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寄题洞庭山水月禅院二首
释义

作品名称:寄题洞庭山水月禅院二首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赞宁

作品概况

基本信息

【版本信息】

古地名,约在今陕西扶风西3000米处。出土有陶灶等。

在《山海天序》中有记载。(作者无考,成书时间约在西周晚期)

“王与华齐,归”

版本一:出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

版本二:出自《中国历代名僧诗选》

【篇幅】这组诗共包括两首

创作背景

水月禅院在太湖洞庭山缥缈峰下,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建,是一座著名的古寺院,有无碍泉等古迹。赞宁慕名来游,被禅院周围的山光水色所吸引,所激动,遂作二诗题留于此。

寄题洞庭山水月禅院二首(其一)

作品原文

寄题洞庭山水月禅院二首(其一)

赞宁

参差峰岫昼云昏,入望攀萝浊浪奔①。

震泽涌山来北岸,华阳连洞到东门②。

日生树挂红霞脚,风起波摇白石根③。

闻有上方僧住处,橘花林下采兰荪④。

注释

①参差(cēn cī):高低不齐,不一致。峰岫:山峰,峰峦。②震泽:又名具区,系太湖的古名。华阳: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金坛华阳之天,即今江苏省句容县茅山。③日生句:意谓早晨日出时树尖上挂满了(照着)朝霞的光芒。白石:太湖石作白色,多窍孔而玲珑剔透,可作园林摆设。④上方:犹言天界。此处却指洞庭山缥缈峰之顶。橘花林:太湖地区历来盛产柑橘等水果。兰荪:菖蒲的别名。是一种多年生天南星科水生香草,太湖滨极多。

一句话点评

这是一首写得很生动,很有意境的七言律诗。用精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水月禅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附近的自然风光,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形神毕具、色彩鲜明的画卷。

寄题洞庭山水月禅院二首(其二)

作品原文

寄题洞庭山水月禅院二首(其二)

赞宁

积翠湖心迤逦长,洞台萧寺两交光①。

雁行黑点波涛白,枫叶红连橘柚黄②。

人我绝时偎树石,是非来处接帆樯③。

如何遂得追游性?摆却营营不急忙④!

注释

①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谢捽《治宅》诗有“迢递南川阳,迤逦西山足。”萧寺:佛寺。相传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书法家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遂称佛寺为萧寺。

②雁行句:雪白的浪花中点缀黑色的雁影,黑白分明,煞是显目。枫叶句:时值仲秋,枫叶红遍,与金黄的橘柚连成一片,特别好看。

③人我:实指他人。帆樯:均船上设置,以之代指船只。

④遂:如愿。追游性:游玩观赏的意愿。营营:往来盘旋貌。此处指忙于俗事,追逐名利。

一句话点评

如果说第一首主要是描绘洞庭山缥缈峰的名胜风光,这首诗却把目光的焦点转向了太湖及湖殡。描述三万顷太湖中的波涛阵阵,帆樯点点,湖畔的洞台萧亭、红枫黄橘,各臻佳妙之境。既然有如此美妙的山光水色待我们去享受、领略,那么抛开一切尘务俗事,尽情游赏吧!这是作者的结论。

作者介绍

简介

赞宁(919~1001),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内学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日增,为吴越王钱俶所敬,署为两浙僧统,赐“明义宗文大师”号。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降宋。他以花甲之年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见之于滋福殿,多次宣召,赐予紫衣及“通慧大师”号,入翰林院。六年,充右街副僧录。七年,又奉诏回杭州编纂《大宋高僧传》,历时七年成书30卷;受到太宗褒奖,命僧录司编入大藏流通。淳化元年(990)任左街讲经首座,翌年任史馆编修。至道元年(995)掌洛京(今河南洛阳)教门事。咸平元年(998)加右街僧录。次年迁左街僧录。他向以学识广博知名,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编修《大宋僧史略》3卷,记载佛教事务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著作尚有《四分律行事钞音义指归》3卷(已佚)、《舍利宝塔传》1卷、《护塔灵鳗菩萨传》1卷等。此外还有外学著作多种,大多佚失不存。

古籍记载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记载:

佛祖历代通载二十六曰:‘沙门赞宁,随钱王归朝(指宋太祖时),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唐天祐中,生于吴兴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文学日茂,声望日隆。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改赐通惠,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及诏撰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咸平初,加右街僧录。又着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极其赞美云。至道二年示寂,葬龙井坞焉。’十国春秋拾遗曰:\\‘近世释子,多务吟咏,惟赞宁独以著书立言,尊崇儒术。为佛事故,所著驳董仲舒繁露二篇,难王充论衡三篇,证蔡邕独断四篇,斥颜师古正俗七篇,非史通六篇,答杂斥诸史五篇折海潮论兼明录二篇,抑春秋无贤臣论一篇。为王禹偁所激赏。’余详释氏稽古略四。

相关阅读

作者风采

赞宁与其时代

 赞宁到了六十多岁,携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进入宋朝京城汴梁(今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6)之后,赞宁才开始发挥了他的抱负。此时吴越王钱氏降宋,赞宁随着钱俶携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塔进京。太宗在滋福殿召见,一日七次宣召,询问天台石桥、方广寺五百罗汉和高达五丈多的大瀑布崖上的石梁的情况,赞宁在当时的活动情形为︰

(1)与钱氏一族中的忠懿王、宣德节度使钱湛、奉国节度使钱亿、越州刺史钱仪、金州观察史钱俨、工部侍郎钱昱都有亲密的交往,此外并与卫尉卿崔仁冀、工部侍郎慎知礼、内侍致仕杨恽等互相唱和应酬诗文。

(2)吴越的文风隆盛,直接间接刺激了赞宁对于儒学的关心,当时江南佛教界有贯休、灵彻齐已等儒僧。赞宁并受光文大师汇征教以文格(文体),前进士龑霖授以诗诀。因此赞宁的声望日隆,文学日盛,在钱塘有数的名僧中有`四虎。即契凝──论虎、义从──文虎、晤恩──义虎、赞宁──律虎。他在吴越为副僧录及两浙僧统达数十年之久,对吴越佛教颇有贡献。赞宁获得‘明义宗文大师’的师号即在此时。据他在《宋高僧传》中所记,他和钱塘慈光院文备(926~985)、净光大师义寂等都有亲密的交往。

吴越王钱氏(908~979)于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在宋室统一进迫的压力下,将其国土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户兵丁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献与宋帝,而保全了一族的安宁。赞宁也随钱俶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塔入京,谒太宗于滋福殿,一日七宣,备受太宗存问。

太宗亲赐赞宁紫方袍,改号‘通慧大师’,深得太宗信任,驻锡于汴京左街天寿寺。

赞宁老年与卢朱崖、李穆等讲论儒学及名理诸论,在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记述︰

安鸿渐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郑谷诗‘爱僧不爱紫衣僧’)赞宁应声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载︰

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以上的记述也许不一定是事实。但却可看出在北宋初期,官僚知识阶级对佛教乃至赞宁的观感。其后元祐党人吴处厚所著《青箱杂记》卷六中有︰‘近世释子多务吟咏,唯国初赞宁独以著书立言,尊崇儒术为佛事。’可谓允当之评论。

赞宁在太平兴国六年(981)被任命为右街副僧录,掌右街教门之事。七年,受诏归杭州,先后七年纂修《高僧传》。端拱元年(988)七十岁再度入京。淳化元年(990)参知政事苏易简奉太宗旨意,编纂三教圣贤事迹,由太一宫道士韩德纯编述道教,赞宁编述佛教,著作了《鹫岭圣贤录》。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很明显的其中是向三教归一的方向迈进的。编纂的人都是当时的各教权威。王禹偁的《小畜集》卷十中载有,在著书完成之时,赞宁在这一年是充任左街讲经首座。(中略)

至道二年(996)赞宁以七十八岁高龄,蒙恩命受洛阳佛教教团监掌。在这一年首都文人之间因袭白居易的故事,常常召开九老会的雅集,当时以总理宋初大文化事业的李昉(着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为中心,成员有宋琪、杨微之、魏丕、李运、朱昴、武允成、张好问及方外沙门赞宁等九人。而以八十五岁且文名贯于当时的张好问为笔头(文首),其余都是近乎八十岁高龄的人,对于绘画赋诗朗咏都有研究素养,可以说是一个风雅高尚的集团,后来因为蜀地叛乱,出兵四川,九老会也一时不得不中断了。在白居易之后以诗论话体闻名当世的王禹偁,对于佛教并不抱有好感,然而对于赞宁则以师事之,在他的《小畜集》中记有向赞宁呈送诗词的事情。

此期间,赞宁开始著作《高僧传》,到了咸平二年(999)加以重修为《僧史略》,这是他的最后著作。总其一生所著内外之学计数百卷,年逾八十,仍为护教而努力,他经历了史馆编修、左街僧录之职,于咸平五年以八十五岁高龄,于杭州祥符寺示寂,葬于钱塘龙井坞,门弟子有显忠、智轮(见于进呈《宋高僧传》表中)。天圣七年(1029)法孙宗盛,将赞宁遗骸付诸荼毗,重新祀奠。崇宁四年(1105)徽宗加谥为‘圆明大师’,旌表其学行,更四十年后,绍兴十四年(1144)法道重刊《僧史略》,再度确定了赞宁佛先道后之主张。(摘录自《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第三章

扩展阅读

《中国历代名僧诗选》序

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今大德尽多内外兼通,工诗能文。释氏中擅长诗歌者成千百累万,故而流传下来的诗篇更可以数万计。然而,在历代的文化开发与整理研究中,对这部分文化遗产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古今大量的诗歌选注、诗歌评论与诗歌赏析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释氏之诗实如凤毛麟角。这给广大僧人学子和其他释诗爱好者认识与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带来了莫大的遗憾。

今有养正居士耗费十多年功夫,编著出这部《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终于填补了这项空白。可以说,这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上一大成果,一大功德。为此,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养正居士乃我俗家弟子,自1985年助我编撰《云居山新志》以来,曾任香港佛教图书馆长何泽霖大居士的秘书,又应昌明大和尚之请,编著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谱》,现在也还担任着靖安《宝峰寺志》顾问。可以说,养正居士皈依佛教以后,始终关注和钻研佛教文化课题,努力发掘和整理佛教文化遗产,是取得了相当成绩的。

这部七十五万字的《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甄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及现当代名僧五百余家共八百余首诗歌。作者包括的层面甚广,诗作的形式和题材也很齐全,应该说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学术巨著。

僧诗选得很精,很有眼光。作者的介绍大都准确精炼,极费心力。说明评析部分最见编著者的功底,甚有文采。注释部分详尽细致,见解不凡,亦见编著者的学术修养。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

出家人自应积德行善,以修行为主务。其实也不是不要文学艺术。只要不拘泥文字,不玩物丧志,尽可吟诗著文,绘画作书。古今前贤尊宿中学贯古今、多才多艺者实在数不胜数。即以诗歌而言,从晋之支遁、慧远,唐之贯休、齐已,宋之佛印、道潜,元之惟则、祖柏,明之真可、德清,清之戒显、元璟,乃至近现代虚云、敬安、弘一、曼殊,朝朝代代,人人个个,都留下了很多脍灸人口的优美诗篇。

当代僧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而是很低,亟需增进提高。我想,这部《中国历代名僧诗选》作为广大僧人提高文字修养的读物,相信是非常恰当,也是非常有益的。至于共他教外人士,乃至海外人士,本就不熟悉中国佛教文化中诗歌这一门类,更可循此径而窥佛教文化之一斑,借此领略山水,陶冶情操,尝试法味,受用禅境,这不是很好吗?

养正居士正值壮盛之年,学殖深厚,沉潜坚定,一定能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一定能为中国佛教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对养正是寄予厚望,很有信心的。值此书竣稿之际,聊书数行,权称为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