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济宁太白楼
释义

太白楼在济宁旧城墙上,两层飞檐,歇山,高20余米,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据《山东通志》记载: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并非李白的旧居,因当年李白常在此宴饮,后人敬重李白,称之为太白楼。今天的太白楼虽然不再是可以饮酒的场所,但楼的周围仍多酒馆、酒庄,参观了大自楼中的文物展览,就近择地饮酒,正可以体会“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最繁华的太白中路。

公交车:火车站坐2、3、9、28 直达太白楼站。

简介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今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

历史考辩

一、 太白楼的起源:

1、太白楼又称李白酒楼或太白酒楼,它是当年李白在东鲁的家。

李白有《寄东鲁二稚子》诗,诗云: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李白的家不但确在东鲁,而且还明显看出,他东鲁的家是以酒楼为特殊标记。据此,则可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东鲁的李白酒楼,就是李白的家。

2、济宁隶属东鲁

东鲁:不是个真实的地名,各种地名词书上都查不到。按曲阜现存唐乾封元年,唐高宗《赠孔宣尼碑》:“东鲁陪臣,奄成麟鳖”句,“东鲁陪臣”指孔子。此东鲁似指曲阜;按李白《任城厅壁记》:“当成周乃东鲁之邦”句,此东鲁似指济宁;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此东鲁似指汶水流域;按《鲁郡陀罗尼幢赞》:“明明李君牧东鲁”句,此东鲁似指鲁郡11个县;按《单父送族弟沈》:“身骑土牛滞东鲁”句,此东鲁似指单县。从以上唐高宗和李白诗文来看,东鲁不是指的某一个县。查曲阜现存有宋真宗赵恒《文宣王赞》石碑一块,碑文中有如下一段话,云:“宜乎大公刘(周朝姬姓始祖)之业,克至于隆周,启伯禽之封,遂成东鲁者也”。按他如此之说,东鲁就是西周初期的鲁国。既然东鲁是鲁国,济宁自然隶属于东鲁范围了。

3、济宁的李白酒楼,就是当年李白的家

西周初期鲁国的范围很大,按《诗经·鲁颂谱》注说:鲁国方七百里,以曲阜为中心,北至泰沂,南至徐淮,东至大海,西至菏泽(大野泽),约近百个县。李白酒楼究竟在哪个县呢?

查《全唐文》卷802有咸通二年正月吴兴沈光《任城李白酒楼记》一篇。此则证明当年济宁有李白酒楼。《记》中又有如下一段话:“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尝醉于此矣”。从这段文字中明显看出,济宁不但有李白酒楼,而且还是齐、鲁间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楼。此则完全可以断定,沈光所记的济宁的这座李白酒楼,就是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中的酒楼无疑了。据此,则又可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济宁李白酒楼就是当年李白的家。所以太白楼起源于李白济宁之家,是李白寄家济宁的物证等的判断,无疑都是正确的了。

济宁太白楼对联

(一)

宴客亦寻常,贺监何人应让风流归太守

能诗最奇特,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托长庚

[作者]李益三,字汝谦,清末廪生,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泰安县长。著有《海外楼文集》。

[说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日,李益三赴日本留学,济宁知州王鹿泉在太白楼上为李益三设宴饯行,李益三在宴会上即席题写了这副对联,是书法家张骞所书,字体气势浑厚,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与联语内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注释]贺监--指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官到秘书监,故称“贺监”。作者对贺知章来过济宁一事表示怀疑。据考证贺知章未到济宁,故提出“贺监何人‘的问语。太守:指作者饯行的济宁知州王鹿泉。作者对王鹿泉表示尊崇,所以写出“应让风流归太守”的语句。

[青莲]--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长庚,星宿名,传说李白是长庚星转世,作者不相信这一事。

(二)

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眺

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

[说明]这幅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墙的东面,济宁知州王鹿泉编撰,罗振玉篆书。

王鹿泉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太白楼胜迹,落成撰联悬楼中。十四年后,王鹿泉逝世,济宁各界人士感念王鹿泉政绩,由罗振玉篆书,刻石永存。

[注释]谢眺--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在今安徽)太守,他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在这里王鹿泉以谢眺自比。

当年句-是指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曾以美酒给李白送行,表示对李白崇敬和惜别之情,李白很感激作《赠汪伦》诗相赠。其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作者用此典故也有自比李白之意。

(三)

青天骑白龙,我欲因之梦吴越

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说明]本副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北墙的东面,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诗句的楹联。下款属名是:祁阳陈琪属番禹姚诗志书以刻石。本联用楷体,略带行书意味,笔力挺拔,气势雄健。

[注释]“青天骑白龙”是李白的[送扬山人归嵩山]诗的结句。“我欲因之梦吴越”,是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的诗句。两句集合,贴切自然,表达了作者同诗人的同一意境。

“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选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的三、四两句。原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这里省去了“万里”二字。王以敏借此两句也表达了酣饮高楼的雅兴。

(四)

谪仙乃已往,诗人偶尔濡毫,遂传作千秋韵事

在我亦将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

[作者]杨毓泗,济宁人,清光绪甲辰(1904)科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

[说明]据[济宁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邑绅杨毓泗、高为汉等重修太白楼,九月九日耆老(指六十岁以上老人)于此结九老会,极一时诗酒之盛。”这副对联便是杨毓泗在耆老会上撰写的。此联镶嵌在浣笔泉殿堂楹柱上。

[注释]谪仙--旧指才学优异的人,谓如谪降人世的神仙。[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也!’”后因用以专指李白。

过客--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感叹光阴迅速,人生短暂,发出了人生“过客”的慨叹。作者与李白有同感。

侧身怀古--选自杜甫[将归草堂途中有作]第五首:“侧身天地更怀古”的诗句。这句话杜甫是说侧着身子在天地之间,志气不得舒展,发怀古之情。作者也有同感,并且有自比杜甫之意。

文波--作者这里指李白浣笔泉。浣笔泉胜迹即是纵贯古今的一线文波,希望受到保护,历久长存。

(五)

太白是天宝时宇内群才弁冕,际风流歇绝,焕然见此楼,顿使游人共欣赏;重阳开盛燕,悲歌慷慨,常留诗酒英豪顾盼之姿;

斯城乃山东省坤维半壁屏藩,自唐宋以还,蔚然大都会,遂为形胜所必争;我辈并登临,凭吊兴亡,不禁古今世变沧桑之感。

[作者]潘守廉,字洁泉,别号对凫居士,济宁人,清光绪已丑年(1889)科赐进士出身,曾在河南省邓州知州,辛亥革命后引退。曾主修[济宁县志]和[济宁直隶州续志]。

[说明]这副楹联是在民国八年(1919)九月九日耆老会上,由邑绅潘守廉撰写的。是一副九十六字的长联,可作为咏史诗和叙事诗来读。上下联均分为两个层次。本副楹联作者借史抒怀,因景生情,歌颂了太白楼胜迹和济宁的地理形胜。在艺术上虽无显著特点,但作为咏史抒怀的长联还是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

[注释]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4--756)的年号。

弁冕--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冕,古代帝王所戴之礼帽。弁冕是用来比喻李白在文坛居首位、第一。

坤维半壁屏藩--坤,为地。维,系物之大绳。半壁,半边。屏藩,屏风和藩篱。这里是说济宁是山东大地西南部的屏障、重镇。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夏方庆[谢真人仙驾旧山]诗:“沧海今已变,萝蔓尚堪攀。”

济宁太白楼-话李白

李白生于唐代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纵观李白一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丰富的社会阅历使诗人的诗歌创作达到巅峰。李白三十六岁时来任城(济宁)。济宁是诗人寓家时间最久,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儿子在这里出生,女儿在这里长大,夫人也在这里去世,很多的名篇也是在这里问世……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白在任城东门泛舟而行,留下了《鲁东门泛舟二首》,现录其一。日落沙明天到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这首诗想象奇特,信笔挥洒,落日与沙洲交相辉映于水中,微风轻拂,桃花夹岸,波摇石动,舟随溪转。月的温柔恬淡,加之夜的朦胧幽远,给人以空灵迷蒙之感。末句的一个“疑”字,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之境,余韵悠然,令人手不释卷。

开元二十六年,李白游曲阜时,与友人张子相别,留下了《鲁城北郭曲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送别枯桑下,凋叶落半空。我行懵道远,尔独知天风。谁念张仲尉,还依蒿与蓬?何时一杯酒,更与李膺同?诗人于枯桑下、秋色中与友人分手,“凋叶落半空”五字,形象生动,感情色彩强烈,紧承“枯”字而来,将“秋”之萧瑟,情之浓烈,别之感伤,分之惆怅一起呈现在读者眼前,一副深秋凄景跃然纸上,耐人寻味。“何时”诘问结束,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为强烈,使人读罢,心中依然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情意。

“仙”、“圣”兖州之遇,“圣”却被“仙”戏足了瘾。天宝五年秋,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留有《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济宁的秀丽山河,淳朴民风,久远悠长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了李白,至今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太白楼、浣笔泉、古南池……李白用诗歌颂济宁,赞美济宁,表达出“我家寄东鲁”的眷恋情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