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价值澄清法 |
释义 | 概述价值观澄清学派在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为适应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于60年代产生。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理论假设: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根据这一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所以,正如价值澄清学派的基尔申.鲍姆所说的,价值澄清可被定义为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学生评价的过程,而且,帮助他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 价值澄清理论的特点主张价值观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或灌输,不是教给学生一套概念体系让学生去背条条,而是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尽可能不被学生觉察是在进行严肃的价值观教学。该学派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价值观教育实践。提出各式各样的实践策略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教师提供资料。 在运作过程中,价值澄清方法论强调四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要接受现实,即原原本本地接受他人,不必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三是要求进一步思考、反省,并作出多种选择;四是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 除了要考虑这四个因素外,还要按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即自由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对结果深思熟虑的选择、珍惜爱护自己的选择、确认自己的选择、依据选择行动、反复地行动)来进行操作。 当这种操作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价值观形成的个体性,忽视社会文化作用而受到批评之后,价值澄清学派又对以上程序进行了补充,加了思考、沟通的环节,在选择中考虑了社会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新的操作程序并没从本质上改变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性与个体性。 价值澄清方法论结合实际,设计了价值澄清的具体方法,除交谈、书写、讨论、预知后果的扩展等四大策略外,还有19种其它策略。如价值表书写策略,就是为那些不适于讨论,便于人们书面自由作答的问题设计的。受教育者在表格中填入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再按七个步骤进行评估。由此来帮助受教育者选择、确立适于自己的价值观念。 价值澄清方法在西方各国传播很快,应用较广,对西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较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方法重视现实生活,不是像其他道德教育流派一开始就以一种哲学理论为依托,而是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一方法论的局限和错误是明显的:一是把相对主义价值观作为方法体系的基础,把个体经验作为确定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自身的社会行为,否定社会的客观价值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独行其事。二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也易导致形式主义。 价值澄清过程价值澄清法是个人价值信念的形成所经过的历程。L.E. Raths & S.B. Simon 强调价值的形成必须经过三个段七个步骤: 选择阶段(Choosing)自由选择个人的价值观,必须经过自由选择的历程,才能生根,在未经威迫下,个人所做的决定或选择,才能引导个人行为,填鸭式的强迫灌输,大多仅止于表面行为而已。经过自由选择后产生的价值观念,才能引导个人的行为。 从多种选项中选择真正的价值观念,是经过选择的结果,个人若无选择的途径,事实上选择的的行为不可能发生,而真正的价值也就无法发展。因此,个人价值的建立,要由多种可能的选项中选择才有意义。 深思熟虑后选择在感情冲动下,或未经思考,若贸然选择,不能主导真正的价值。个人唯有对各种不同的途径的后果,加以深思熟虑,经过分析,比较利弊得失后,做出理智的决定,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才可作为生活的指南。 珍视阶段(Prizing)重视所做的选择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一般都会加以珍惜、重视,当价值理念经个体选择后珍视之,必定为之感到骄傲和快乐。而成为价值的部份,作为生活上的准绳。 愿公开表示选择经审慎思考后的选择,人常会愿意在大众面前表示自己的价值,承认自己的价值,以及拥护自己的价值,以它为荣,自然乐意对外公开。 行动阶段(Acting)采取行动价值观念能左右行动的方向,当个人认为具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努力去实践、完成,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采取行动。 重复实行当个人的一些信念、看法和态度,已达到价值阶段时,则会成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现在行为上,出现在不同的生活和空间。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