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加味遗粮汤 |
释义 | 加味遗粮汤药方主要由仙遗粮(白者佳,红者伤人,俗名冷饭团,《本草》名萆薢)湿者2两,干者1两5钱,防风5分,木瓜5分,木通5分,薏苡仁5分,白鲜皮5分,金银花5分,皂荚子4分等药材配制而成。处方来源于《摄生众妙方》卷八。方剂主治:杨梅疮风毒,及误服轻粉瘫痪,筋骨疼痛,不能动履者等症状。 药方种类加味遗粮汤《外科正宗》卷三 【处方】川芎1钱,当归1钱,防风1钱,薏苡仁1钱,木瓜1钱,金银花1钱,木通1钱,白鲜皮1钱,苍术1钱,威灵仙1钱,甘草5分,皂荚子5个(切片,微炒),仙遗粮2两。 【功能主治】杨梅疮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成数月,延绵不已;并杨梅风毒,误服轻粉,瘫痪骨疼不能动履者。 【用法用量】 预服不发梅疮。 加味遗粮汤 疮久气虚者,加人参;腿脚之下,加牛膝1钱。 【注意】忌牛肉、烧酒、海腥、煎炒。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页首加味遗粮汤《摄生众妙方》卷八 【处方】仙遗粮(白者佳,红者伤人,俗名冷饭团,《本草》名萆薢)湿者2两,干者1两5钱,防风5分,木瓜5分,木通5分,薏苡仁5分,白鲜皮5分,金银花5分,皂荚子4分。 【功能主治】杨梅疮风毒,及误服轻粉瘫痪,筋骨疼痛,不能动履者。 【用法用量】 水1钟半,煎至1钟,空心1服,午前1服,午后连前二渣煎1服,1日3服。病浅者10余日可愈,病深者服40日全愈。 虚弱,加人参、当归各7分。 【注意】忌食牛、羊肉,鸡,鹅,鱼腥,茶,烧白酒;最忌房事。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八 通利血脉加味遗粮汤 成分木通,主要用到其茎、枝和树皮作为药材,为双子叶植物药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通、木通的木质茎。相关的类有毛叶木通,毛木通,假木通,木通根,新疆木通,小木通,川木通,预知子山木通。可以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主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性味苦,凉。 ①《本经》:“味辛,平。” ②《吴普本草》:“雷公:苦。”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微寒。” ⑤《海药本草》:“温平。” 入心、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阳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心、小肠、膀胱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⑤《要药分剂》:“入心、肾、膀胱、小肠四经。” 用药忌宜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②《得配本草》:“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皆禁用。” 别名:通草、附支(《本经》)、丁翁(《吴普本草》)、丁父(《广雅》)、葍藤(《本草经集注》)、王翁、万年、万年藤(《药性论》)、燕蕧、乌蕧(《唐本草》)。原植物白木通又名:八月瓜藤、地海参 处方名:木通、关木通、川木通、细木通、炒木通(木通片炒至见黑斑入药者) 考证:出自《药性论》 ①《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②《唐本草》:“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葍藤,葍覆声相近尔。” ③《本草图经》:“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毒。” ④《纲目》:“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神农本草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⑤《本草正义》:“寻绎陶氏所谓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吹之气出云云,其形固与今之木通相似,惟木通之味大苦,而《神农本草经》止称其辛,微嫌不类,且《别录》又以为甘,则尤为可疑。但《神农本草经》、《别录》所载主治,固无一与今之木通不合者。 意者雷公谓主为苦,最得其真,而《别录》之甘字有误欤?抑《别录》亦误认通脱木为通草,乃以其淡而无味,遂以甘淡之义谓之为甘欤?窃以甘之一字,终觉与木通不类,是以高邮王氏《广雅疏证》于附支通草一条,虽亦引《食性本草》茎名木通一句,而并不直言陈说之是,且谓后世《本草》诸家,无能证明其说者,盖以其矢传久矣云云。则念孙氏父子,固亦有疑于古之通草,未必果为今之木通也。兹以古人所说通草主治,尚与今人所用之木通,情性无往不合,姑仍濒湖之意,径以木通标作正名,而附志所疑如此,以俟知者更详。” 止痛扶危散成分防风,别名为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归膀胱;肺;脾;肝经,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等症状。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1.1.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取体重18-21g小鼠24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1ml含2g生药)40g/kg和同体积水。1小时后ip0.5%醋酸0.2ml/20g,观察20分钟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果防风组小鼠扭体反应数为11.4±1.8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9.2±2.4次(P<0.05)。 1.2.对小鼠痛阈的影响:采用热板法测定痛阈,其条件是热板温度为55±0.5℃。取体重18-20g雌性小鼠,经预测反应潜伏期后挑选其反应潜伏期不超过30s的小鼠20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相当生药40g/kg及同体积水,测定给药前后小鼠反应潜伏期,结果见表2,防风组小鼠的反应潜伏期在服药后60s及90s均明显延长,(P<0.05)。 1.3.电刺激鼠尾法:电刺激鼠尾法表明,防冈乙醇浸剂给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镇痛作用,给药后镇痛率分别为46.4%和56.7%,60分钟后的镇痛率则分别39.O%与53.3%。 镇静作用2.1.对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剂量的影响:取体重20-28g小鼠40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相当40g/kg和同体积水后1小时,ip戊巴比妥钠35mg/kg,记录15分钟内动物入睡数,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钟以上为入睡指标。结果防风组入睡小鼠(17只,85%)比对照组(17只,35%)明显增加(P<0.01)。 2.2.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取体重20-22g小鼠24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相当40g/kg和同体积水后50分钟,记录10分钟内小鼠活动次数。结果防风组为226.3±35.9、对照组为326.7±27.7,可见防风使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P<0.01)。 2.3.抗炎作用:取体重24g-26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组,剂量同上,l小时后,用巴豆油合剂25ul涂右耳致炎,4小时处死小鼠,称重并观察炎症反应程度。结果防风组的肿胀程度(13.9±0.9mg)明显低于对照组(18.4±1.2mg)(P<0.05)。 2.4.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防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二种霉菌(产黄青霉、杂色曲霉)等有抑菌作用,而对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福氏及志贺氏痢疾杆菌无抑菌作用。 抗过敏作用5.1.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取体重25-28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组,用5%DNCB丙酮溶液0.01ml背部皮肤致敏,次日再致敏一次,5天开始给药,防风组小鼠每日po防风20g/kg,对照组服用同体积水,连续给药7天,在末次给药后用1%DNCB丙酮0.02ml涂右耳,20小时处死小鼠取左右耳片(直径8mm)称重,以二耳片重量之差表示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程度。结果防风组为2.90±0.45mg,明显低于对照组4.88±0.78mg(P<0.05),说明防风有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5.2.对致敏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的影响:取体重250g-350g豚鼠10只,每只豚鼠腹腔注射5%卵蛋白1ml,同时二后腿各注射0.4ml致敏,4周后 进行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试验。结果,气管收缩(2.8±0.5mm),比对照试验(7.8±0.7mm)明显降低。回肠收缩试验结果,10段回肠收缩高度为31.8±4.3mm比对照组10段回肠收缩高度(42.4±5.2mm)明显降低。 6.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取体重23-25g小鼠24只分2组,每日ig给药1次,连服4天,在末次给药后同时ip5%鸡红细胞液0.5ml再处死,计算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解热作用将家兔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Ip关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 2.陶弘景:郡县无名沙苑。今(防风)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3.《唐本草》:防风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4.《蜀本草》:《图经》云:防风叶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5.《本草图经》:防风,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 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毫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 药方来源《外科正宗》>卷之三 杨梅疮论第三十六夫杨梅疮者,以其形似杨梅;又名时疮,因时气乖变,邪气凑袭;又名绵花疮,自期绵绵难绝。有此三者之称,总由湿热邪火之化,但气化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故气化乃脾肺受毒,其患先从上部见之,皮肤作痒,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干;精化乃肝肾受毒,其患先从下部见之,筋骨多疼,小水涩淋,其形大而且硬。如气化者,毒在皮肤,未经入里,宜服万灵丹洗浴发汗, 解散皮肤之毒。精化者,毒在骨髓,未透肌肤,宜服九龙丹通利大小二便以泻骨中之毒,甚者二服皆可。行散之后,体实者升麻解毒汤,体弱者归灵内托散。服至筋骨不疼,疮根淡白,内毒已解,方用点药,轻者半年,重则一载,始方得愈。如患者不遵此法,欲其速愈,妄用熏条、擦药、哈吸等法,往往致成后患者多矣。患者熟思之。 初起无头疼,筋骨不作痛,小水无涩淋,疮干细者轻。已生头面稀少,口角无疮,项下胸背虽多谷道无,可初生疮发下疳,次生鱼口,复作筋骨疼痛,疮发非祥。疮生红紫坚硬,手足多生,形如汤泼泡生,害非轻浅。 初起先从涩淋,次传筋骨作疼,后发其疮,亦宜攻利。生此外无疳疮,内无筋骨作痛,时气所感者,微散之。疮从交媾不洁,乃生下疳,小水涩滞不通,当行导利。上部作痒疮多,消风清热;下部作疼痒甚,泻湿为先。红紫毒盛疮高,凉血解毒,淡白毒轻疮薄,攻利兼行。手足皮肤枯槁,鹅掌风生,柏叶、二矾煎汤熏洗即好。头发眉毛脱,油风何须说,神应养真丹,早服稀疏脱。点点杨花癣,片片癞风疮,宜服换肌丸,效应如同扫。 一男子患此两月余。自服败毒凉剂不应,筋骨疼痛尚在,此表里寒凉、毒沉难出,必以辛热发之,用万灵丹葱、酒煎服,洗浴盖之∶先出冷汗如雨,次出热汗,疼痛减其大半,以归灵汤服至月余,疮势始定。又以萆汤兼补中益气汤,又两月余而始痊愈。 一男子小便白浊作痛,次出疳疮,发肿作烂,筋骨微痛。予曰∶欲发时疮。彼不为信,请他医以熏药照之,虽然疳疮稍愈,而筋骨更疼,头胀欲破,又复请治。其时红点满面,此火气郁遏难出,先用黄连解毒汤二服泻其火毒,次以蟾酥丸发汗,使毒透出肌表,已后红点渐渐为疮,筋骨头疼,从此渐减。以加味遗粮汤服至两月,疮始出尽,骨疼方止。又以解毒天浆散相兼服至百日,其疮始退,又百日而平。 一女人,丈夫生疮所袭,筋骨至疼,遇晚寒甚,以人参败毒散四剂,其寒乃退;疼尚不止,又以万灵丹发汗二次,方出点如豆大,头面及背肉无余隙,此毒之盛也。以防风通圣散二剂,通利大小二便,去硝黄加皂角针、金银花,又十余剂,其疮渐大,小者如钱,大者若杯,气秽作烂,起坐不堪。 外以石珍散掺烂上结疤,又烂又掺,内服加味遗粮汤,两月余疮始渐干,轻者收敛而脱,重者又半年方得痊愈矣。 一庠生患此月余,乃求速愈。予曰∶此患非他恙所比,若速愈必遗毒于后日,辞不敢治。更医对曰∶半月全愈,后亦无患。因喜不胜,用水银、胆矾等药搽擦手足二心,半月内其疮果愈。随后骨疼,诸药不应,半年后,内毒方出作烂,疼不堪言,遍腿相串,并无一空;又二年腿脚曲而不直,径成疲疾终身,又兼耳聋,全不相听。又一人嫖妓生疮,筋骨疼痛。予曰∶升发方可。彼欲内消,请他医以丸药七丸,每用一丸,置炭上燃着以口吸烟,至三丸鼻流鲜血,至夜而死。又一妓者患此,欲其速愈,以照药熏之,三日后,吐鲜血数盆亦死。此求速愈,自取危亡者无怨。 加味遗粮汤加味遗粮汤木瓜芎归防苡术银花 癣皮皂子灵仙等木通甘草共参夸 示杨梅疮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成数月,延绵不已。并杨梅风毒误服轻粉,瘫痪骨疼,不能动履。 川芎当归防风薏苡仁木瓜金银花木通白癣皮苍术威灵仙(各一钱)甘草(五分)皂荚子(五个,切片微炒)仙遗粮(二两)人参(疮久气虚者加) 水二碗,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腿脚之下加牛膝一钱,病浅者一月可退,病深者百日可痊。忌牛肉、烧酒、海腥、煎炒。此疮发时多先起于下疳,若以此方预服之,可以止其不发梅疮也。 解毒天浆散解毒天浆散角针防风防己膝风藤 芎归翘粉银花草木瓜蝉蜕薏苡仁 治杨梅疮不问新久,遍身溃烂及筋骨作疼者。 天花粉(二钱)防风防己皂角针白癣皮连翘川芎当归风藤木瓜金银花蝉蜕薏苡仁(各一钱)甘草(五分)土茯苓(二两)牛膝(下部加) 水二钟,煎八分,临服入酒一杯,量病上下服之。 升麻解毒汤升麻解毒汤传易去病应知却不难 同煎皂刺加油服那怕多年结毒顽 治杨梅疮筋骨疼痛,久而不愈,及治远年近日流注结毒,皮肉破烂,咽喉损破者并宜服之。 川升麻、新鲜皂角针各四钱,上白土茯苓一斤,项之以上加白芷,咽内加桔梗,胸腹加白芍,肩背加羌活,下部加牛膝各一钱,用水八碗,煎至四碗,作四次一日服尽,每次顿热加麻油三茶匙和匀,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疮甚者不过十服。 归灵汤归灵汤中四物宜木瓜防己白癣皮 米仁参术银花粉甘草白芷牛膝随 治杨梅疮不论新久,但元气虚弱者,宜服此药。 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米仁木瓜防己天花粉金银花白癣皮人参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威灵仙(六分)牛膝(下部加,五分)土茯苓(二两) 水三钟,煎二钟,二次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渣再煎八分服。 防风必效散防风必效散荆防槐术翘藤癣芷当 角针木通番白草银花花粉木瓜商 治杨梅疮湿热太盛,疮高稠密,元气素实者服。 防风防己荆芥白癣皮连翘槐花苍术皂角针风藤木通白芷天花粉木瓜金银花蕃白草(各一钱)甘草(五分)土茯苓(四两)大黄(初起加,三钱) 水三碗,煎二碗,二次服。渣再煎一碗,服后饮洒一大杯,即静睡一时许更妙。 金蟾脱甲酒治杨梅疮不拘新久轻重皆效。好酒五斤,用大虾蟆一个浸酒封瓶口,煮香二枝,取起待次日随量之大小,以醉为度,冬夏盖暖出汗为效;存酒次日只服量之一半,酒尽疮愈。又治杨梅结毒、筋骨疼痛,诸药不效者更妙;服酒七日后,不许见风为要,忌口及房事,百日绝根矣。 翠云散翠云散中用铜绿胆矾轻粉石膏加 湿用胆调干末掺梅疮一点便生疤 治杨梅疮已服内药,根脚不红,疮势已退者用。 铜绿胆矾(各五钱)轻粉石膏(,各一两) 共研极细,瓷罐收贮。湿疮干掺,干疮公猪胆汁调点,三日点三次,其疮自干而愈。 又∶点药方点药方中用杏仁雄黄轻粉共相称 猪胆汁调疮上点敢教三日自承平 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雄黄(一钱)轻粉(二钱) 先将杏仁捣细,加雄黄、轻粉细末再研匀,猪胆调点。 鹅黄散鹅黄散用真轻粉石膏黄柏要称准 等分为末掺烂疮杨梅腐痛最安稳 治杨梅疮溃烂成片,脓秽多而疼甚者宜用之。 轻粉黄柏(炒)以上各等分为极细末,干掺烂上,即可生疤,再烂再掺,毒尽乃愈。此解毒、止痛、收干之效药也。 万灵丹黄连解毒汤(见肿疡门) 人参败毒散防风通圣散(见时毒门) 蟾酥丸(见疔疮门)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九龙丹(见鱼口门) 神应养真丹(见鹤膝风门) 祛风换肌散(见风癣门) 柏叶二矾汤(见鹅掌风门) 《摄生众妙方》卷八 医方著作十一卷。明·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汇辑诸方分为通治诸病、危病、补养、诸风、伤寒、感冒等47门。各门因病证列举有效成方。但由于编者随见闻而录,内容不够系统完备,复选集临床各科单验方,另撰《急救良方》二卷,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明刻本、清刻本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