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
释义

也叫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该组肿瘤共同特征为:细胞体积大,核大而不规则,细胞弥散或巢样沿淋巴窦或滤泡间浸润,几乎所有的瘤细胞均强烈表达Ki-1抗原,也称“Ki-1淋巴瘤”(Ki-1 Lymphoma)。

ALCL的临床特点

1.1 发病率、年龄和性别 ALCL的发病率约占非何杰金淋巴瘤的1-8%。发病年龄为3岁~81岁,呈双峰分布。平均年龄和年龄分布文献报道略有不同,Nakamura等报道的平均年龄为28岁,双峰年龄分别为20岁和60岁。Penny等报道的平均年龄为56岁,双峰年龄为24.5岁和64.5岁。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2.4:1。

临床症状和体征

ALCL患者常见症状为:发热、盗汗、疼痛。体征为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压痛,结外者病变局部出现肿块。病变起始部位以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结外以皮肤、肺、胃肠道、骨等常见,偶也可原发于肝、脾及软组织等。约5%的病例累及骨髓。就诊时多数病人达临床II、III期。

ALCL的治疗与预后

ALCL是一种高度恶性淋巴瘤,5年生存率为52%。治疗可实施放疗、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化疗最为适宜,多数病例可获得完全缓解(CR),复发率低,3年和5年生存率均较高。放疗最初效果良好,但远期易复发。骨髓移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应急治疗措施。一般说来,ALCL比其它大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好。其预后与肿瘤的发生年龄,有无症状,原发部位,临床分期及免疫学分型有关,与组织学分型无明显关系。儿童及青年对治疗反应好,5年生存率远高于成年人。临床无症状者较有症状者预后好,原发结内较结外者预后好。临床Ⅰ、Ⅱ期病例较Ⅲ、Ⅳ级病例3年生存率高。T细胞性、Null细胞性的ALCL的病例的5年生存率远好于B细胞性的和其他类型的ALCL病例(REAL分类将B及其他类型ALCL归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而组织学分型(CT、HL、LH、GR)与预后无关。原发于皮肤ALCL,特别是局限于皮肤者,因具有良好的预后(4年生存率达80%)且部分病例能够自愈(17%)以及病灶行单纯切除或局部放疗的疗效与治疗高恶淋巴瘤的系统的多重化疗或自身骨髓移植的疗效相同,而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类型的低度恶性肿瘤。此外,有些学者认为ALCL患者预后还与染色体是否发生易位有关。Shiota等及Pulford等分别利用多克隆抗体anti-P80和单克隆抗体ALK1检测出肿瘤细胞发生t后所形成的一种特异性的融合蛋白P80NPM/ALK。对P80 NPM/ALK阳性的ALCL的预后研究表明,P80 NPM/ALK蛋白阳性者预后远好于阴性者,前者5年生存率达80%,与低度恶性肿瘤相同,而后者仅达37%。

ALCL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CD30标记阳性是诊断ALCL的重要依据,而CD30做为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能够在多种活化的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表达,因此ALCL被认为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

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的关系

因HD与ALCL在形态学和免疫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且HD中的Hodgkin细胞,R-S细胞与EBV相关已得到了证明。因此中外学者做了许多有关ALCL与EBV关系的研究,Herbst等研究表明ALCL患者EBV的感染率为32%。Hamilton-Dutoit等检测得出B细胞免疫表型的ALCL EBV的感染率为25%,Null细胞性ALCL为14%,T细胞免疫表型的ALCL为0%,Makagawa等在19例儿童的T细胞和 Null细胞ALCL中未检测到EBV基因组的存在。Brousset等在11例儿童ALCL瘤细胞中未测得EBV感染的证据。因此,EBV感染与ALCL中某些类型(如B细胞性或成年人的ALCL)是否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细胞遗传学异常

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发现T细胞和null细胞表型的ALCL常发生特殊的染色体t(2;5)(P23; q35) 易位。位于2号染色体的nucleophosmin基因编码一种调节细胞周期蛋白nucleophosmin(NPM),该蛋白的分子量为38kd,功能与细胞内核糖体前颗粒的装配和穿梭运输有关。位于5号染色体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编码一种新型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ALK蛋白在细胞生长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当发生t(2;5)后,位于2号染色体的NPM基因与位于5号染色体的ALK基因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嵌合基因枣NPM-ALK基因,该基因经转录翻译后形成一种分子量为80kd的嵌合蛋白枣P80NPM/ALK蛋白。2号染色体和5号染色体转位后,产生新的嵌合基因,NPM基因编码的NPM蛋白的氨基端(图中阴影部分)与ALK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功能区融合,产生新的嵌合蛋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