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加尔文宗 |
释义 | 加尔文宗(Calvinists)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尔文神学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的总称。由于加尔文改革了天主教的传统教义,故又称“ReformedChurches”,汉译又称为归正宗,该宗实行长老制,由信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管理教会,所以亦称长老宗。 简介此宗派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因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称为加尔文宗。 与路德宗和安立甘宗并称新教三大主流派。16世纪初期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加入了宗教改革的队伍,并在改革中与路德宗分道扬镳。1553年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其追随者形成归正宗各教会。17~18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归正宗逐步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权威至上,相信极端的预定说。在崇拜礼仪中使用方言,摒弃祭台、圣像和祭礼,只承认圣餐中有耶稣体血的德能,强调讲道,注重牧师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信徒主要分布在瑞士、苏格兰和北欧各国及美国。1877年世界归正会联盟成立。1842年传入中国。 历史加尔文宗是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的产物,由法国人让加尔文于1541年创立于日内瓦城。后来它广泛流传于荷兰与苏格兰、英格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后,该宗随欧洲移民和殖民扩张传播至北美、南非、亚洲和南美等地。 目前,该宗共有信徒40,229,501人(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354个教会团体,分布于80余个国家和地区。信徒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加拿大、苏格兰、荷兰、瑞士、韩国、南非和巴西。 组织其国际组织有二:一为归正宗世界联盟(TheWorldAllianceofReformedChurches),建立于1875年,1970年此联盟与国际公理宗协会合并为“归正宗世界联盟(长老会与公理会)”,会刊为《归正宗世界》(theReformedWorld)。此派较开放,倾向于现代派。 另一个是归正宗普世会议(theReformedEcumenicalSynod),其神学思想较保守,参加者有30个教会团体,信徒约350万人。 典章除以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为其神学理论基础外,还有1643年--1648年威斯敏斯特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文献,包括《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WestminsterConfessionOfFaith)、《韦斯敏斯德大、小教义问答》、《礼拜规则》和《教政体制》。 观点加尔文教格外重视先定论。加尔文教大量吸收了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从神的赏罚观点看来,人依靠自己的行动无功可邀,人具有的感化只能来自上帝的自由行动。上帝万能,对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先知先决,包括对每一生命的诞生方式。有些人能得到拯救,有些人则罚下地狱,上帝早就知道,早就作出了决定。加尔文是一个严厉的人性批评家,他觉得获得感化的人,相对来说,寥寥无几。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虔诚的信徒”,是那么一小部分不靠自己的功德而早就被选定会得到拯救的人。人如果坚持过圣徒般的生活,经受一切考验和战胜一切诱惑,就可以在内心感到自己是在被拯救者之中,属于上帝所选定的少数人之一。因此,持先定论,持上帝万能论的观念,而不是持宿命论和驯服论,就能成为不懈努力的一种鞭策,成为一种炽热的信念,一种站在全能上帝一边定会最终获得永恒胜利的信念。正是这种极其坚决的精神使得加尔文教具有吸引力。各国的加尔文教徒都是富有战斗性的、不屈不挠的至善论者,即清教徒(他们首先在英国,后来在美洲得到清教徒这一名称)。 加尔文教徒不承认教会从属于国家,不承认任何政府(国王、国会和城市地方行政官员)有权制定有关宗教的法律。恰恰相反,他们坚定主张真正的基督教徒,即上帝的选民或虔诚的信徒,应该使国家基督教化。他们希望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他们反对主教制(路德教教会和英国圣公会都主张保留此制),建议应由教务评议会(牧师和虔诚的俗人所组成的选举机构)管理教会。由于吸收世俗分子参与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样,他们就打破了教士的垄断权,促进了教会的世俗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政教分离论的对立者,因为他们希望把整个社会基督教化。 信仰特色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它突出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上帝以其不可更改的权威决定着人的灵魂得救与否,预定了信徒是称义而成为选民,还是成为弃民而受惩罚。所以它认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动中都对上帝负有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好尘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与恩典。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因此,真正的基督教徒必须把其尘世生活当作“天职”来对待。这种态度决定了加尔文宗的信徒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追求事业的进取和道德的完善。 认为耶稣基督是教会唯一的首领所有教会成员一律平等,一般信徒理应参与教会的管理。因此,该宗教会采用具有共和性质的长老制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基层教会信众从一般信徒中选举出长老,由长老选聘牧师共同组成堂会会议管理教会。基层教会再派出长老和牧师各一名组成教区长老会。此会对下层的教会有监督权。各教区长老会再选派人数相等的长老和牧师代表联合组成上一级的大会。大会具有教会最高立法与司法权。这种制度保证了一般信徒的民主权利。 实行圣洗与圣餐二项圣礼其礼仪严格排除祭台、圣像等繁文缛节,力求简朴。加尔文主张圣餐的“参与说”,即信徒在圣餐中“参与”了基督的血与肉,领受了属灵的基督。也有些归正教会十分强调布道仪式,不重视圣餐礼。 形成特点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大。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基督教不断发展和演化,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的加尔文宗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意义更大。 基督教形成于公园一世纪的罗马帝国,脱胎于犹太教。在形成初期,基督教受到多方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在公元四世纪初期,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家。自此,基督教进入高速发展和高度繁荣的时期。在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其中,天主教成为西欧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心,对于西欧的政治具有很大的影响。 或许信仰在权利和财富面前总是一文不值,巨大的权利和超额的经济剥削加速了天主教会的腐败。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宣扬教权高于王权,严格控制各国高级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实行精神控制和愚昧统治,此外还不断干涉各国政治权力。当时的天主教会可以说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拥有大量封建地产与超经济剥削。 与此同时,近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文思想的萌发使社会的下层阶级与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的发展像蒸汽火车头,不断发出隆隆的叫声,向前奔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宗教改革成为资本主义反抗封建腐朽势力的先行军,奏起时代变革的序曲。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掀起宗教改革的序幕。此后,加尔文的改革将宗教改革推向高潮。 加尔文于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受马丁路德新教影响,加尔文改信新教,在法国难以立足。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后,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1536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基督教原理》。在瑞士拥有大批信徒并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国。此外,加尔文宗深刻影响了欧洲、美洲的历史发展。 可以说,加尔文的宗教思想源于马丁路德,但与马丁路德的思想也有不同之处。马丁路德的思想是“因信称义”。他主张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而不用通过教会,信徒可以因为信仰直接与上帝交流;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简化宗教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路德宗的教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加尔文的主张是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加尔文的主张更具有革命性,更为激进,国际影响更大,但是也过于极端,达到镇压异端,宗教专制的程度。 不论加尔文改革的激进和极端与否,加尔文的改革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称加尔文是“美国之父”;菲利普·沙夫说,“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马克斯·韦伯也认为新教伦理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东西,它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特殊的“资本主义精神”则主要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副产品。 加尔文的神学体系是宗教改革时期最完备的体系。他在神学上的革新几乎涉及到每一个细节,诸如在信仰和救赎、预定论、阐释学的解经方法、教会的职能和组织形式、基督徒的生活准则等等,除此以外,还广泛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在政治和历史发展方面,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以致整个欧洲资产阶级的发展也都受惠于加尔文,甚至随着一批加尔文教的信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在美洲大陆播种民主自由的思想。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看,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励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果说加尔文宗的巨大影响是果,那么他的改革自身存在的特点就是因。 首先,在政教关系问题上,加尔文坚持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 其次,在信仰问题上,加尔文坚持信仰的纯正性和排他性,绝不宽容。这或许是加尔文本人所具有的完美主义性格使然。而他也将其完美主义性格透过其教义反映到每一个清教徒的身上。 再次,在与教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加尔文始终不遗余力地促进海外宣教和建立普世性的新教教会。路德曾说,“我为我德意志同胞而生,我是要为他们服务的。”而加尔文则说“我们要维护的是把世间全部的人引向上帝,让所有的人崇敬上帝,为他服务。”所以路德的改革只限定在德国,而加尔文积极促成各国新教教会的联合。面对数量越来越大,又开始增多并且分裂的这些教派,路德束手无策,而加尔文却是强有力的,或者至少争取如此。 最重要的是,加尔文的预定论以及他关于天职、善功、拣选的观念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精神内核。 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一个人能否得救是上帝预先就已经安排定的,上帝在创造人类以前,便将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两类,“选民”因被上帝所拣选,所以必有信仰、所以必有善功、所以必称义,包括透过基督,信徒在神眼中被称为义和信徒开始进人被塑造成基督的更新过程。即所谓“双重恩典”反之,“弃民”因不被拣选,所以必没有正确的信仰,所以必不会有善功,所以必不能得救。这就是所谓“双重预定”。这个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矛盾,因为他解释不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上帝不拣选一部分人,让他们作恶,让他们自我毁灭,为什么却又要创造他们那岂不是说上帝本身是个作恶者。但是,这种人类理性无法企及的理论,却并不妨碍它带来一个连加尔文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客观上的后果,那就是,它从正反两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根据彻底的预定论,人们有理由相信“善功”是得救的标志。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信仰上帝并按照上帝的道去生活以取得成功,便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因此预定论的后果并不象它的批评者所说的那样导致道德堕落。相反,人们要拼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成绩来证明自己已被上帝拣选。当然,如果一生穷苦,那也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事。加尔文的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既可以被资产阶级用来为资产阶级的起家辩护,又可以被资产阶级用来要求劳动群众忍受剥削安分守纪。因此,他的预定论十分适合资产阶级的口味。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圭臬。 一方面,可怕的预定论迫使人们积极进取,重视善功,创造财富。在天主教那里,善功是得救的原因,在路德那里,自己心中的信仰是称义的确证,而在加尔文这里,由于人的理智无法企及上帝的意志,谁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拣选,这就在人们的心目中引起了得救的恐惧和焦虑。可是加尔文说,善功虽然不是蒙拣选的原因,但却是蒙拣选的标志。于是,人们为了消除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确定感,必定拼命用自己的善功来证明自己已被上帝拣选,而不是被上帝弃绝。这样,主观上要证明自己已蒙拣选的努力,客观上就造就了一种拼命工作、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宗教思想的核心是荣耀上帝,享乐是有罪的,这必然导致节俭和财富的积累。加尔文认为,拼命工作创造财富,取得成功,目的并不是享乐,过俗世的幸福生活,而是为了荣耀上帝。日常工作之作为天职,也是神的旨意,是基督徒响应上帝的呼召,作为上帝的工具,为在地上建立“上帝之城”而努力。物质享受是对物质的崇拜,有违对上帝的崇拜,所以是有罪的。加尔文的善功与天主教的涵义不同,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第一,履行宗教传道和为神命作见证的义务,唤醒沉迷于罪孽中的人第二,遵守十诫,并将其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个人遵守,而且有义务通过迫使他人遵守十诫,而维持团体的洁净。第三,热忱地从事天职,通过天职为帝和他人服务。这样世俗的生活和工作都被神圣化了,而且都成了荣耀上帝这一目的的手段。这样一来,通过现世的勤劳和节俭来追求来世的人生价值定位,客观上必然导致财富的积累。 就像弗罗姆说的那样,“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传播发展长老宗于17世纪随清教徒传入美洲。由于神学观点之不同和对待奴隶制态度之各异,在18和l9世纪中该宗分裂为许多教会团体。南北战争后,各派趋于联合,至20世纪上半叶,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长老会,即美国南长老会(PresbyterianChurchintheU.S简称P.C.U.S),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Church,USA,简称为P.C.U.S.A)和北美联合会长老会(UnitedPresbyterianChurchofNorthAmerica,简称U.P.C.N.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加尔文宗的重点活动是对话联合、多方传教、认真改革和积极参加国际与国内的社会活动。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美国加尔文宗有所发展,信徒人数不断增加,新建教会甚多。同时各主要教会加强了团结,1958年,美国北长老会与北美联合长老会合并为美国联合长老会(TheUnitedPresbyterianChurchintheU.S.A)。该会信徒人数占全美长老宗信徒总数一半以上。美国南长老会最初参加了与上述两教会合并的谈判,但由于其内部保守派担心合并会损害其传统的神学立场而未果。但它仍对合一运动保持积极态度,与新成立的联合长老会在传教和教育领域维持合作关系。同时,美国长老宗也加强了与其他教派的联系。早在1946年,各派联合组成的传教委员会即声明:要按照社会与合作的精神消除竞争,与其他教派合作。60年代美国联合长老会与其他几个新教教会联合组成“教会联合协商会”(TheConsultationonChurchUnion),以推动新教各派的联合。同时世界归正宗联盟北美地区所属教会也与天主教会进行了对话。 二战后,美国加尔文宗神学与社会思想的主流为现代派,着眼于改革。1958年,美国联合长老会成立伊始,即着手制订新的信仰条文,于1967年通过了《1967年告白》。此文件简化了对上帝、基督的性质的繁琐论证,以“和好”观念为中心,突出人与上帝,人与人的和好;针对当代迫切的社会问题,强调信仰的伦理道德意义,淡化其神学意义。为表示自身的善世性和与其他教会合作,该会还把《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以及宗教改革时代产生的一切信条等与《1967年告白》合编为《告白书》,作为本教会的教义准则,另外该会不再坚持圣经无谬的僵硬态度。1961年通过的新的《礼拜规则》已体现了上述精神。它主张教会生活既要允许个人的一定自由,也要坚持一定的公共生活和秩序,反对美国宗教传统中过分强调主观内省的倾向。它也放弃了只有具备一定条件者方能参加圣餐礼的传统规则,增加了教会生活的开放性。但是,有些教会还存在着保守势力。美国南长老会和美国归正会的立场即相对保守。它们当中有相当部分信徒和神职人员对联合长老会的自由主义持有戒心,对合一运动态度消极,对美国基督教联合会在60年代支持黑人民权运动也颇为不满。但是,即使在这两个教会内,保守势力也并非能左右一切。南方长老会中的保守派,欲表示该会不支持最高法院关于禁止公共教育中种族歧视的法令,即未得逞。 一向以重视社会活动著称的加尔文宗始终关注着社会问题,美国主要的长老宗教会对反对种族隔离和争取民权斗争的态度表现积圾。早在50年代初,教会就注意到解决种族隔离和歧视的迫切性,主张对教会内外的这种现象应予取缔和消灭。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后,各教会普遍予以支持,号召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南方长老会加速推行黑人与白人教会的合并,联合长老会则增加教会中黑人领导人的比例。不少教会还进一步注意到其他少数种族的地位与处境问题。在50年代东西方冷战的历史条件下,美国长老宗教会普遍把共产主义视为基督福音和美国的“自由”、“民主”的威胁,但有些教会对猖獗一时的麦卡锡主义也表示不满。例如美国北方长老会于1953年11月发表声明,指责当时美国国内的反共狂热危害人权,妨碍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到60年代中后期,联合长老会和美国归正会都提出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主张。战争与和平也是教会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国各长老会均对战后核武器的发展表示担忧,呼吁停止军备竞赛,实行国际核裁军。美国政府在越南奉行的侵略政策也引起教会的不安,普遍拥护和平解决越南问题。70年代初,由于美政府不断扩大越战,教会对政府的抨击更加强硬激烈。 70年代中期后,加尔文宗内部自由主义神学进一步增强,从而促进了进一步的联合。1976年较为保守的美国南浸会也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个用现代英语写成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信仰宣言”,并付诸实施。该会还制定了新的授职誓词,把忠于“圣经训导”的教义内容改为“服从耶稣基督和圣经的权威,始终接受我们告白的指引”。80年代初,该会也放宽了参加圣餐的条件限制,并把圣餐礼的重心由沉重的悔罪转向愉快的新生,其观点与联合长老会逐渐接近。在战争与和平、妇女与同性恋者担任圣职的观点上二者亦趋于一致,终于促进了两大教会团体的联合。1983年,两派合并,成立了“美国长老会”(ThePresbyterianChurch[U.S,A]),原联合长老会的《告白书》被采纳为此教会的信仰准则。并宣布:在合并后的机构调整中,贯彻不分种族、年龄,性别和地域,一律平等的原则。但美国长老宗内部的保守派仍有相当大的势力。就新成立的美国长老会而言,除部分保守派分裂出去另组新教会外,在普通信徒和神职人员中,仍有相当多的人持保守立场。其代表人物把70年代以来教徒人数连年下降归咎于神学上和政治上的自由化,力图使教会回到传统的圣经权威的立场上去。另外,基督归正会和美国归正会等一些小教会仍持保守主义立场,并颇为活跃。 由于信徒的减少,美国长老会十分注重加强传教工作,大力培养传教牧师,扩大传教面,尤其注意对青年传教。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长老会常把其社会政治主张与传教工作结合起来。它成立伊始,即宣布其传教活动包括使人们从“罪恶、恐惧、压迫、饥饿和非正义”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建立公正、平等的世界而斗争。 加尔文宗 - 加尔文的书《基督要义》书目 加尔文教 卷一 第 一 章认识上帝与认识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 第 二 章对上帝的认识之性质与趋势 第 三 章认识上帝是人心的禀赋 第 四 章这认识的败坏消灭,半由于无知,半由于邪恶 第 五 章对上帝的认识表现在宇宙的构造与继续管理中 第 六 章认识上帝为造化主需凭圣经的指导和教训 第 七 章圣经的权威必须完全建立于圣灵的见证,以教会的判断作为圣经权威的根据是不敬虔的虚构 第 八 章圣经之真确性的理性证据 第 九 章狂妄者以启示代替圣经,是破坏一切敬虔原则——从略 第 十 章圣经纠正迷信,以真神对抗异邦的众假神 第十一章以形像加诸上帝是非法的;拜偶像就是背叛真神 第十二章论上帝与偶像有别,使人知道唯独敬拜他 第十三章圣经从最初即指示,神的一个本体包含三位 第十四章由于世界的创造,圣经辨明真神与假神 第十五章人受造时的情形,灵魂的功能,神的形像,自由意志,原来天性的纯洁 第十六章上帝以他的权能保守并支持宇宙,又按他的旨意统治宇宙的一切 第十七章这教义须怎样应用才对我们有益? 第十八章上帝利用恶人的行为和心思执行他的审判,自己却仍然纯洁无损 卷二 论对在基督里的救赎主上帝的认识,这认识是首先藉律法显明给族长们,然后藉福音显明给我们的 第 一 章亚当的堕落是人类受咒诅并从原始状态退化的原因——原罪论 第 二 章人现在被剥夺了意志自由,并处于悲惨的奴役下 第 三 章凡出于败坏的人性的,都得定罪 第 四 章上帝在人心中的运行 第 五 章斥支持自由意志的论点 第 六 章基督为沉沦者的救赎 第 七 章律法的赐与,不是要局限古人于律法之内,乃是要激励他们在基督里得救的盼望,直到他来临 第 八 章释道德律 第 九 章基督虽在律法之下为犹太人所认识,却只在福音里才清楚地显现出来 第 十 章新旧约的类似 第十一章新旧约的差异 第十二章基督为完成中保的任务,不得不降世为人 第十三章论基督之取得真实的人性 第十四章 神性人性的联合何以能组成中保的位格? 第十五章要明白基督从父所受的使命,和他所给我们的益惠,必须思考基督作为“先知”、“君王”和“祭司”的三种任务 第十六章基督执行救主的职责赎回我们;他的受死、复活和升天 第十七章基督的功劳确会为我们博取了恩典和拯救 卷三 论领受基督恩典的方式及其益处,和随恩典而来的效果 第 一 章圣灵暗中的运行使有关基督的一切都成为我们的益惠 第 二 章信仰的意义及其特性 第 三 章论因信重生,兼论悔改 第 四 章经院派对悔改的曲解距离福音真理甚远;论忏悔与补罪 第 五 章补充补罪说的赎罪票和炼狱 第 六 章论基督徒的生活,兼论圣经所提示的劝勉 第 七 章基督徒的生活——克己 第 八 章背负十架乃是克己的一部分 第 九 章默念来生 第 十 章论如何善用今生 第十一章因信称义之名与实的界说 第十二章上帝的审判与因信白白称义的关系 第十三章白白称义所必须遵行的两件事 第十四章称义的开始与继续进步 第十五章夸耀行为乃是窃夺上帝称人为义所应得的光荣,并破坏拯救的确据 第十六章驳斥罗马教徒反对因信称义说之谬论 第十七章律法的应许与福音的应许之间的一致性 第十八章论赏赐的应许不能当作因行为称义的证据 第十九章论基督徒的自由 第二十章论祈祷——信心的主要操练,每日接受神恩的媒介 第廿一章论永恒的拣选,即神预定某些人得救,某些人灭亡 第廿二章预定论在圣经上的证据 第廿三章斥诽谤预定论之谬说 第廿四章拣选由神的呼召而证实。被弃绝者的灭亡是自己所招致的 第廿五章论最后的复活 卷四 论上帝召我们与基督相交,并将我们保守在其中所用的外在工具 第 一 章论真教会为众信徒之母,因而我们必须与之联合 第 二 章真教会和假教会的比较 第 三 章教会的教师和牧师及其选举和职务 第 四 章古代教会的情况,和教皇制出现以前教会所用的体制 第 五 章论古代的教政被教皇的专制所败坏——从略 第 六 章论罗马教皇首位 第 七 章论教皇权如何演进到现在的崇高地位并如何败坏了教会的自由和治理——从略 第 八 章论教会对信条的权力有限并论教皇滥用权力败坏了纯正的教义——从略 第 九 章论教会会议及其权威 第 十 章论教皇及其党徒用以虐待人身心的立法权——从略 第十一章论教会的司法权及其在教皇制度下的滥用——从略 第十二章论教会的训戒及其对制裁和革除的主要用处 第十三章论誓愿:仓促发愿之弊 第十四章论圣礼 第十五章论洗礼 第十六章论婴孩洗礼符合基督所设立的洗礼及其记号的性质 第十七章论圣餐及其所赐恩惠 第十八章论教皇的弥撒不仅亵渎而且毁灭圣餐 第十九章论误称为圣礼的五种仪式及其性质 第二十章论政府 加尔文约翰重要短论三篇 一答沙杜里多书 二圣餐短论 三论教会改革之必要 加尔文介绍1509年7月10日,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出生于法国。 1531年,加尔文专攻神学,并研究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拉丁文。在这个时期,加尔文开始接受了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立志按照古代基督教的面貌改革罗马教会。1534年,正式成为新教徒。由于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的迫害。1534年10月,被迫逃亡瑞士的巴塞尔城。在那里继续研究路德及其教派的教义和《圣经》。1536年3月,27岁的他完成了经典著作《基督教原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适应瑞士日内瓦城激进市民对改革教会的迫切要求,同年,他在瑞士的日内瓦开始宗教改革。 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一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是一本系统神学著作,在书中,加尔文系统阐述了关于改革教义、教仪和教会的激进主张。 加尔文在他的神学思想中强调《圣经》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一样,他否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圣·奥古斯丁和圣·保罗一样,他认为人人都是罪人,解救只能从信仰中来,而不能从良好的业绩中来。加尔文有关宿命论和定罪论的思想特别鲜明突出。他认为上帝在不考虑功绩的情况下就已经决定了谁该得到解救和谁该受到惩罚。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在乎道德行为呢?加尔文的回答是:“选民”(即上帝挑选的要接受基督求解救的人们)也是被上帝选中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表现正直。我们得到拯救并不是因为我们行善,但是我们行善因为我们是为了拯救而被选中的。虽然这种说教在有些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却鼓舞过许多加尔文教徒过着格外正直虔诚的生活。 加尔文对世界影响很大。而在西方历史上,加尔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他进一步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创建了新教加尔文宗,并因而对近代早期欧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加尔文并不是专门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但他根据其宗教教义而提出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日内瓦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其教义的传播而扩散到法国、德国、荷兰、苏格兰以及北美等地,对近代西方教育的变迁,产生了许多职业教育家无法比拟的深远影响,因而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