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见萤火 |
释义 | 作品名称:《见萤火》 创作年代: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作品注释⑴萤火,萤火虫。 ⑵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关于“坐人衣”,有两种看法。仇兆鳌注认为意思是萤火虫“坐”在人的衣服上,并举出“黄鹂并坐交愁湿”(《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为证;浦起龙注认为这是指“坐人”之衣。两说都有道理。总之,这里的意思是,萤火虫落在人的衣服上。 ⑶乱,扰乱。檐,房檐。星宿稀,稀疏的星光。王嗣奭:坐,如黄莺并坐之坐;琴书添冷,夜凉故也;星宿同希,高飞故也。 ⑷弄:耍弄,炫耀。辉辉: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辉辉星近楼”(不寐)。邵宝注:却绕,见聚散不长;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顾宸: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莫砺锋:“弄辉辉”为唐代口语。 ⑸沧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来岁如今,明年的此时。“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 诗词格律这首七律的用韵方式是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飞衣稀辉归。韵部为:五微五未(平水韵)。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品评析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生活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生认为:“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此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末二句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显得有些突兀。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其实,此诗的重点是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多的时期。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从语言上说,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第六句中“弄辉辉”也是唐代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