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乔木紫珠 |
释义 | 乔木紫珠 (1)(出处 异名 来源 植物形态 采集 性味 化学成份 功用主治 用法与用量 摘录) 乔木紫珠(2)(拼音 英语 别名 拉丁名 来源 原形态 生境分布 化学成份 性味 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 摘录) 乔木紫珠 (1)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紫珠(《云南中草药选》),木紫珠、大树紫珠(《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梅发破(傣名)。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南洋紫珠的根、叶。 植物形态南洋紫珠 常绿乔木,高3~10米,全株有星状茸毛。茎圆柱形。单叶对生,革质,长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7~9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毛较少,下面被极密而带污黄色毛,全缘,侧脉7~9对.多花密集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花小,紫红色。核果浆果状,球形,直径约2毫米,呈紫红色。花期夏季。 多生于路旁或疏林中。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采集根,全年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叶,夏季采收。 性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性平,味苦。" 化学成份叶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表羽扇豆醇(epilupe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马期里酸(maslinic acid),羽扇豆醇乙酸(acetate of lupeol),β-香树脂醇乙酸(ac-etate of β-amyrin),β-谷甾醇乙酸酯(acetate of β-sitosterol),乙酸甲酯(methyl acetate)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树皮中含白桦脂酸甲酯(methyl betulinate)和降香萜烯醇(bauerenol)。心材中含β-谷甾醇和齐墩果酸等。 功用主治《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凉血止血。治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衄血,妇女崩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摘录《*辞典》 乔木紫珠(2)拼音Qiáo Mù Zǐ Zhū 英语root or leaf of Tree Beautyberry 别名紫珠、大树紫珠、白叶子树 拉丁名Callicarpa arborea Roxb.[C.tomen-tosa Lam.e.Bakh.]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南洋紫珠的根、叶。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叶,夏季采收,晒干或研末。 原形态乔木,高约8m。幼枝四棱形,与叶柄及花序均密生黄褐色粉状分枝茸毛。叶对生;叶柄长3-6cm,粗壮,上面有沟槽;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3-37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钝圆,表面深绿色,具光泽,幼时有毛,老后脱落,背面密生黄褐色星状茸毛,边缘近全缘;侧脉8-10对。聚伞花序6-8次分歧,宽6-11cm;花序梗四棱形,长于或等于叶柄,具线形小苞片;花萼杯状,萼齿4裂,钝三角形或不明显,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状茸毛;花冠先端4裂,钝三角形或不明显,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状蔚毛;花冠先端4裂,长约3cm,紫色至淡紫色,有细毛;雄蕊4,伸出于花冠外;子房球形,密生星状毛。果实径约2mm,成熟时紫褐色,干后变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1600m的向阳山坡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西藏。 化学成份叶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表羽扇豆醇(epilupe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马期里酸(maslinic acid),羽扇豆醇乙酸(acetate of lupeol),β-香树脂醇乙酸(ac-etate of β-amyrin),β-谷甾醇乙酸酯(acetate of β-sitosterol),乙酸甲酯(methyl acetate)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树皮中含白桦脂酸甲酯(methyl betulinate)和降香萜烯醇(bauerenol)。心材中含β-谷甾醇和齐墩果酸等。 性味微苦涩;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衄血;咯血;胃肠道出血;妇女崩漏;咽喉肿痛;外伤出血;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撒。 各家论述《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凉血止血。治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衄血,妇女崩漏。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