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济南圩子墙 |
释义 | 清代中期以后,东、南、西3个关厢人户增加,街道纵横,商业繁盛,许多达官富户,商业行店,都住在这些地方。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兴筑外郭圩子墙,翌年完成。东在花园庄内、东舍坊一线,南为今文化路路北一线,西为今杆石桥、迎贤桥以东一线,北为包括刘家桥等村庄在内的一线,周共20公里,俗称圩子墙(亦作围子墙),系板筑的土墙。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年),又将土墙改筑为石圩子墙,废除了北面土圩,收缩到城墙的西北角与东北角,周长12221米,高5米,基厚5米,顶宽3.3米,沿圩设有炮台14座,垛口3300余个。设圩子门7个:东为永固门,俗称东舍坊门;南为岱安门,俗称南圩子门;西南为永绥门;西为永镇门;西北为济安门,俗称北小门;北为海晏门,俗称菜市圩子门;东北为永靖门。嗣后又增开了4个门: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辟商埠,为利于城区与商埠交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辟了普利门;民国5年(1916年)又开辟了磷(现改为“林”)祥门;齐鲁大学建立,为便利与圩子里的医学院、医院的交通,在南新街南口正对校门处(今山东医科大学校门处)开辟了新建门;30年代初期又在圩子墙东南角开辟了中山门。至此,石圩墙共有11个门,圩子墙外也挖有沟壕。 建国以后,市政建设突飞猛进,交通发达,在50年代即逐渐拆除圩子墙,南面建起了文化路,东西两面也建有街道、楼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