桥底一块长满青苔的黑褐大石上,刻着“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几个大字。 在莫干山荫山山谷中,被传说为为莫邪、干将磨剑处。池水清澈。上有飞瀑悬空泻下,水经石限,形成三叠。旁有亭栏磴道,上下盘旋。四壁摩崖题刻,多属近人文字。池对面傍山筑有半亭。 (二)虎丘剑池地理位置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吟诵道“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因此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AAAA级风景区,并于2001年12月份通过了ISO9001—14001双体系认证。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 虎丘剑池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吴王阖闾的墓穴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一直未能解开的谜。相传,春秋时期,虎丘就是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了虎丘。据史载,当时曾征调十万军民进行施工,甚至使用了大象来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阖闾的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一同密藏于幽宫深处。 在虎丘剑池的摩崖石刻上,有明正德七年(l5l2年)的两则“见到吴王墓门”的题记。其一为王山椿等所题正书十行,写道:“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同游者还有王鏊、唐伯虎等人。其二为吾翕所题正书七行,记录了“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的情景,并且认为“万年深,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即用泥土将墓穴入口掩埋。 剑池传说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剑池考古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呈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